三个角度看中国环保出路

2015-10-30 16:08冯永锋
中关村 2015年10期
关键词:杨勇中关村众筹

冯永锋

大力发展民营环保组织,不仅可带动社会创新,还可监督企业环境治理,还是促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还可给公众提供大量的自然教育、环保科普的机会。

环保是当前中国人喜欢讨论的一个话题,究其原因,一是和公共利益相关,二是和产业机会相关。近三十年来,中国介入环保产业的公司越来越多。但中国整体的环境,却改变缓慢,似乎并没有因为大家在说环保,就有什么大的转化。

问题出在哪里?

注册环保社会组织的难处

在中国,真正去注册环保社会组织时,常会有很多障碍。比如某地科委就说,注册科技类的民间非盈利组织,注册资金至少需要50万元。而一般的要求,3万元就可以。比如另一地的民政局则说,要注册社会组织,法人代表必须在该区有商品房——请注意,不是住宅,是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廉租房什么的,都不行。

近20年来,国际学术界对全球城市的关注不再局限于经济、科技与政治效能的评价指标,而更多地聚焦于其“社会文化土壤”的支撑作用。学者在探讨硅谷的科技创新优势时,就曾指出,硅谷的成功不单纯依赖技术集聚和资本效应,同时也依赖其独特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支持;只有当生产和技术研发植根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网络时,专业化才能转变为灵感来源与创新源泉。学者们也提出,惯例、习俗与社会关系是全球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要素。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全球城市经历了技术——生产创新、文化——智能创新、文化——技术创新三个阶段,在后两个阶段中,社会文化条件的支持作用更为重要。但关于全球城市和全球科创中心的“社会文化土壤”的研究,迄今为止仍是高度碎片化的,其主要原因看来是缺乏一个可以用来分析此类问题缘由的理论框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要想真正实现社会创新,尤其是环境保护带动的社会创新,还需要不断地作出努力。

“众筹”在环保方面的实践可能

这两三年,互联网正在席卷一切,技术创新带来的社会变革,让很多行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关村的核心区,有个北京大学。

北大东门外,最近出现了一家名叫1898年咖啡馆。

“1898咖啡馆”位于北大东门对面中关新园9号楼。说是为纪念北大诞生而命名,是国内首家“校友创业”主题咖啡馆。众筹模式的“始作俑者”是董事长杨勇,此前的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秘书长。

现在有更多的人,喜欢叫他“杨众筹”,甚至尊称他为“众筹之父”。

原因是:这个咖啡馆是通过众筹实现的。实现这个众筹之后,杨勇上了瘾入了迷,目前已经推动了几百个项目的众筹。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他涉足的众筹痕迹。

杨勇出了一本书,叫《中国式众筹——新中国合伙人》。

杨勇讲过一个别人讲过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大家家里都比较穷。当时有一院子里的10个母亲,每个母亲出了一点点钱,共同买了一个缝纫机。使用规则非常简单,一个人使用一个月。这样,10个月就过去了。剩下两个月,哪家有大的事情,就给哪家使用。因为有了这个缝纫机:这10家的感情特别好,缝纫机成为10个家庭联系的纽带。这10家是这个院子里穿得最体面的,幸福感各个方面就感觉特别不一样。

所有,众筹,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只在城市才有的现象,更不只是互联网带来的现象。

但互联网和公民社会,给众筹带来了诸多生机,过去不敢想的,现在好多人都敢想了。

资金不愁,人力不愁,方法不愁的情况下,为什么环保产业仍旧发展如此缓慢?

中关村有一家大学,叫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旗下有几个大的企业,有一家叫清华紫光,有一家叫清华同方,都涉足了中国的污水处理产业。

清华大学的一些做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专家,对垃圾焚烧产业也仍旧积极力挺。

但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污水处理厂,污泥至今几乎得不到处理。北京的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运到河北交界处的一个大坑里,倒在上面晾晒。

有意思的是,北京要建的几家垃圾焚烧厂,在公众参与方面,仍旧迟迟没有本质上的突破,居住在垃圾焚烧厂边的公众,要想参与一些讨论,经常被拒之门外。而北京的垃圾填埋场,恶臭扰民的问题,至今仍旧是难以解决的顽疾。北京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旁边就是著名的用友公司。用友公司每天受用了多少臭味困扰,只有用友公司自己才心知肚明。

仔细看杨勇的众筹,涉足的多半是“传统行业”。只是用新的方式,去经营旧的行业。

但如何向环保这样的不确定领域进军呢?这考验着众筹,也考验着中关村。考验着中国的资本们和人才们。

“99公益日”带来的环保嬗变

2015年的9月9日,更准确地说,是9月7日至9月9日,腾讯公司的公益团队,创新地搞了一个“99公益日”。

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这三天内,任何通过腾讯乐捐发起募捐的公益组织、公益个人、公益项目,只要得到公募基金会的认领,只要于8月28日前在腾讯乐捐上正式上线,就可享受一种高级待遇。

这个待遇叫,你捐一块,我配捐一块。

也就是说,公众给任何一个公益项目捐赠一块钱,腾讯公益马上同时配捐一块钱。

一个项目的最高配捐额度,可达999万元。也就是说,如果你发起一个2000万元的公益筹资,如果你募捐得法,很可能在三天内,只需要捐赠1002万元,就可实现宏伟目标。

为了鼓动更多的人参与,8月28号,腾讯公益组织了一次预演。他们先拿出199万元,从8月28日的凌晨开始,进行一比一的配捐。

于是8月27日晚上,成了很多公益人的、民间环保人士的不眠之夜。大家熬夜守在电脑边,等着时间冲过半夜12点。

听说过一些大型的电商,发起的半夜抢货的“众购”活动。没想到,公益也可以如此的诱人。

腾讯公益此举基于两个基本判断,一是公众有大量公益消费需求,需要大量的公益消费渠道和产品来满足。二是中国的民营公益组织,非常需要本土资金的支持。

可惜,这个机会,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可能性仍旧不高。因为,环保社会组织在公益类别中,仍旧是少数。而很多地方,对环保组织的注册并不欢迎,只欢迎社工类的组织、慈善类的组织。导致很多环保志愿者,至今只能以个体户的方式苦苦经营,导致他们在这些大机会面前,总是赶不上趟。

统计数据对中国的民营环保组织最不乐观。2014年的腾讯募捐的环保类金额,占所有金额中不到1%。

草根组织、民间组织,在一些研究社会组织的专家看来,也许应当改为民营组织。就像三十多年前,草根企业、民间企业,被称为民营企业一样。

挑战就是机会。中国如果想要在环保上有所作为,大力发展民营环保组织,不仅可带动社会创新,还可监督企业环境治理,还可促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还可给公众提供大量的自然教育、环保科普的机会。

作为中国科技创新最集中的区域,中关村拥有的大量的高校、实验室、环保产业公司,完全可成为检测、观摩、支撑和协作平台。

中关村大量的企业,完全可成立关注环保的基金会,以支持民营环保组织。

中关村大量的互联网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完全可从技术创新的角度,不停地设计带动公众参与环保、带动环保走向公众的“环保日”、“公益夜”活动。

机会无所不在,创新无所不在。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猜你喜欢
杨勇中关村众筹
杨勇书法作品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ring-shaped magnet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s via mechanical and magnetic conditions∗
Quantum nature of proton transferring across one-dimensional potential fields∗
故乡
众筹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新闻众筹初探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