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美昂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自治政策得到良好实施,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融合日渐密切。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民族习俗等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在使用汉语时并不是很熟练,所以,为了减少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就要加强少数民族汉语的学习,在整体上提升少数民族的汉语使用水平,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融合,让汉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就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现状、如何培养跨文化能力两个方面加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 小学 汉语教学 跨文化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65-01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促进民族之间交流、融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是促进各民族交流、发展的重要介质,因此,为了促进各个民族更加繁荣,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多样,要从小学开始,普及汉语,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为我国的发展添加动力,为社会发展输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一、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现状
(一)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师专业素质不强
由于各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汉语教师与内地小学汉语教师相比在专业素质上相对较弱,虽然已经实现了每个学校都有汉语教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上普遍较低。例如,小学汉语教师的教育心理学、汉语言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施教能力不强,教师并不能根据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而实施汉语教学,经常会出现知识点讲解不清、讲解不到位,学生不能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等问题。汉语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语言学科,教师由于缺少相应的汉语专业知识,无法正确把握汉语,导致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准确拿捏知识点的深浅,教学没有针对性[1]。
(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不断得到更新,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缺少外界沟通,造成教学模式陈旧,不能及时得到更新,而且汉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并不能与现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教学思想接轨。另外,汉语教学所使用的教科书更换速度慢,教学信息不流通,使得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仍然为教师在课堂上大量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原貌使用,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很难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
二、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一)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汉语教师是实施汉语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提高小学生汉语学习水平的关键,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明确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只有教师具备了洞察、理解、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能力[2]。教师一方面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传授语言知识,将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授,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强化学生辨别文化差异的能力,将语言文化、内涵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素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达到提高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跨文化认识
学习语言必须认识这门语言,在理解这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跨文化语言认识的目的,例如,文字识别、文化信息、语法差别等。教师应当充当信息的传递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汉语言文化知识,以及交际知识,使学生感知目的语,减少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教授时产生的差异[3]。所以,教师在教授汉语时,要在本民族文化教授的基础上,建构汉语言知识,贯通两种语言,获取丰富的跨文化知识[4]。
(三)丰富言语教学方式、手段
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教师应该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入手,深入挖掘教材,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汉语言文化知识引入课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已有的汉语知识功底适当的扩展教材内容,讲授相关的知识,例如,两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差异、交际常识等,让学生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欢乐中获得知识,而不是枯燥的接受知识。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是少数民族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语言文化现象以及语言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在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汉语。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辨别文化差异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学习语言的综合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蔡文伯,杜芳.新疆普通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以莎车县普通小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8-53.
[2]付东明,潘江爽.南疆少数民族小学汉语课程资源现状调查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2):148-152.
[3]周海英,景萍.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师汉语学习策略的调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4):77-78.
[4]张玉萍,高雪静.新疆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J].语言与翻译,2011,(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