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2015-10-30 16:55夏义山赵晓芳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10期
关键词:就业难表现成因

夏义山 赵晓芳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其就业问题成了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严峻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笔者试图从高职教育模式、当前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态度以及学生自身选择等多个角度,力图从深层次挖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合理的方法。

【关键词】就业难 表现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32-02

1.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受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理想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方面供需并不十分合理,学生的就业理想与现实就业之间差距较大。十几年的高等教育扩招,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增长速度较快,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随之增大,工资待遇低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

2.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 从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看

目前我国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层次定位紊乱,培养方向上不够清晰,缺乏专业特色和培养特色,培养模式与本科院校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雷同,走的是传统的学校教育路线。不能依据市场的发展变化设置专业、制定相应的课程,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课程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大多流于形式,培养出的毕业生应用技能与专业素养不强,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

2.2 从政府就业政策看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特殊群体,在就业过程中还受到很多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体制性障碍的阻碍。我国就业体制不完善,市场短期效益最大化原则,使得使用中的人力资源具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限制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或创业政府缺乏政策的扶持和帮助,没有构建方便高职学生就业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2.3 从用人单位态度看

用人单位在招聘企业用工人员的时候设置了许多不必要的用工障碍,使得应届毕业生望而却步。在同等条件甚至是一些条件相差较大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优先考虑的是本地生源。很多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存在“学历歧视”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范围,也人为地造成了就业竞争的权利不平等,无形中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空间。

2.4 从学生自身因素看

许多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观念滞后,对自身就业和创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受传统精英情结的束缚,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些学生仍抱着找一份终生职业,捧上“铁饭碗”的想法。有很多学生执着于自己所学专业,因专业而限制自己的就业空间等等。

3.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 高职院校要转变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要把促进学生就业作为转变教育模式的头等大事,努力为学生拓展就业空间。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促进招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其次,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就业工作实习基地。再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最后,要加大校园就业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招聘信息。

3.2 政府要完善就业政策措施

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中共中央已经提出“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引导毕业生乐意去民营企业就业;通过实施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的政策,积极创造条件,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1]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政策,健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制度。

3.3 用人单位要提高吸纳能力

用人单位,尤其是作为吸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中小企业来说,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用工制度,摒弃落后的用人观念,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招收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铺好路,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搭好平台,不断提高自身吸纳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3.4 学生自身要理性择业创业

学生要面对现实、转变就业观念,理性的选择就业岗位。高职院校学生要具有符合社会运动变化的专业观念,要树立竞争意识,克服依赖心理,把择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高职学生应当提高创新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总之,我们要以正确的思想看待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成因、结合实际努力寻求正确的解决方式。

参考文献:

[1] 2006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方案.国人厅发[2006]38号.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11/91/dde6 a6b5e855a97b9ecb8a3e9f7b740f-0.html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43.

[3]董文贵.《大学生常用法律手册》[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7.

[4]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08).

[5]李宪建.《构建和谐社会与解决就业问题》[J].经济纵横,200 7(04).

[6]周济.下一步教育的关键词是“提高质量”[N].人民日报,2008-03-20.

猜你喜欢
就业难表现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儿童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探究
浅谈新闻报道模式化的表现与对策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