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100069)李文斌 赵文文 刘长利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地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的相交地带,位于116°55′~117°24′E和40°02′~40°22′N之间,土地总面积1075km2。植被覆盖率51%,土壤侵蚀弱。中山位于东北部四座楼一带,植被以油松、侧柏、山杨等为主,中低山、丘陵、岗台阶地围绕平谷镇的西北、北、东、东南呈半环带状分布,是以桃树为主的果树分布带,平原区分布于中部和西南部,为主要粮菜区,是北京郊区重要的粮食和副食品生产基地。为了响应国务院“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号召,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师生于2014年暑期在平谷区开展普查试点工作,全面摸清了平谷区中药资源的家底,为北京市全面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并进一步为实现中药资源的长期动态监测奠定了基础。败酱科植物作为中药使用有很长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败酱草的记载[1]。作为一类常用中药,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应该加以合理开发利用。
1.1 样地和样方套的设置 根据平谷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以及植被分布情况,在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丛4个代表区域内,按照国家中药资源普查管理系统,自动产生44个样地(1000m×1000m),普查队成员按照普查技术规范在其中37个样地内开展实地调查,其中在每个样地内设置5个样方套,样方套使用等距法(见附图1),每个样方套(10m×10m)包括一个乔木样方(1号样方,10m×10m)、一个灌木样方(2号样方,5m×5m)和4个草本样方(3,4,5,6号样方,2m×2m)(见附图2)。
1.2 开展实地调研 根据样地内设置的样方套开展实地调研,记录败酱科植物的种类,采集标本,拍照。
1.3 植物分类鉴定 查阅《北京植物志》、《中国植物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将标本与文献认真核对,经李京生教授和刘长利副教授鉴定为败酱科败酱属植物黄花败酱、异叶败酱、糙叶败酱、岩败酱[2][3]。
2.1 四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境 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败酱科败酱属植物共约20种,产亚洲东部至中部和北美洲西北部。我国有10种3亚种和2变种[3]。此次中药资源普查,发现北京市平谷区有败酱科败酱属药用植物4种。
2.1.1 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saefolia Fisch 又名黄花龙牙,带根全草做中药“败酱草”入药,是其正品来源之一。株高1.0 m~1.5m。基生叶簇生,茎生叶对生,披针形或宽卵形,2~3回羽状深裂或全裂,顶端裂片最大,两侧裂片较小而窄,上部叶无叶柄。伞房花序,花冠黄色。生于沟谷、山坡、路旁以及林缘阴湿的草丛中。
2.1.2 异叶败酱P. heterophylla Bge 因其叶形变异较大,故名异叶败酱。株高0.3 m~0.6m。基生叶不裂,叶缘有齿;茎生叶对生,下部叶羽状裂,裂片2~3对,近乎等大;中部叶羽状裂,裂片1~2对,顶端裂片大于侧边裂片;上部叶较窄,无柄。伞房花序,花冠黄色。生于干燥的山坡、草丛、沟边、路旁。
2.1.3 糙叶败酱P. scabra Bge 因其叶面粗糙,故名糙叶败酱。株高0.3 m~0.6m。基生叶倒披针形,羽状裂;茎生叶对生,1~3回羽状裂,顶端裂片比侧裂片大而长;上部叶似镰刀。伞房花序,花冠黄色。生于向阳的山坡、沟边、路旁的草丛中。
2.1.4 岩败酱P. rupestris(Pall)Dufr 株高0.2 m~0.6m。茎多数丛生;茎生叶对生,长圆形,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3~6对,顶生裂片与侧裂片同形,且较宽大。伞房花序,花冠黄色。生于岩石山坡上。
2.2 四种药用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为了更加直观简便地识别这4种药用植物,普查队员对这四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与鉴别,编制了4种药用植物的分种检索表,如附表1所示。利用检索表,便于识别四种败酱,尤其是植物营养生长期间,通过对植物茎叶形态特征的观察,即可辨别出是哪一种败酱。
2.3 四种败酱科药用植物的分布 为了便于平谷区各乡镇开发利用败酱科药用植物资源,普查队员对这四种药用植物在平谷区的分布情况及其生态环境进行了总结归纳,如附表2所示。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异叶败酱分布广泛,野生资源储备量大,其中以镇罗营镇和熊儿寨乡分布最多;黄花败酱与糙叶败酱在东部地区均有分布,且主要集中于草丛代表区内;而岩败酱分布稀少,仅在黄松峪乡塔洼村山路边发现。
黄花败酱曾被收载于1977年版《中国药典》作为中药“败酱草”的来源,以根状茎和根、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祛瘀活血的功效[4]。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实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产后瘀滞腹痛等症[5]。现代研究表明黄花败酱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败酱烯及异败酱烯是镇静和催眠的有效成分, 所含的齐墩果酸有抗肝炎的作用,并且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改善肝功能,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6][7][8]。
异叶败酱与糙叶败酱的根与根茎入药名为“墓头回”,具有燥湿止带、收敛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赤白带下、崩漏、泄泻痢疾、黄疸、疟疾、肠痈、疮疡肿毒、跌打损伤、子宫颈癌、胃癌等[9]。有本草考究显示“墓头回”的正品实际为糙叶败酱[10]。
岩败酱以根状茎和根、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之功,用于治疗肠炎、痢疾、阑尾炎、肝炎等[11]。在黑龙江与吉林的地方用药中有当“败酱草”使用,个别地区以根做“墓头回”药用[12]。可见,四种药用植物的根状茎和根、全草均可药用,且均具有“清热解毒”的中药功效,而现代医学研究不断证实这四种药用植物中具有相近的有效成分与生理活性。黄花败酱、异叶败酱和糙叶败酱在镇静、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方面有相同疗效,相比黄花败酱镇静效果更佳;黄花败酱、岩败酱与异叶败酱具有抗炎、抗病毒的作用,尤其对金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另外,黄花败酱具有独特的保肝利胆作用[13]。
4.1 药品开发 依据四种败酱科药用植物的药用功效,平谷区可以考虑将其开发为具有镇静、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抗炎、抗病毒等功效的相关药品,应用于临床。
4.2 食品开发 四种败酱科植物中,民间只有黄花败酱的幼苗在早春时节作为野菜食用,且在我国有很长一段历史。据研究表明,其所含的蛋白质、无机盐、纤维素易于被机体利用,特殊的风味可以明显增强食欲[14]。其食用有多种形式,可以新鲜食用或制成干品。目前,干制品已出口至东南亚等国[15]。鉴于另外三种败酱科植物的疗效,可以开发镇静型饮料和增强免疫力的保健食品投入市场。
4.3 旅游开发 由于四种败酱科植物均开鲜艳的黄花,且花期较长,所以可以考虑通过在旅游风景区附近集中规模化种植,形成的黄色花海将成为吸引游客驻足的一种新的旅游资源。
4.4 保护野生资源,开展林下种植 黄花败酱、异叶败酱、糙叶败酱属于中旱生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低,能适应碱性土壤,与平谷区的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相适宜;虽然三种败酱科植物分布广,但是均属于分散生长,因此鉴于黄花败酱的栽培技术已经成熟,可以考虑在桃树林下,通过人工种植来提高产量,以利于野生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6]。
由于黄花败酱的幼苗与嫩枝不仅可以作为野菜食用,而且可以作为畜禽的饲料,新开发果园的壤质土地更适合黄花败酱生长,所以桃树林下种植药用植物可以有效利用林下土地资源[17]。
近年来,平谷区借助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实施“大桃一品带动”的生态果品富民工程,孕育出了世界最大的桃园、中国最大的桃乡、首都最大的果区,种植面积也达到了几十万亩,但是大量的林下空地得不到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林药结合的立体农业结构的建立将是平谷区政府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致谢
平谷区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是在“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北京市试点工作”全体成员及专家的全力支持下完成的。包括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师生:王秀娟、刘长利、罗容、张夏楠、马晗、赵香妍、薛文峰、尹艳、陈敏、李文斌、赵文文、马玥萌、林嘉诚、李博文、常艳丽、刘成敏,北京市平谷区的王春杰和付晓燕,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的李京生,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巨辉,在此对他们的辛勤付出与帮助表示感谢。
附图1 在样地内等距法设置样方套
附图2 样方套与样方设置
附表1 北京市平谷区四种败酱科药用植物分种检索表
附表2 四种败酱科药用植物在北京市平谷区的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