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 敏
关键之关键,在于执行力
文/朱 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的态势,在过去一年从更多方面得到验证。更重要的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结构与经济增长动力,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具有转折意义的变化。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能否通过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使经济较快转入中高速稳定增长的新常态。
既然新常态是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一种新思路,那么,能否看清新常态、如何读懂新常态,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常态之下的中国,究竟未来存在哪些不确定性?眼下乃至“十三五”走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来自各方的猜测和传言也令时局显得异常扑朔迷离。能否精准把握趋势,无疑是各界人士在自己领域掌握主动权的关键。
诚然,新常态需要与之匹配的真正由市场决定的新常态经济学,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富有实效地改变一些固有的经济发展思维、产业政策以及营商环境,以保障创新创业和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在对政策进行评估后,我们发现,在治理经济领域问题的过程中,宏观层面的猛药在短期内取得了疗效,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后遗症,为未来埋下了更为长期的隐患;中观层面的产业政策,既有系统性方面的不足,又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供给,往往难以落到实处;而在微观层面,企业家精神受到制度环境的抑制,嗷嗷待哺的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困难,难以支撑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有学者担忧,中国经济已面临实业空心化之虞。“传统产业升级难”和“新兴产业生根艰”,是包括实业萎靡在内的中国经济转型困境之“一体两翼”,其“病灶”是一致的。由此,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是发展机制及体制性障碍,纵向看是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横向看是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就地方经济而言,影响区域发展的首要因素是领导力,其要义在于:能否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清晰划分,能否对有为与无为的领域有效区别,能否对法治与人本的精髓真正掌握。
进入新常态是实现经济升级版的前提,即中国经济从宏观到微观、从政策到法治、从数量到质量、从低效到高效、从灰色到绿色、从物本到人本、从私享到共享的全方位升级。这是制度性转型的实现过程,也是现代中国梦的一次圆梦之旅。这场圆梦之旅,究竟会是苦旅还是甜蜜的征程?中国能否顺利进入经济新常态,实现经济升级版?这并非没有信心来源。但需要一再强调的是,中国经济走出转型困局有赖于提高改革执行力。改革虽千头万绪,主要还是缩小以下两方面的张力:一方面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与环境等民生方面的诉求,另一方面是社会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
坦率说,这些我经常重复的观点,或许是许多学者的老生常谈,但认知能否落地,还在于执行。一言以蔽之,唯有实施以法治与人本为价值内核的共享式改革,方能驱动中国经济的共享式发展,而改革执行力是全面深化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也是新常态经济学真正落地的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