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归道——汪惠仁先生书法欣赏

2015-10-30 09:13曾强
小品文选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汪先生临帖书法家

□曾强

书法有道。连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先生都认为,书法是艺术中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即归道,如道,是道。好的书法,平淡中有神秘,无奇中显高贵,那些线条就是舞动着的活的艺术精灵,魅力无穷。但这也就像丝丝缕缕的滋味,而不是可以坦呈的具象,需巴咂细品,那些滋味才能一点点浸润出来。当代太多所谓锋芒毕露的性情书法,基本印象是,就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扎扎的自我表演,或者像这个喧嚣而浮躁的尘世。所以我后来对书法感觉就有些疲,不仅疲,因为他们呈现的外表花里胡哨,内含几乎千篇一律,再后来我都不想多看。前不久偶尔在作家哲夫先生的博客看到汪惠仁先生的书法,顿时叫我惊讶:一如从远古吹来的涓涓清风,爽爽约约,却渐渐冲开罩在我印象中当代书法的层层雾霾,那种彻骨的清冽,直叫我微醺,甚至沉醉。

真是难得的好书法!我不由得赞叹。

细观汪惠仁先生的行楷书法,清俊悠静,内敛含蓄,却又雅逸畅达,神气恣意,颇有张怀 瓘 《书议》中评王献之书法“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悠游;临事制宜,从意便适”的意蕴。这样的书法,上承钟繇《贺捷表》,中继杨凝式《韭花帖》,前续鲁迅行楷笔体,端庄却儒雅,清肃又古朴,风秩凝远,萧散有韵,迥异且超拔于时流,因而特立独行,激起我一种沉潜蓬勃、景慕前贤的阵阵冲动。

早知道惠仁先生大名,是因为《散文》。在很多散文作者心目中,《散文》就像一座文化堂奥,因而作为常务副主编的汪惠仁先生,我也早就想象成一位学富五车的儒雅长者。大约因为微信“小众”缘故,2014年底,我才得知汪先生其实尚未不惑。年龄真不是可以衡量一个人才华的标识,但年龄一定是衡量一个人成熟的基本坐标。跟汪先生的这次所谓接触,即是他力荐“老树画画”所写的序。他称赞刘树勇文人画的核心是,一个人总要守住内心那支自由开放之花。

这也是文人心底开放的粲然精神之花。理解刘树勇的画也许不太难,但刘树勇先生能请惠仁先生畅然作序,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刘先生的画作跟惠仁先生所经营《散文》的理念一致,跟惠仁先生书法所沿袭和传承的心性一致。这应该是花开各表的他们骨子里的惺惺相惜。

其实,这更是传统文人们最愿意固守的那个核,道。

我不知传统书道怎么就蜕变成了“法”,所以人们研习书法,无非就是学习写字的技巧。古往今来,习书者沉湎于技者众矣。其最诱人的理论是,技进乎道。技能进到道吗?我的回答是,能,但难。一般人的方式,无非是练,临帖,不断临帖,企望绕指柔般的练习临帖。对此,我只能叹息。如果仅凭练习,若干时间就能生产出一位书法家,那我们的书法家估计遍地都是,绝不罕见。道必有法,但法只是技,技却未必入道。所以翻开厚厚的中国书法史,能够记载下来的书家极其寥寥。

这个道,好像是人人都知道、都实践、都开拓的希望大道,但艺术实践证明,真正入道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是少而又少的。这关乎天赋,关乎学识,关乎阅历,更关乎最深沉内心的曲径通幽的那条小道。能够曲径通幽的小道,不是现实的,一定是历史的;不是历史的,一定是人文的;不是人文的,一定是精神的;不是精神的,一定是血脉的。这样的道,老子都不能强为之言,我也只能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令人最向往的精髓所在。所以即使在这样一个芜杂浮躁的时代,我们的书法家都仰慕钟繇,仰慕杨凝式,也敬仰鲁迅。所以汪惠仁先生的书法,也使我不得不以崇敬之心认真品味。

其实,我体味的,不仅仅是惠仁先生的书法,更是,道。

猜你喜欢
汪先生临帖书法家
书法家周如璧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书法家·谢 锐
寻踪汪曾祺
小小书法家
汪曾祺:老头很“抠”
小小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