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属性”微课教学论析

2015-10-29 04:41谢丽娴
高教探索 2015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谢丽娴

摘要:“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思政课教师讲透其涵义是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领悟人生真谛的逻辑起点,理解和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各种各样关系(即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点。微课教学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学技术、教学补充及教学资源,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因此,“人的本质属性”微课教学设计,要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关照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抽象理论具体化、生活化,深入浅出讲透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属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教学设计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这一说明不仅对高职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而且是帮助学生发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授的并非是脱离现实、于学生无用的纯理论,而是具有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安身立命之“智慧之用”。微课教学正是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学技术、教学补充及教学资源。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在讲透理论的同时,应把抽象理论具体化、生活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理论阐释,以引起同行关注讲透“人的本质属性”对高职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的意义,这也是“人的本质属性”微课教学设计价值所在。

一、理论阐释——何为“人的本质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 “抽象人”时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关系。”[2]肯定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首先是人与自然(物质) 的关系,这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基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坚持的基本立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活动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3]可见,马克思对于人的研究,是站在生产 ( 广义上生产,即人与物的生产) 视野上,以人与自然关系,即人的自然属性作为切入点。自然人是有生命、有思维活动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4]。可见,人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人,这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

2.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并没有满足对自然的人的认识,自然的人是具体的 “有生命的个人”。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此外,现实的个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着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它是活动受社会生产力的局限的具体人。马克思强调,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 ‘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情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 ‘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 ‘人的关系”[5]。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最大缺陷,是脱离了社会生产的客观实际,因而无法对 “现实的个人”作出客观的抽象,脱离了社会生产实践,失去了具体内容,因而只是停留在主观意识的抽象中的人。

·课程与教学·“人的本质属性”微课教学论析

正因如此,马克思认为,研究现实的个人,它需要“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论证过程。马克思认为:“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6]在这里,马克思所论述的现实的个人,不是具体的自然的人,而是 “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的具有社会属性的现实的个人。

因此,人的社会属性是指现实的个人的抽象性,是人的活动与社会之间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个人在他独自生存的私有的空间和时间内,任何行为都不受社会约束的。然而,当他一旦迈出自己私人空间,走入社会,他的一切行为都受到社会约束。为什么炎炎夏日要穿衣服上街?为什么公共场所不能随地大小便?因为我们生活在人与人共同生存的社会,它需要许多共同的基本规则,要求人们共同遵循。这种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则总和就是社会关系的总称。因此,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的……是不可思议的。”[7]人的社会属性是抽象的,具有对具体人提出种种规定性的功能,人的社会属性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着的现实的历史的人,而不是人自身。正是基于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的角度,科学地提出人的本质,即人是社会的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它是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具体行为中抽象出来的,作为衡量具体人的行为规则。

3.现实的个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9]人作为 “个人的存在”与 “社会的存在”的双重属性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也就是说,现实的个人的双重属性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即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人,它是个体 ( 具体) 与总体( 抽象) 、特殊与一般 ( 普遍) 的矛盾运动关系。个体与总体、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不是绝对对立,而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揭示和把握人的本质。

二、价值追问——“人的本质属性”微课何以可能?

1.微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

目前,微课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微课的出现,在教育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一波波的“微课热潮”。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各高校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中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并积极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的新局面。“基础”课程掀起的“微课热潮”正是顺应形势发展要求。

1.1认识微课

目前,我国相关学界对微课的定义已不下十种。微课概念提出者胡铁生认为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 (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 (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 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0]他认为微课强调的是视频型的在线网络课程,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如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郑小军教授认为微课是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化、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他认为微课强调的是最终服务于各种学习方式,嵌入课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学习资源包。[11]王竹立副教授的观点是微课内涵的界定不是最重要的,微课也好、微课程也好、微型学习也好,只是一个名词,微课的核心要素就是微视频,只要是用于教与学的微视频就是微课,微课几乎可以与微视频划等号,微课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在“微视频”三个字。[12]综合三位学者对微课认识的代表性观点,笔者认为,微课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各学科教学过程中都可能借鉴的教学理念;其次,微课是一种教学技术,是信息技术大发展背景下支持网络时代的多种个性化学习方式,符合网络时代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和在线教学的技术要求;再次,微课是对教学的完善和补充,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选择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或易混淆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制作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最后,微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微视频及相关辅助性教学资源便于教学主客体间分享、交流和重用,是“集信息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网络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多重内涵、功能于一体,寄托了网络时代‘教、学、研方式变革的新希望”[13]。

1.2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是微课的具体学科呈现

从对微课内涵的分析发现,微课作为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教学补充及教学资源,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及实效性,因此,思政课 “微课热潮”成为必然。微课与思政课微课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思政课微课是融合了思政课学科特点,在结合学科特性的基础上对微课的特殊化、具体化。 从思政课课堂教学角度考虑,思政课微课可以有两种类型:一是知识传授微课。这类微课选择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或易混淆点及知识点的拓展延伸等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制作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以便于学生翻转学习。另一类是情感、价值认同微课。思政课不仅要灌输给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思想,更要种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情感的种子。仅局限于传授知识的层面,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心灵的感受,就很难转化为学生的价值判断、持久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操守。有选择性地设计情感、价值认同微课能够唤起学生内心的触动和共鸣,通过移情作用等心理机制引导学生道德情感的自觉内化,并转化为行为。

2.“人的本质属性”适合微课教学

如上所述,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微课教学时间短,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驻足规律;教学主题突出,内容精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或易混淆点等有重要学习价值的内容,学习针对性强;资源应用面广,可灵活应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情境中。

此外,理解“人的本质属性”涵义,有助于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既是学生领悟人生真谛的逻辑起点,又是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点。然而,高职院校没有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且生源层次多样,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薄弱。“人的本质属性”在 《基础》课本只是被高度概括,学生难以理解人的本质为什么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什么人的本质体现为人与人之间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即社会关系)。正如有学生言:“书本里有这个命题,老师说课时有限,也没详细讲解。我真不知道马克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可见,教师如不单独把它作为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讲授,难以发挥“人的本质属性”作为本章乃至整门课理论基点的作用,也难以说服学生个人为什么要关注社会、国家,遵守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规范,那又怎能让学生发现“基础”是与现实社会密切结合、并关注学生个人安身立命、紧密联系“真、善、美”的课程呢?微课的兴起,为解决这些困惑找到了方向。因此,从微课的特点、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及“人的本质属性”在教材的编排状况来看,把“人的本质属性”作为微课教学专题是适合的。

3.“人的本质属性”微课突显“基础”课程“智慧之用”

“人的本质属性”微课应重点讲授人作为 “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与作为 “社会的存在物”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现实的人是指在现存物质生产条件下抽象的、共同生活在同一社会的人,这种抽象根源于社会生产实践。 学生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析发现,任何个人都是 “个人的存在”与“社会的存在”的有机统一体。承认个人既是 “个人的存在”又是 “社会的存在”,并不是否定人的自我,恰恰相反,只有把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充分体现自我。此外,要正确处理个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即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内容极为广泛,人与社会关系,就是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组织是人的社会活动载体,从家庭、生产组织、社会团体到国家,都是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就会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在社会组织活动中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则,这种具有社会认同的基本规则就是抽象的人的表现形式。正因为这些规则具有普遍性、社会性,才能成为人的行为标准,人才能属于社会的人。因此,“基础”对大学生提出要树立远大理想,要做忠诚爱国、品德高尚的人及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正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是由个人与社会、国家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人的“社会的存在”,社会属性)所决定的,这既是社会、国家的需要,更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需要。由此可见,微课中讲透“人的本质属性”有助于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是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的逻辑起点,又是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点;科学分析“人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发现“基础”课程不仅是灌输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理想教育,更是让学生感悟、体验、践行,内化为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得到训练,最终使学生的人格和心灵达到完善的“智慧之用”。

三、实践探索——如何设计“人的本质属性”微课教学?

“人的本质属性”微课的教学设计,要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关照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抽象理论具体化、生活化,深入浅出讲透理论。出于这些考虑,笔者对“人的本质属性”微课教学设计作了尝试。

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属性”的理论阐释可发现,“人的本质属性” 是很深刻的哲思问题,但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笔者在“人的本质属性”微课设计中,以钢琴家边观察生活边创作的轻松画面及优美钢琴曲导入,在讲述学生熟悉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经典哲学家观点、古代中国人性论代表性观点、古代中国神话故事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这些关于人的属性论述的片面性,再通过《鲁滨逊漂流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及印度狼孩三个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故事,在对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层层科学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领悟到社会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对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抽象的高度概括有了更充实具体的理解。教师在这样的微课设计中,不仅讲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优美的音乐、令人深思的经典故事激发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拓展了高职学生的理论视野;唤起高职学生在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理论素养的提高,不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工具之用,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智慧之用”。此外,主讲教师充满热情,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又不乏缜密的脉络梳理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分析及思辨能力。见表1。

表1“人的本质属性”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名称

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视频长度

1453”

录制时间

2015年1月14日

知识点来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知识点描述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预备知识

了解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经典思想家关于人是什么的探索及相关人性论思想。

“人的本质属性”这一问题在书本所占的篇幅很少,但它是理解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乃至本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因为在科学分析“人的本质属性”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领悟到任何人都离不开所生活的社会,离不开同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会形成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体验密切相关的人生观,所以我们要有理想,要爱国,要讲道德及要遵守法律规范。因此把它作为一个知识点设计了此微课。

此外,考虑到高职学生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在科学分析“人的本质属性”过程中,用音乐视频导入,并引用古希腊三贤关于“人是什么?”的命题的观点、古代中国人性论思想或经典小故事,旨在拓展高职学生理论视野,也希望能提高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关注及兴趣,在大学期间注重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理论素养的提高。

教学思路:

由俄罗斯钢琴家伊戈尔·克鲁多伊边观察人社会生活边创作的音乐视频导入,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思考人生?——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接着从简略梳理古希腊斯芬克斯之迷、古希腊三贤对“人是什么?”的追问以及古代中国人性论思想中让学生逐步悟到人的本质属性与应该与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导出应科学分析人的本质属性。

通过三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故事,科学分析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及社会属性,让学生发现人的精神属性来源于人的社会生活,来论证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只有物质结构和功能的生命个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现实的人”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的。离开一定的社会条件,人不可能有语言、思维,也不会有人的情感和创造,充其量只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存在。

最后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现实本质”作总结,让学生明白我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地认识和领悟人生,形成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体验密切相关的人生观。为学生理解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乃至整门课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

内容

时间

一、 片头

(约10秒)

内容: 俄罗斯钢琴家伊戈尔·克鲁多伊边观察社会生活边创作的音乐视频导入,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思考人生?——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10秒

二、 正文讲解

(约14分钟)

第一部分内容:

由斯芬克斯之迷开始了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的追问。通过简介古希腊三贤的观点、古代中国人性论思想以及经典故事,让学生逐步悟到人的本质属性与应该与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导出应科学分析人的本质属性。

4分钟

第二部分内容:

科学分析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及社会属性,结合《鲁滨逊漂流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及印度狼孩等人与自然关系的故事,让学生发现人的精神属性来源于人的社会生活,来论证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6 分钟

第三部分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现实本质”。

4 分钟

三、 结尾

(约40秒)

让学生明白我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地认识和领悟人生,形成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体验密切相关的人生观。

约40秒

自我教学反思

“人的本质属性”是很深刻的哲思问题,15分钟左右的微课难以把问题深入浅出地讲透。但这一知识点是理解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乃至本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把它作为独立的知识点以微课形式讲授是一个尝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3][4][5][6][7][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78-79,67,66-67,78,71-72,60.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4.

[10]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广东教育(综合版)[J].2014(5):33-35.

[11]郑小军.我对微课的界定[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a0210102e6ge.html,2013-04-30.

[12]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9):34-40.

[13]郑小军.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