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展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108)
高校运动训练及其体育教学发展前景探析
苏展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10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身心素质上所起的作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可以全面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进而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储备人才。本文在对高校运动训练及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上,还对两者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发展前景
要想使高校体育教学得到有效发展,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加以明确显得非常重要。从某个角度来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的密切程度可以看做是点与面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体育竞技最为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运动训练,但进行运动训练还要基于对体育相关知识熟悉掌握的基础上,而熟悉了运动训练也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所以,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加以掌控,同时做到优势互补,便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需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运动训练现状
现在的高校运动竞技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对高校运动员招生、选拔、及训练与管理上面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运动训练的发展。高校运动训练还存在学习与训练关系处理不当的现象出现,从而导致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分配缺乏合理性与平衡性。体育特长生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学校忽视了这些人的个性差异,学校没有组织专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只是将特招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同等对待,并且在教学策略及管理方法上也没有做任何改变,进而使得许多运动员跟不上文化课程的学习进度,影响了训练的积极性。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练是由学校的体育老师来兼任,体育老师虽然有较为专业的专长,但在怎样教育具有体育专长的学生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经验不足或缺乏实践的现象。缺乏专业性的运动指导训练老师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学校缺乏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没有购买完备的体育训练器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训练积极性的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单一性强、针对性差的特点,在教学程序与内容的设置方面也缺乏新颖及实践性。还有就是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达不到养成学生良好的训练习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目的。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教学体系也开始逐渐趋于完善与成熟。终身学习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体育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末流位置分离出来,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另外,虽然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其发展的趋势及改革的方面是正确的。只要合理兼顾与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就能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从而推动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通过加强运动训练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发展人的自然素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表现,这是由于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基础性的就是自然素质。自然素质本质上就是身体素质,而且身体素质可以通过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来进行锻炼与提升。高校学生在体育观念、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在体育水平上也存在一些个性差异。所以,体育教师就要运用合理的运动训练方式,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体育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稳步的提升。
(二)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充分融合,并形成优势互补
要想使高校体育教学得以顺利开展,需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充分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一旦脱离了实际运动训练,就会缺少必要的实践与美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动训练离开了体育教学的指导,也会让运动训练缺乏必要的方向性。所以,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必须做到同步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各自的特点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运动训练水平,培养综合性、全面型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体育竞技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进而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从而培养全面型、综合性的高素质体育人才。要想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改革,建立高效完善的体育机制,大胆进行实践与创新。合理利用好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融合优势,让体育事业更为规范、合理,从而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的现实基础。
[1]王志宏.浅谈高校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5(09).
[2]田波.体育运动训练基本原则及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当代体育科技,2014(24).
[3]程少宇.浅谈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协调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 2015(12).
G807.4
A
1005-5312(2015)29-02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