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艳萍 林严冬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立足本土开拓创新
——对动画民族化发展的思考*
夏艳萍 林严冬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中国民族化动画有着辉煌的历史,在世界动画之林赢得过极高赞誉,但自20世纪90年代起,受外来动画的冲击,民族动画陷入了尴尬的发展现状,从观念到技术均存在制约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动画的发展不能一味复古,亦不能媚外。历史经验无从复制,只有脚踏实地,从时代需求出发,才是目前国产民族动画发展之王道。
动画;民族化;全球化
中国动画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有过辉煌,也跌入过低谷,一代代动画艺术家为了中国动画的勃兴,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这条曲折的探索之路上,民族化探索实践是历代动画工作者不懈追求的发展之路。时代在变迁,动画艺术亦需要紧随时代之需,勇于创新。
中国动画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万氏兄弟制作的《大闹画室》,继而万氏兄弟又制作了《骆驼献舞》、《狗侦探》、《铁扇公主》等影片。其中1941年正式上映的《铁扇公主》是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自此也开启了民族动画的探索之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民族动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此间创作了多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画片,如《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牧笛》等,尤其是《大闹天宫》动画片的创作与完成,标志着中国动画在当时已步入了世界动画强国之列。中国动画以民族元素所做的尝试与创新,被国际动画界推崇为“中国学派”。20世纪80年代,可谓中国民族动画发展的又一高峰,《哪吒闹海》、《三个和尚》、《九色鹿》、《鹿铃、》《天书奇谭》、《葫芦兄弟》、《阿凡提的故事》、《山水情》等均是这一时期民族动画的代表作。
回顾这些经典之作,民族语言的运用是其中最大的特色与亮点。这一时期的动画片选择从剪纸、皮影、木偶戏、水墨、京剧等传统艺术、民间艺术中获取创作灵感,从创作形式、角色塑造、场景设计、音乐创意均体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因此,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赢得了世人的认可与赞誉。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动画不断涌入中国市场,一时如《米老鼠和唐老鸭》、《机器猫》等占据了中国动画市场,成为中国动画影迷的新宠,民族动画陷入尴尬发展现状。虽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诸如《哪吒闹海》、《西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较为有影响力的动画影片,但与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派”曾经的辉煌相比,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民族动画陷入尴尬的发展境地,其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原创力不足。中国民族动画原创力不足的问题,首先,突出表现在剧本创作上。回顾近几十年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在剧本创意上堪称经典的少之又少,我们总是在不断地翻拍着历史经典,如《西游记》就是最乐于被翻拍的影片之一。其次,现阶段中国动画的原创力不足还表现在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人物设定、画面风格等方面均存在较强的模仿美、日动画的痕迹。如2001年上映的国产动画《我为歌狂》,明显具有日、韩动画片特征,而目前依然流行的《大耳朵图图》则主要模仿了日本动画《蜡笔小新》的风格。此类情况比比皆是。民族语言严重缺失,是中国动画目前面临的一大危机。
其二,形式主义的误区。“中国学派”的成功为民族动画的发展树立了榜样,由此也开创了一种民族化探索的模式,以至于许多动画人一提起民族化,就会想到剪纸、皮影、水墨等这些前辈们已经探索过的发展之路。对于民族化的理解,也仅限于这些特征明显的传统与民间艺术形式,以至于陷入了一种形式主义的怪圈。
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实在在的民族文化,诸如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但是,我们不能将民族化等同于传统化,这个时代创作的优秀文化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二是民族精神,一种经过数千年历史发展积淀的民族内涵,它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认知、价值判断、情感体验等。民族动画的发展,必须从形式到内涵、从民族元素的运用到民族精神的体悟,共同塑造民族性。
其三,受众定位低幼化。动画片主要是小孩子看的,这种观点在国内较为普遍,这也造成民族动画陷入低幼化发展的观念误区。如目前较为流行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影片,其受众定位均为儿童,这种趋势的长期发展,必然导致国产动画市场的萎缩、技术的滞后。此一方面日本动画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宫崎骏动画中深刻的主题表达,唯美的画面制作,使得各年龄段人群均能从影片中获得情感共鸣。由此,我们的民族动画还需首先从观念上革新,开拓成人动画这一广阔领域。
其四,制作水平相对落后。纵观近百年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技术对动画制作的影响。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3D,科技的发展给动画的表现带来了无穷的可能。中国动画今日之发展,与美日动画强国相比,制作技术的差距较为明显,人物呆板、情节简单、画面粗糙的动画影片在电视中较为常见。虽然近日大获成功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其精湛的制作技术成为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使国产动画在技术领域有赶超美、日动画强国之势,但毕竟这样的作品凤毛麟角,并不能完全代表今日国产动画之现状。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全球化必然导致各国、各民族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影响,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文化与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放置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其无可避免的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动画艺术亦是如此,甚至可以说,作为以影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动画艺术,其图像的直观性、影视传播的迅捷性均决定了动画受全球化影响要更为剧烈。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趋同化、一体化,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对本土文化的排斥与反对。恰恰相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依然要保持各国文化的本土性,这是各民族文化立根之本,亦是文化发展之必然。异彩纷呈是任何一个时代文化发展均需保持的特色。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动画的发展,必须坚持走民族化的发展之路。但是,民族化不等于传统化,动画民族化的发展不能一味复古。动画艺术一定要与时俱进,民族元素可以借鉴,民族形式也可以表现,但一定要有创新,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
从国外的许多优秀动画片,我们完全可以自然感受到影片从内而外流露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如日本宫崎骏动画,即是一个标志性的代表。《风之谷》、《天空之城》、《龙猫》、《侧耳倾听》、《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这些影片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流露出大师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人性美的追求、对于环境以及人的生存等问题的深度思考,而这些问题,均是我们这个时代关注度较高的社会问题。每一部影片观者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总能引发许多哲理性的思考。由此,影片所体现的时代感不言而喻。同时,在影片唯美的视听感受中,处处体现出日本文化的魅力。与日本动画不同,美国动画又带给我们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文化体验。从《埃及王子》、《花木兰》、《小美人鱼》等这些影片,可以看到美国动画强烈的包容性,融合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加以改编创作。从《狮子王》、《功夫熊猫》等影片里,我们感受到美国文化中强有力的对于勇敢、个人英雄主义等气质的赞颂。美国大部分动画影片都充满了轻松、幽默的气氛,这些均与美国本土文化一脉相承。
美、日经典动画片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这些影片能在全球化语境下既保持自身民族性,又赢得世界人民青睐,主要是由于这些影片将民族性与现代话语环境做了完美的结合,正所谓与时俱进。从题材而言,无论取材于现实题材,还是传统题材,均能很好传达时代精神。人物形象塑造上,大多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开,角色并非具有完美的性格特征,而就如同现实世界中的你我他一样,有着各种的小缺点,使得观影者总能从影片中找到情感共鸣处,配合着由现代技术制作的高清、绚丽、立体感强烈的视听效果,共同营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观影感受。
动画民族化的发展不能一味复古,亦不能媚外。国外动画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各国文化有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他国经验我们无法复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土动画从剧情、角色设定、影片风格等方面,不同程度模仿国外动画的例子很多。如2003年上映的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该片改编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祝》,影片从剧情、角色、配乐等方面均进行了大幅度的现代性、时尚性改编,颇有新意。但人物造型方面祝英台形象与美国动画《花木兰》中花木兰形象如出一辙,同时,影片中的许多搞笑点也与美国动画惯用套路相仿,由此引起的质疑声不断。再如2006年上映的《魔比斯环》,历时五年,耗资巨大,并且汇集了多国动画精英,但是该片最终的票房却以惨败结束。虽然对于该片观众不肯买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与主题与风格定位偏离国内普通大众审美习惯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该片以一个外国青年为拯救父亲而卷入外星人的国家战争来展开故事描绘,影片的风格与初衷均有向国际大片靠拢的意味,但无论从故事情节、角色设计、画面效果等方面均与国际水准有一定差距,最终未能赢得本土观众的认可。由此可以看到,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是必要的,但失去自我的一味模仿却是万万不行的。
中国动画民族化发展的探索任重道远。值得欣慰的是,2015年7月上映的《大闹天宫》,以出色的制作、强有力的画面效果,为民族动画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从编剧、人物设计、武打动作到背景音乐制作等,影片处处可见民族元素的表现。该片的成功更坚定了动画设计师们发展民族动画的决心与信心,也充分的说明历史经验无从复制,只有脚踏实地,从时代需求出发,才是目前国产民族动画设计之王道。
J954
A
1005-3115(2015)20-0018-02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敦煌壁画造型动漫角色设定研究”(项目编号:10CF092)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