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缺乏常识的事,你做过吗

2015-10-28 00:38石才员
人力资源 2015年8期
关键词:常识导向人力资源

石才员

中人网首席专家唐斌地曾说过:“职能部门的人容易有专业主义情怀,如果不以业务为导向的话,这种‘情怀’就是唯专业、伪专业。”此语非常中肯。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以下简称“HR”),是否具备常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是否具有专业性。在此,笔者吐槽一下在人力资源招聘领域HR们容易犯下的常识性错误。

——这个人很优秀,但不适合我们,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在招聘与录用人才时,HR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这是一个看起来万无一失的拒绝话术。众所周知,招聘的最终目的是找到能够在目标岗位上做出优秀業绩的人才。所以,一旦鉴定人才很优秀,接下来必须对其各项能力指标进行评估,并预测其是否能在未来表现出组织所期望的工作行为。

把“合适”和“优秀”当作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来开展人力资源招聘工作,这本身就是缺乏逻辑常识的行为。任何不以业绩为导向的招聘都是不负责任的。所谓优秀人才,就是能在目标岗位达成业绩的人。如果不合适,就意味着人才的能力指标与工作要求不符,他/她并不是公司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根据岗位的难度系数设立招聘周期,并以此衡量HR的业绩。

这是HR做过的一件最荒谬的事情。通过设定招聘周期,让不少HR有了一道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免死令牌。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公司业务战略面临重大转型,需要从外部紧急寻访熟悉业务的高管。这时,负责招聘的HR却不见动静。当总经理急匆匆向其追问结果时,HR却十分无辜地说:“这个岗位招聘难度大,招聘周期需要三个月,这才刚刚过了一个月……”

招聘周期这个指标,最可恶之处就在于阻碍了HR团队发挥战略性人才的职能,导致HR只能跟在业务部门后面“救火”,而不是未雨绸缪,提前预判和储备企业所需的关键人才。

——过去一年的招聘工作,大大降低了公司的招聘成本。

人均招聘成本,这个指标时常出现在HR的年度工作总结里。仔细想来,这真是一件自打耳光的事情。

以招聘成本来衡量HR的业绩,这样的价值导向,完全切断了HR从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管理转变的可能。须知,优秀的人才,其获得成本虽高,但一旦成功获取,就可能为公司创造极大的价值。对于人才招聘工作,相较于成本投入,HR更应关注人才引进后的投资回报。如果投资回报率可观,那么企业在投入的时候就不能手软。

——公司领导还没想清楚,要暂时缓一缓招聘进度。

HR一般都有 “换位思考”的天赋,这使其很容易察言观色并体谅别人。当公司领导对一些关键岗位没有明确表态之前,HR是该主动帮助公司厘清招聘需求,还是继续等待上司的指令?如果等待,HR就疏于关注公司所属行业的产业链、价值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如果等待,就不可能深入了解产品及服务的价值链一体化运作的关键成功因素;如果等待,很可能会错过全面了解公司在目标市场、目标客户、产品线规划、渠道模式、订单处理及供应链运作、组织与岗位架构等方面的具体经营策略……

等待,会使HR在远离业务的路上越行越远,直至将自己抛到边缘地带,扼杀了自身作为战略性人才的可能性。

人无完人,常识性的错误人人都可能犯。只有做一回不成功的HR,才能明白,在面对企业业务问题以及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时,拥有丰富的常识,并能以当前与未来业务需求为出发点,思考问题、拿出对策,人力资源工作的效果才能获得大幅提升。 责编/张晓莉

猜你喜欢
常识导向人力资源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回归常识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