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涛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在做客中国政府网时表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已经取消149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还将计划“砍掉”千余项各地自行设置的资格认定。除涉及公共安全、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职业实行准入制外,其他职业资格将采取水平评价,国家将不再设置准入门槛。
7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已取消149项职业资格的基础上,再取消网络广告经纪人、注册电子贸易师、全国外贸业务员、港口装卸工等62项职业资格。同时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集中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设置职业资格认证的初衷,本是为了证明劳动者的个人技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职业资格认证早已过多过滥,严重变味。
何为职业资格
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我国职业资格性质上分为准入类和水平评价类两种,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条件。
设立职业资格是提高专业技能、保证工作质量的必要举措。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的要求,职业资格作为科学评价人才的一项制度被写入《劳动法》。然而在执行中,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却愈发纷繁复杂起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除了国务院部门共设置各类职业资格618项外,各地方还自行设置了1875项。
職业资格认证滋生行业乱象
职业资格为何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一方面,一些行业、部门利用国家政策为自己的小集团牟取不当利益。推行“逢岗必证,逢证必考”这种畸形的霸王条款,不管资格证书有没有价值,都想办法出台考证制度,从而坐收渔利。另一方面,“考证经济”的巨大
利益诱惑,使相关行政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设置更多的资格认证,人为设置准入门槛,提高资格认证的“含金量”。
据了解,仅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认证,以前就有教育部、劳动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及各行业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十多类数十种认证,考试培训费用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认证种类繁多,认证交叉重复且互不相认,证书的权威性难以判断。其实,这种职业资格许可与职业证书完全是一种自身资源的寻租和兑现,除了让相关行业、部门和协会赚得盆满钵满外,只能徒增考生与从业者的负担,滋生诸多乱象。
妨碍人才自由流动。尽管有些行业起点相对较低,但有关行业、部门仍要求从业者必须拥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如2013年初,保监会出台规定,要求保险销售人员须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并通过考试取得全国通用资格证书。众所周知,保险销售并不是一个“知识含量”很高的工作,它需要从业者诚信可靠、热情周到、吃苦耐劳,至于有没有大专以上学历并不重要。毫无疑问,这样的职业资格认定剥夺了一些低学历者从事保险销售的机会,并有干涉企业自主经营权之嫌。就像某大型保险公司负责人所说,原来该公司销售人员70%来自乡镇和农村,有的只有小学文化,却取得了非凡的业绩,为什么要用一纸证书砸掉他们的饭碗呢?
加重求职者负担。现在流行的“考证热”,使很多大学生和求职者“中招”。他们不仅要取得高学历,还要想方设法拿到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作为求职的“敲门砖”。其实,职业资格证书并不能真实反映出一个人真实的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但这些大学生和职场新人却迫于无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学习和应考,最终“考证族”依然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这是对求职者时间和精力的无理剥夺,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滋生权力寻租的土壤。职业资格认定过多必然会滋生权力腐败。一些考试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利用权利和职务之便违规违纪。2014年一级建造师报考人数突破300万,是全国公务员报考人数的2倍多。然而,就是这样重量级的考试出现考题多次泄露的情况。如2007年,十堰市人事局考试院评审科副科长刘某、十堰市人事仲裁委副主任李某,利用提取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考卷之机,将试卷泄露给湖北某职业培训学校校长谢某和司机王某,刘某和李某分别获利102万和2万元。尽管相关人员最后都被查处并获刑,然而此后“卖题”现象依然存在,每到考前,这类短信就会“漫天飞”。
导致行业挂证乱象。与资格证考试监管不利相反,主管部门对资格证的适用却管得很严。拿一级建造师来说,本来这就是一个水平证,但主管部门却规定如果建筑企业未拥有一定数量的一级建造师,就无法取得相应资质。实际上又使一级建造师的资格证带有强制的许可性质。于是,建筑企业只好“租用”一级建造师。通常情况下,一个取得一级建造师资格证的从业人员,只需“挂靠”在一家建筑企业名下,什么都不用干一年就能收入几万,滋生出“拿证的不干活,干活的没有证”的行业乱象。2010年,“上海倒楼案”涉事项目经理陆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而陆某实际上根本没有参与该工程,其身份只是一名“挂靠”在该公司的建造师而已。
增加了创业和经营的成本。推行职业资格认证的目的是提高职业能力,进而促进就业,但如果准入类证书太多、认证秩序混乱,反而会成为阻碍就业、创业的高门槛。拿去年取消的房产经纪人资格证书而言,《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规定:设立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当具有足够数量的房地产经纪人员。也就是说,想干房产中介,先要考个资格证;想办中介公司,先要备足了资格证。据了解,在上海开设一家房产门店通常需要5张“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由于证难考,不少门店都采取有偿“借证”的模式开店,每张证单月的租借费在300-600元不等。如果以5张证每张300元计算,一年的租借费就有1.8万元。
应由市场决定职业资格存亡
资格许可和资质审核的纷繁复杂、乱象频生,一些不合规的认定让百姓怨声载道。所以,不如干脆取消这些形同鸡肋的职业资格,以达“釜底抽薪”之效,让各种乱象没有生存土壤。这有利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有利于清除各种非法违规的社会阴暗面,有利于约束政府权力,促进依法行政。让市
场更具活力,让择业更加自由。
党的十八大的决议中曾提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现行的职业资格中,相当大的比例都是纯粹的专业技术,跟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这些市场化职业的“资格”完全可以交由市场自由调节。按照市场规律,优胜劣汰。这是因为,一个人能否胜任某种职业,需要接受的是市场的检验,而不是由行业机构颁发的一纸证书来决定。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工作并不需要“持证上岗”,某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干得好不好,用人单位、服务对象会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这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竞争,远比基于行政审批的竞争更具活力,也让会劳动者拥有更多的自由择业权。
比如,某人要买一套房子,未必需要一个拿着资格证的房产中介;但如果要建一栋楼房,自然希望交由具有执业资质的人来做。包括企业招聘,对职业资格证的要求可以帮助过滤不合适的应聘者,提高招聘效率。可见职业资格证是有必要存在的,它是一种市场需求。如果是以市场为导向,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在市场主导下,房产中介资格证的存废自然由需求说了算,没有需求它就不会存在,不需要政府来下令取消;而建造师资格证不但会存在,而且认证一定会变得很严格。
在国外,大多数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工作都是由行业协会实施的。如德国的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认证的主体,政府只是对认证制度提供法律上的合法保障;日本的行业工会或协会是支撑、完善职业资格制度的实体;加拿大的工程师协会负责职业资格认证的考务管理和考试具体安排,负责资格认证后证书的发放等。所以,对需要认证的职业资格,特别是水平评价类的职业资格,最好由企业协会或者从业人员协会这类行业协会来承载评价。政府部门只需做好职业资格认证的监督、协调、法律保障等服务性工作即可,不宜干预过多、过深,只有真正简政放权、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凡是能让市场办的事都让市场去办,才是治本之策。
虽然目前我国的很多职业资格认证也是由行业协会实施的,但这些行业协会实质上更像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其行业自主性偏弱。因此,让市场之手实现职业资格的存亡,必须激活各类行业协会,让行业协会真正由业内自行组织、独立运行,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应有的本色,让职业资格证变成高含金量的求职“硬通货”。 责编/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