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作材在延安从事建筑工作的经历

2015-10-28 11:20郭妍
延安文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过梁杨家岭大礼堂

郭妍

杨作材,江西人。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任延安自然科学院校务处处长、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建国后历任国家建委副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等职。延安期间,曾独立设计并指导建造了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办公楼、王家坪中央军委机关礼堂以及枣园建筑群等。

修建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大楼。1941年春天,杨作材已经回到自然科学院任总务处处长,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去杨家岭。他赶着一头黄牛,一个马褡子,一边驮绘图仪器,一边驮铺盖,来到杨家岭,见的第一位领导就是任弼时。那时任弼时任中央秘书长,李富春是副秘书长。当时杨作材住在原礼堂的一个小房子里,一个桌子,一张床。去杨家岭的任务就是修中央办公厅楼。当时设计了两个方案,一个是三层楼,一个是三栋平房。中央同意了三层楼房的设计,从画图到施工都是由杨作材负责。这种建筑是三十年代流行的火柴盒式建筑,四四方方的,中间的三层楼又高又长,二层楼短一些,一层又短一些。平面图看起来像个飞机。施工中发现,二层窗子正对着警卫班的住处;三层正对主席窑洞,中央其他同志刘少奇、李富春、陈云等都住在主席旁边的窑洞里,所以就因地制宜,就着地势把窗改成门,同时还加修了桥。办公大楼的东厅是作战室,后面的窗户很小,并且没有向外开放的门。这是根据总参谋长王若飞同志的要求设计的,这样的设计,完全是为了保密。

办公厅楼在1941年入冬前就完工了。因为没有水泥,屋顶平台为了防水,用的是延长县的石油。油矿的原油像泥浆,先铺上一层麻刀灰浆,上面再铺砖。修建办公厅的石料取自对面山上,一连几天早上放炮,影响主席睡不成觉。叶子龙说,乘这个机会把主席的生活习惯改过来。王首道说,那怎么能行?商议的结果,改为每天下午放炮。随着天冷了,杨作材就搬到沟里边的窑洞住,同邓洁在一排,对面是彭真、杨尚昆,上边是机要科。那时,正值反共高潮期间,中央领导同志经常通宵开会,一连几个夜晚,眼看着中央的同志,一个个都瘦下来了。

建筑杨家岭中央大礼堂。1941年初冬,办公厅工程收尾时,杨家岭原来的礼堂失火了。这里原来有一个砖木结构的小礼堂,能容纳三四百人。1941年的冬天,杨家岭的俱乐部主任住在礼堂里面,小房子里放着发的棉花、木炭。那天,俱乐部主任去鲁艺跳舞,木炭火花一爆,烧着了棉花,木炭烧起来了,火大得没法救,大家眼睁睁地看着大火把礼堂给烧毁了。当时杨作材在杨家岭,大家都叫他工程师,李富春就通知让在原址上再建一个礼堂。那时图画得简单,在原址的礼堂上,量了量就开工了。

中央大礼堂的特点:突破了砖木结构,不要柱子,不用大梁。就地开山取石,石料方便。整个礼堂是一座木石结构。为了避免在礼堂内出现的两排柱子,特采用大的石拱代替木梁,楦拱是一顶一顺,锁口石是一个整石。做拱时用的五个轮子的复式滑轮,是温家沟农具厂造的。用的麻绳有一寸多粗,是在市场沟搞的。做拱支楦和搭脚手架用的木料,都是计算好了的,拱建成了,木料也用完了。支楦用的木料,一个牛车拉四根。要是大木梁,一车只能拉一根。当时因为没有把握,也为谨慎起见,就在东边修了一个小会议室,西边建了两个阅览室,以抵御半圆拱万一产生的侧推力。此外,为了提高大拱的承载能力,就参照著名的隋代赵州桥的结构形式,在大拱上又修了几孔小型砖拱。然后用单砖墙砌平,使它既能承重,又显得外观平整、美观。舞台上采用的是椭圆拱, 因为舞台本身比观众席的地面要高,如果也做成半圆拱的话,拱就要做得很高或者减少舞台的宽度才行;而椭圆拱则能避免这一缺点,它使舞台与坐厅的比例比较均匀、协调。但是椭圆拱的技术要求较高,施工中必须做到十分精确,否则将导致倒坍。礼堂的正厅共有四个出入口,两两对称。为了使外观生动、活泼,不致过于呆板,这四个门均不尽相同。主门(即西边塔楼下的那个大门)上的横梁是平的,不能“起楦”。但当时又没有钢筋混凝土,如果光用一块大石作过梁,上面再砌六七米高的砖墙,那重量就很大,过梁很可能会被压断,那怎么办呢?于是决定选用一块优质石料作为过梁,然后在过梁上部再砌一个砖拱,使过梁只承受自重,上面的重量则通过砖拱直接传递到墙体上去。

礼堂建成后,发现大厅的回音很大,影响演出效果。当时也没有测音工具,即使有,也不会使用。所以只能凭经验,仔细地观察,发现回音是从大拱上部大面积的光滑面上反射过来的。于是就将当地通用的炕毡作为吸音材料钉了上去,结果很是见效。施工中还发生过一个问题:为了省工、抢工,后面的石山没有打平就将舞台的后墙砌了上去,等到墙体快砌完时,发生了滑坡现象,只好拆了返工重砌。通过这件事情,也说明搞建筑也跟做任何别的事情一样,大处和小处都要仔细、认真、小心、谨慎,马虎不得,否则就会出乱子。

参与修建边区大礼堂。1941年2月至1941年10月,杨作材被派到正在建设中的边区大礼堂,帮助修正设计并督导梁柱主结构顺利施工,1942年冬季完工。边区大礼堂是边区建设厅同志设计的。主持礼堂建设的是边区参议会秘书长徐彬如。杨正回忆说:“是林老告诉李富春叫父亲过去,帮助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按照原来的设计,礼堂中的柱子是圆的,木料运来时是方的,于是就根据木料形状做成了方的柱子。”笔者一行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时,在一张历史老照片上,看到了这根方柱,杨林林很是激动地带笔者过去看,她还告诉笔者:“修边府礼堂时有一根大梁,上面有个洞,能不能用大家议论纷纷。父亲看过后说,没事,敢用。因为洞是在弓背上,用在上边,压力向下,不要紧。后来施工中在有洞的地方灌了石灰砂浆。这根木料就救下了。上梁时贴了红纸对联: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薇星。横批:吉星高照。‘吉星就是紫薇星。上梁容易出危险,有紫微星保驾。这虽是迷信说法,也有实际需要,贴红纸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上梁时,父亲和工人们一同上到高处,站在最危险的地方,大家齐心协力,保证了施工进度。”

修建王家坪军委礼堂。从杨正提供的资料上显示,1942年底,杨作材被调到王家坪军委办公厅工作,担任办公厅副主任。在那里,他主持设计修建了军委礼堂,总务处平房等建筑, 还有三孔石窑。这三孔石窑供日本共产党原名誉主席冈野进(野坂参三)居住。冈野进开始住在山上敌工部,后来给他在下边修了石窑洞。根据他的要求,在窑后建石拱走廊进出,正面向东南,不另开门,并设计了地炉取暖。军委礼堂是1943年建的,木结构,是延安所有礼堂中结构比较简单的。由于比较小,只是画了一张设计草图交给工匠施工。建设中因朱老总、叶总长看到后认为太小了,他就又按他们的要求重新进行设计,增加了两排立柱,使礼堂面积扩宽增大近一倍。军委礼堂后边的五间平房,办公厅的人员住在那里。1944年杨作材调军委外事组工作。他主持为美军观察组建造了一些小型的平房,方便美国友人的居住和活动。

杨作材在延安工作了将近八年,从事过很多行业的工作。作为边区建设厅建筑学会执委兼学术召集人,为边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杨作材参与了中央党校大礼堂、西北局、边区银行、交际处的石窑、边区新市场、飞机场的规划与建设,以及当时被视为边区经济命脉的三边运盐路桥的建设等工作。1943年,杨作材担任中直军直总生产委员会执行委员,1944年成为中办表扬的劳动典型。

根据杨作材之子杨正口述整理

猜你喜欢
过梁杨家岭大礼堂
延安文艺座谈会
利用施工现场剩余混凝土预制过梁技术应用
某工程钢筋混凝土过梁结构计算与设计浅析
重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1月11日至15日召开
重庆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1月10日至14日召开
腰鼓
发展水土保持绿色产业 杨家岭村走上了致富路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音频系统的改造
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举行
工程机械轮胎罐式胶囊硫化模具过梁处内压水泄漏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