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贺军荣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武警陕西省总队的前身——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政治保卫队,就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期间,这支英雄的部队几经演变,发展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卫团,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卓越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东北军撤出延安城,中共中央决定进驻延安。1937年1月10日,中央机关在警卫人员和保卫队护卫下,由保安出发,历时4天,行程216华里,于13日到达延安,从此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
到达延安后,西北保卫局保卫队驻地为棉土沟。
1937年2月,西北办事处改为陕甘宁特区政府。中央机关和领导人的警卫、西北苏区和红军的肃反保卫工作主要由中央警卫营和西北政治保卫局和保卫队负责。
1937年4月16日,西北政治保卫局以保卫队为基础,和特务队、警卫科一并改编为保卫营,下辖2个连和防空队、巡逻队。主要担负延安城防警卫、边区以及党政机关门卫值岗,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历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等各种会议的现场警戒和护送党政军负责人、党外人士出入根据地及传递公文等任务。
1937年清明节,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国民党代表张继等同祭黄帝,保安处、保卫营担负了祭奠现场安全保卫任务。
在武警陕西省总队警史馆里,张贴着一张只有蜿蜒山道和崇山峻岭的黑白照片。这便是当年周恩来副主席崂山遇险之地——崂山。透过这张照片和文字说明,可以看到保卫营官兵奋力阻击敌人、誓死保卫中央领导的英雄壮举。
1937年4月25日9时许,周恩来副主席奉党中央指示,与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张云逸、延安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兼周副主席随从副官陈友才等人,在保卫营副队长陈国桥、一班长邓庭荣、战士向三光等十名战士护送下,乘坐一辆卡车离开延安,拟经崂山、甘泉、富县等地到西安后赴南京,与国民党谈判有关红军改编问题。不想,这个重要机密,被隐蔽的暗探提前一天窃取,连夜告密给流窜在这一带的政治土匪头子李清吾和民团头子姬延寿。土匪们提前在崂山设伏,妄图杀害周副主席。12时许,车辆进入崂山一个簸箕形山坳。突然,枪声大作,顷刻间硝烟弥漫。在力量悬殊、处境险恶的情况下,保卫营官兵只有一个念头: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周恩来、张云逸等人的安全。他们利用地形地物和汽车作为掩体,死死顶住从正面、后面、左面的群匪攻击。当陈友才发现右侧没有土匪时,命令保卫营战士陈贤仁、向三光、曹鸿都保卫周副主席等人向右侧树林撤退。当土匪看见穿着西服,系着领带,头戴礼帽,脚穿长筒马靴的陈友才,误以为是周副主席,疯狂扑了过来。陈友才中弹牺牲后,陈国桥带领邓庭荣、王开明等人奋力阻击。由于敌人居高临下,人多势众,在其他战友牺牲的情况下,陈国桥和副班长王开明一步也没退让,直到最后血洒崂山。
在陈贤仁、向三光、曹鸿都掩护周副主席突围到右侧开阔地时,一个土匪喊叫着端枪扑来。陈贤仁右臂负伤,便用左手持枪,打死那个土匪。随后,又有10多个土匪扑了上来,陈贤仁、向三光成功地实施了阻击战,直到最后阵亡。最后,曹鸿都和警卫员掩护周恩来等人摆脱土匪的追击,脱离了险境。
中央警卫团接到周恩来遇险报告后,团长黄霖立即带领骑兵连策马前往崂山。警卫团一到,土匪就吓跑了。周恩来、张云逸及受伤人员安全返回延安。
此次战斗,保卫营牺牲了11名官兵。
如今,陈贤仁掩护周恩来安全撤退的那支驳壳枪和枪盒子存放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醒目位置。这是周恩来崂山遇险事件中收存的唯一实物。
1937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组织中央考察团来延安考察,受到中共中央代表秦邦宪、林伯渠和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保安处、保卫营担负了安全保卫任务。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23人出席了会议,史称“洛川会议”。会议讨论了动员全民抗战和实现全面持久抗战方针等问题。会上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中央警卫团和边区政府保卫营担负住地、会场的武装警戒任务,确保了安全。
1937年9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陕甘宁特区政府改为边区政府,林伯渠任主席。
陕甘宁边区的重要位置和重大影响,引起国民党顽固派日益严重的注目和嫉恨。他们表面上被迫承认陕甘宁边区的合法地位,行动上却用内部颠覆和外部蚕食的办法予以破坏,派遣特务,制造摩擦,封锁交通要道,设立特务据点和集中营,盘查、关押、迫害奔向延安的进步青年,勾结土匪侵扰,妄图配合日寇打击以至吃掉陕甘宁边区。对此,党中央、毛主席早已洞察其奸。为此,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成立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和组建边保部队,高岗任司令员兼政委,周兴任副司令员,谭希林任参谋长,组织上受区党委和留守兵团领导,统辖陕甘宁边区地方武装部队、各县保安队、自卫军。同时,成立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张仲良,习仲勋兼政委;庆环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王世泰,马文瑞兼政委;三边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白寿康,白如冰兼政委;神府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黄罗斌,张秀山兼政委。各分区保安司令部按地辖20多个保安队、保安大队。中央同时决定,西北政治保卫局置于边区保安司令部之下,改称陕甘宁边区保安处。西北政治保卫局保卫营改称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保卫营,受边区政府保安处领导。
10月8日,边区政府发布第一号委任令,任命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周兴兼边区保安处处长。
保卫营从创建到1941年5月扩编,在边区政府领导下,配合留守兵团和边保部队,成为保卫党中央、保卫边区、肃清匪患、维持地方治安、保卫河防的武装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我党领导人民力争团结抗日呼声的压力下,国民党被迫抗日,但却采取消积抗日、积极反共方针。1937年蒋介石在庐山提出“要在抗日战争中消灭共产党力量三分之二”,“联共就是要灭共”。1939年1月,国民党五中全会公开提出“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政策。6月颁布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9月又颁布了“异党问题处理方案”,从而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从1938年底至1940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对边区制造摩擦事件372起。其中局部武装进攻112起,抢劫骚扰105起,其他如拘捕、暗杀、驱逐、阻挡我方人员等150多起。顽固派如此倒行逆施,杀气腾腾,使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一样,处于严重的内战威胁下。遵照党中央制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方针和毛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指示,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1939年底,边区党委号召边区军民“坚持反对因为抗战中新的困难、投降危机与反共危险的增加而发生的悲观失望情绪”,要求“边区全党团结一致,全边区人民团结一致,加紧完成作战动员与战斗准备”,坚决打击敌人,巩固边区。边保司令部1940年4月6日发出战斗工作通令、战备条例、政治动员训令,要求全体指战员确实克服麻痹思想,打破和平观念,提高政治警惕性,进一步坚定粉碎顽军进攻的信心和决心。同年11月24日又发出加紧战斗准备训令,要求“随时准备战斗”“实行轻装”等等。面对强大的敌人,全体指战员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赢得了胜利。
1938年2月,日寇占领黄河东岸重要渡口军渡后,向伊克昭盟东胜进犯,陕甘宁边区处在日寇直接进攻的严重威胁下。3月,日寇向陕甘宁边区河防重地宋家川等口岸进攻时,又“扫荡”晋西北根据地,旨在截断晋西北与陕甘宁边区的联系,以便集中兵力突破西北重要门户,进而占领西北。
陕甘宁边区军民不但要保卫从神木府谷以南至宜川以北的千里河防,阻止日寇西犯,而且要守卫二千余里边防,打击顽军进犯和土匪骚抢。
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边区党委领导下,在晋西北和晋西南军民直接配合下,留守兵团和保安部队对北起贺家堡,经马镇、盘塘、万户峪、螅蜊峪、宋家川、李家沟、丁家畔、康家塔、枣林坪、河口、界首、延水关、凉水岩、马斗关,南到清水关的黄河各渡口,都部署了防守兵力。成立了两延河防司令部及神府河防司令部,划分了河防守备部队分界线,拟定了击退日寇西渡黄河时各种情况的判断处置和动作,进行了备战军事教育和战斗演习,构筑了纵深配备的河防土木工事等等,做好一切准备,严阵以待。从1938年3月到1939底,边保部队配合留守兵团,先后粉碎了日寇对河防地区的23次大小进攻。
在留守兵团和边保部队赶赴河防地区阻击日寇的艰难岁月里,保卫营的官兵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圆满完成了警卫、保卫、锄奸、肃特等任务,保卫了边区的各项建设事业,确保了党中央、边区政府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边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寇侵略,为把边区建成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卫营扩编为保卫团,下辖3个营,共1500多人。武器有轻重机枪、长枪、驳壳枪,属于内卫部队编成,重点担负警卫党中央,保卫军委总部和地方政府的重任。保卫团还担负边区政府和西北局的警卫,首长警卫员的训练派遣,会议与首长出巡警卫,社会治安巡逻,看守犯人,边防检查站与路口警卫,防空哨与机场防卫,延安警备司令部站岗等繁重的任务。
从1943年开始,边区全军普遍开展了更有计划更切实的军事训练。保卫团针对扩编后兵员数量、保卫任务的增加和人员素质的参次不齐等实际,积极响应党中央、西北局“保卫延安,反对内战”的号召,落实边区保安司令部加紧战斗准备训令,开展了大练兵活动。
1945年2月8日,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检阅了保卫团,赞扬部队的进步与发展。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边区政府保安处、中央警卫科及警卫团多次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制定方案,由边区保安处保卫团抽调便衣进行巡视,严密控制外围,确保了大会顺利闭幕。
1945年8月至10月,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期间,边区保卫团奉中央和西北局指示,抽调三个连,与警备五团抽调的一个连东渡黄河,攻打山西永和县城,配合上党战役和重庆谈判,完成任务后归建。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进犯延安,保卫团一分为二,其中4个连,先在延安城附近担任警戒,后到安塞监视胡军动向,并先后参加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和沙家店、瓦子街战役等。1948年3月,又调出3个连,编入延属分区第一支队(武警陕西省总队咸阳市支队前身),后改编为延属分区11团,隶属警备第四旅。余下部队200余人继续担负西北局和边区政府转战陕北的安全保卫任务。
边区保安处、保卫团还先后破获了国民党特务机关“安一”、“安二”、“安三”、“安四”、“安五”5个特务组织;逮捕混入延安各机关学校特务500余名;配合驻军,消灭了活动在临镇一带的阎金玉、任怀玉等匪帮,为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了不朽功勋。
1949年3月,边区政府保安处改为边区政府公安厅,同时重新组建保卫团,下设3个营,共1300余人,负责西北局、边区政府机关外围和会场的武装警戒。6月,边区保卫团随边区政府由延安迁入西安。
后来,这支部队先后经历了中国公安部队陕西地区公安大队、支队、团,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总队,陕西省公安厅武装民警处等11次编制体制调整。1982年重新组建为武警陕西省总队。
80多年来,这支部队不管编制体制怎样调整,形势任务怎样变化,所处的环境多么复杂,面临的挑战多么严峻,一代代官兵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永葆红军本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忠诚、忠勇、忠实、忠厚”的三秦卫士精神。
红军的路在忠诚卫士脚下延伸,红军的精神永远在心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