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亚珏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全球化音乐交流中我国音乐文化的定位与思考
崔亚珏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全球化浪潮下音乐交流活动愈加频繁,但中国的音乐文化目前看来很难获得国际与国人的普遍认可,究其原因是失去对自身本土文化的敬畏和认同,一味追求我们所理解的“国际化”。面对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立足本土,在兼容并蓄的同时,更要找准自身的文化定位,使中国音乐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与其他音乐文化平等对话。
音乐文化;全球化;本土音乐
当今全球化已经从单一的经济全球化向政治,科技,文化等多方位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而且渗入到社会各领域的多个层面,音乐文化交流也形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多元格局。但在与其它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国的音乐文化正面临努力追求与世界的同构,但作品普遍难以获得国际广泛认可的境地,更谈不上有传世经典之作成为亟待我们关注的现象
我们常讲“和而不同”,这体现在音乐领域即音乐文化的平等共享,“音乐是人造的,不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欧洲音乐家,还是非洲部落的土著人,都是人类的一员,都是音乐的制造者。不管是巴赫的弥撒,还是南非文达人的民歌,都是‘以人的方法组织的音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也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和”即统一,和谐,它是抽象的,内在的;“不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容“不同”,才能达到“和”的境界。现实中,“和而不同”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强求一致,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以达共存共荣。
与此同时,我们想要在世界音乐文化格局的消解与重构中占有话语权,其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自身音乐文化身份的建构。我们要致力于够找准我们自身的文化定位。纵观中国音乐,无论是从演出,交流都致力于打造一种恢弘的气势,并且浅显地认为这样即所谓“国际化”水准,但往往对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关注甚少。以上原因导致了教育领域对传统音乐继承与保护的断层,学习者对文化内涵知之甚少,作曲家试图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演出制作单位一味追求“大手笔”,但以目前上演的部分作品的反响看来,说明我们在“将音乐作为文化”方面是不成功的,导致“出口”不顺,“内销”不畅。究其原因,正如王岳川教授所说:“在全球化中一味以西方为标尺衡量中国发展,就会忽略东西方的根本性文化宗教差异,当经历全盘西化的艰难以后达到了科技一体化和制度并轨化的目标,但是无形的文化身份和宗教对话目标却可能会失去。中国就可能成为西方第二手复制品,失去了中国的自我文化魅力和中国身份。”而失去了自身身份,注定是要在全球化的“大浪淘沙”中失去方向。
以“中国古典歌剧”《楚王击鼓》为例,其歌词脚本全部来源于中国的成语或典故,如“疑邻盗斧”,“伯乐相马”,《世说新语-王蓝田忿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吕氏春秋-仲冬纪-当务》,Hans用这些典故的白话文版本作为歌词,使普通的中国人都能了解意,同时加入表演的辅助,使得这些故事鲜活,生动,作品少了一些晦涩与单纯的说教,在趣味与轻松的语境下,将典故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精髓体现出来。同时,伴奏的乐队中除少数西洋乐器之外,更多的则是使用中国乐器,如二胡,中阮,琵琶,扬琴等。
与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歌剧作品相较,这部由外国作曲家用中国的元素写的中国歌剧为比中国本土作曲家写的中国歌剧更“接地气”,一方面说明了音乐文化背后的全球性,它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使得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特色的音乐可以跨文化交流,同时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解异文化在当今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把握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构成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所在,外国作曲家的创作关照了中国人思想的共同核心道德价值与审美意识。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中国作曲家出由于对自身文化“敬畏”的失去,使得他们在面对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冲击时,是惶恐而茫然的。其惶恐,即被“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思想左右,认为西方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是值得信奉的至高无上的“信条”,导致在创作中出现了一种“被西方”的趋势;其茫然,是在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刷下,失去了自身内在的根基,在“现代性”的问题上充满困惑。创作出的作品既不能唤起国人对其音乐文化的共鸣和认同,也不能符合全球的审美共识,可以说是“误此失彼”。因此,时至今日,国际上都没有一部被公认的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能反映中国人普世价值观或生活风貌的作品。而这背后所反映的文化话语权的缺失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和遗憾。
无论在任何时代,我们自身的文化才是维系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纽带,其身份应该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得到肯定和体现。当前我们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时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要做到吐纳吸收,自我创新,能够凝结古今中西各种有价值的精神文化,在“入乎其内”的同时,又能“出乎其外”,以“博闻”为手段,以“圆照”为态度,但最重要的是立足于本土音乐文化,并对其抱有认同,深刻剖析和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心灵体验与情感价值,最终将其纳入到世界文化体系的格局中,与同质异文化进行交流,由“拿来”走向“输出”,由“知人”到“自知”,汇集古今,多元融通,在全球化中彰显东方文化身份,重申中国文化立场。
[1]刘红.论音乐人类学与跨文化交流[J].绥化学院学报,2008(03).
[2]王炜译注.〈论语〉通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3]王岳川.大国崛起需要“大文化”守正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0).
J609.2
A
1005-5312(2015)20-0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