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季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浅析崔振宽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毕季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崔振宽是一位风格鲜明且天赋极高的艺术家,丰富的人生历程成就了他卓越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感染力,他在艺术上的创造推动了中国画近现代的发展,达到了时代高峰,极具时代精神与艺术影响力,留给后来中国山水画研究者无尽的学术空间。
崔振宽;山水画;艺术风格
1935年,崔振宽出生在西安。自小痴迷书画,临习家藏碑帖,这给崔振宽的山水画奠定了扎实的笔墨基础。然而,看似顺利的人生却在崔振宽准备报考大学时中断了,肺结核把他所有的梦想都紧紧箍住了,他不得不带着这个沉重的“枷锁”,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四个春秋,他没有荒废,他只做了一件事:绘画。就这样,四年不停的绘画,他有了坚实的写实功底。之后他求学西安美术学院彩墨系并留校做了2年师范系教师,但是一场政治运动把他内定为“中右”,他被下放至西安工艺美术厂做了19年青年美术干部。直到1981年方济众组建陕西国画院,46岁的他才从这里调离。自此,他开始了他人生新的篇章。
早期崔振宽的绘画受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大,比较注重观察自然与写生,同时,这一段时期,是崔振宽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之一,在艺术观念上还是50年代的延续。从1990年到2005年,是崔振宽艺术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有着明确的艺术理念、定型的艺术风格、鲜明的绘画语言,完全同1990年以前的崔振宽拉开了距离。九十年代初,崔振宽依然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写生原则,追求景物的形象性与透视的深远。在他的画中,北方的沟壑疏林、庭院农舍,都来自于实地写生,笔法丰富、构图饱满,强调空间的深远。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崔振宽的逐渐发展出具有西北风格的独特语言体系,开始有意识地将书法用笔引入画中,注重以线造型,同时对于空间的塑造也开始力求平面化,此时崔振宽的焦墨山水风格初露端倪。1996年后,崔振宽的焦墨山水开始逐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构图繁密,笔线离批纵横,空间结构由深远逐渐趋向于平面化,以皴写为主、点染为辅、茂密苍劲,笔势粗犷,笔力强劲,气势更加深厚。2000年以后,崔振宽在焦墨山水的现代性转型上更进一步,开始转向了“有生活感受,无生活实景”的更为抽象的一种风格。在点与线的组合中,山石树木的形体进一步被弱化,笔墨独立的审美价值被抽离出来。
崔振宽是当今长安山水画坛的佼佼者,或者说是继赵望云、石鲁、方济众之后长安画坛的又一位殿军式的人物。崔振宽的山水自然属于北派一路,无论是在画面构图的胸襟格局上,还是笔墨厚朴所透发出来的精神气质上,都有很强的个人风格色彩。
满纸浓墨构图形式。崔振宽的山水构图往往是满满堂堂,尤其是那种山不封顶的样态使人们的视线在观赏中由于受阻而产生一种心理抗力,正是这样,他的山水不是要将人带入到“可居”、“可游”的境界,而是让人们在那种满满堂堂、迎面覆盖的全方位的笼罩中去领略北方山水四面雄峻的势态。他还喜欢浓重的画面效果,敢用焦墨、枯墨作画,追求满纸浓墨的效果。其中他的代表作《胡杨林系列》,每一幅构图都把画面挤压得密密实实,稀疏得胡杨林树枝在恍恍惚惚得夕阳里若隐若现,几乎难见全貌,却深刻得表现了胡杨林生命得傲岸和倔强。
独特的笔墨技法。崔振宽始终坚持对笔墨的珍重,坚持以笔墨语言探求西北风格。崔振宽着力于骨法用笔,以线造型,在写生山水的基础上以心造境,从中国画的平面性入手,寻找更具有视觉张力的画面结构。他常以“干裂秋风”般的焦墨表现北方的山水,突显出一派大西北的大山水气象。为了求变化,求丰富,求个性,他也融入了不少“南宗”及文人画,尤其是石涛、黄宾虹一路的因素(重积染,用线一波三折等),还有西人的光色和抽象效果等等。崔振宽深受黄宾虹晚年作品影响,取黄氏之苍而去其润,变其小笔勾画为大笔点簇。为了描绘黄土高原浑朴粗糙的质感,他在放弃流畅、圆润、优雅笔画的同时,还大大弱化甚至放弃皴法,而代之以点线勾画,再略加干擦。在他的的《空谷》系列(1999年)、《南疆》系列(2000年)等作品中,崔振宽愈来愈自如地驾驭焦墨用笔,他通过疏密有致的焦墨笔触以及这些笔触之间的微妙呼应营造出极富抽象意味的画面,却又能保留住传统山水画造境中随处留空的审美意识。
现代的艺术风格。崔振宽植根于秦地文化,他的画一如嘶吼的秦腔,激越高亢,沉雄大气,以笔墨演绎和表述了关陕文化的铿锵和豪迈。崔振宽山水画善引书入画,常以密线繁点表现大自然的无限情趣。为了表现时代特征,他力求笔墨力度,浓重的点块,少了笔墨的浓淡,多了团块的错落,少了色彩的深浅,多了墨色的结构。仔细观察崔振宽的大多数作品都在试图反映当代社会的情绪,想通过画家的笔触揭开隐匿在朦胧苍茫的气象里百姓们的酸甜苦辣,所以他的作品诡谲而不怪异,沉重而不压抑。
崔振宽对近现代山水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开辟了新的风格和地域性符号,填补了山水画史上西部山水画的空缺,为后来山水画多元化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同时为中国画从传统笔墨语言往现代转化添加了积淀。尤为重要的是,他对绘画理论的思考与创新,提倡既要继承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又要将这种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所联系,成为现代画坛上新思想表达的代表。
[1]李小山.莫愁前路无知己—崔振宽的山水艺术[J].当代中国画,2008 (07).
J212
A
1005-5312(2015)32-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