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岷晖(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浅谈五代时期《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家具
张岷晖
(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原迹已失传,今版本为宋人临摹本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略,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唐朝于公元907年灭亡,南唐于937建立,唐末至五代人们的起居习惯仍然是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迭坐,和垂足而坐同时并存,并且可以看出华中家具阵容已经初具规模。
家具;断代;文化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各地军阀之间战争连绵不断,政治非常黑暗。虽然社会动荡,北方内乱外扰战争不断,但南方十国在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方面皆胜于北方五国。虽然一方面分裂割据,但是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整顿,颁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便利了家具的发展。
《韩熙载夜宴图》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由于是工笔画,画中人物、家具、服饰都极为清晰,并且可以看出华中家具阵容已经初具规模,为后人研究五代时期的生活提供了详尽的信息。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居民劳动生活中制作石器,木结构房屋的,编制地面的铺垫物的同时,也创造出家具。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主要是陶器,人们席地而坐,这些器皿放在地上使用,所以席地而坐的习俗在中国的历史上延续很长时间。
到了奴隶社会(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家具的初级时期,家具的使用制作都含有礼器的意义,服从于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由于元史社会开始的席地而坐的习惯仍旧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生活习俗,所以家具的总的特点是呈低矮格局。
秦汉时期,由于东汉后期少数民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带来了高型家具,是我国低型家具大发展时期,高型家具出现萌芽。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这个时期由于两汉以来的经学崩溃,一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由争辩之风相当盛行,佛教东来、西北胡床等高型家具传入并与中原地区家具融合,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起居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襟然跪坐不在是唯一的坐式,出现了侧身斜坐,盘足而坐,后斜椅坐等形式同时存在。
隋唐时代人们的起居习惯仍然是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迭坐,和垂足而坐同时并存,所以与之相应的是低矮型家具与高型家具同时存在,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垂足坐式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
五代时期,家具风格在继承唐代家具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这时期高式家具比唐代更加普及,日益排挤着传统的供席地起居的低矮型家具,同时家具的功能区别日趋明显。
从隋唐开始几案便不在放在床上,所以床变小,几案由床移到地面上,几案下地便形成了高型家具的出现。所以垂足而坐的习惯逐渐遍及全国,所以后期的家具在五代已经出现,从而形成了五代生气家具的特点。这个从《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出,床已经不再是人们活动的中心,几案下地,高型家具替代了低矮型家具,高型家具与低矮型家具并存,但是高型家具以及各占据主导地位,家具功能个的区别也日益的明显。
《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有长桌也有方桌,在使用上有事将三个方桌拼在一起使用,图中的长桌有夹头榫的牙板或牙条,腿部也添加了横枨。方桌腿间有一根或者两根横枨连接,桌面与腿上端的交接处,有替木牙子装饰。这种方法,使得家具的结构也更加科学化,为后代桌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韩熙载夜宴图》图中的家具比例来看,这时的桌子的高度稍高于椅子的坐面,最高也超不过椅子的扶手。而和床榻相比,大体上和创面的高度是一样的。这些情况说明了五代时期是家具从低矮型向高型发展的过渡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的家具,不追求花式,趋于朴素无华,变唐家具的厚重为轻简,变浑圆为直秀。韩熙载在当时是中书舍人,家里的家具应为当时上层社会的代表,但是画中的床、桌、椅、案等家具,样式都十分的简洁、朴素,装饰也和唐代家具有明显的不同,为宋代家具的简练质朴风格的前奏。
通过《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五代十国时期,是家具由高低共存向高型普及的特定过渡时期,这个时期高型家具比唐代更为普及,日益排挤着传统供席地而坐的低矮型家具,并逐渐形成新式高式家具较完整的组合,各类家具功能区别日趋明显。家具装饰风格一改唐代家具圆润富丽风格,变唐家具之厚重为轻简,变浑圆为秀直,虽然尚未完善,尚未形成成熟的时代风格,但是明显的表现出家具体态的秀丽及装饰的简化。五代家具是唐代家具的改进与发展,是宋代家具简练、质朴风格的铺垫,为宋代家具步入成熟奠定了基础。
[1]李红雨,于伸.中外家具发展史[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0.
[2]聂菲.中国古代家具鉴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3]杜文玉.夜宴——浮华背后的五代十国[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胡德生.中国古代家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5]马飞.家具的嬗变——宋代高型家具的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0.
J525
A
1005-5312(2015)23-01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