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洛琪 陈寅(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401524)
央视春晚的海外传播与国际元素初探
杨洛琪 陈寅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401524)
2015年春节,央视首次举办春晚海外推介会,推出历年春晚合集《中国春晚》,并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春晚宣传片。10多家海外电视台对羊年春晚进行转播。这使得央视春晚(以下简称“春晚”)成为推广中华春节文化,打造中国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又一重要文化品牌。作为较早呈现国际元素、实现海外传播的电视文艺节目,春晚已逐步成为对外文化交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优势对接平台,成为讲中国故事、展中国精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文艺先锋”。
春晚;国际元素;海外传播;路径
(一)春晚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国家项目”
2013年,中宣部长刘奇葆在调研央视春晚筹备工作时强调,30多年来,春晚逐步成为“中华民族一年一度家庭团聚的文化中心”、“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国家项目”。将央视春晚作为“国家项目”,体现国家对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序列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推动。
历经30年的发展,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欢庆春节的独特表达方式,和以影像方式演绎中华文化的媒介载体。在社会转型和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新时期的春晚以国家意识形态为主导,既体现媒体精英的艺术创作追求,又引领大众文化的时尚潮流,并在展现“天下一家”“家国情怀”等方面与普世价值相融合。因此,将春晚作为文化建设的“国家项目”,是历史发展的契机,也符合打造文化品牌的逻辑与规律。
(二)春晚受到海外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
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作为华人特有的节日,春节逐渐在国际走红,生成独特的世界性文化交流现象。众多国家以“法定假日”“电贺春节”“政府活动”等方式投以高度重视与热情欢迎。
春晚是春节重要时间节点的文化填补,是春节的现代文化符号,是全球华人共度除夕的电视“年夜饭”。透过全球化的媒介传播与海外华人基于思乡的情感推广,春晚迅速成为海外媒体的关注焦点。今年春节期间,CNN在其网站亚洲版头条报道春晚;美国《纽约时报》也曾称赞春晚之人气堪比“超级碗”(即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年度冠军赛,在全美收视率颇高);《洛杉矶时报》称:除夕夜近十亿的观众打开电视看春晚就像是一种仪式,这传统就像玫瑰花车游行之于美国人一样根深蒂固。
从1993年春晚设立新加坡分会场,并透过国际频道首次海外播出,到2007年首次通过国际互联网、手机电视、IPTV等跨媒体终端全球同步直播,春晚逐步实现全球全媒体传播。
(三)春晚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媒介载体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转变“宣传思维”,运用“求同思维”,实现有效的跨文化表达与传播。国际传播的核心是价值观的传播,世界其它各国的受众更易接受人类普适性的价值表达,所以求同思维的运用,则会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认同与接受。
春晚是人类渴望团圆、追求幸福的普适性情怀的集中表达,是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能够“求同存异”甚至“聚同化异”,引起精神共鸣的有效媒介载体。首先是“家和万事兴”的家庭情结。春晚的情感与情绪基点就是“回家”与“团聚”。习近平在2015春节团拜会上强调:“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其次是“有朋自远方来”的好客情结。中国人擅于将家国情结升华为超越血缘地缘的“天下一家”之大爱。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春晚便开始邀请外籍演员参与这场深具中国特色的晚会,以此表达“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价值观念,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情感诉求。
(一)从大山到李敏镐:春晚外国演员的选择变迁
第一位登上春晚舞台的外籍演员是美籍华人“市长歌星”黄锦波;真正意义上的“外国人”演员是在1988年春晚与李立山合说相声小段的卡尔罗;而登上春晚次数最多的演员当属加拿大籍相声演员大山,他曾四次登台表演,均为语言类节目。大山是中国相声艺术“家谱”里的第一个外国人,虽长着高鼻子蓝眼睛,却是十足的“中国通”。他字正腔圆、有模有样的跨文化交流代表者形象达到了春晚对于外籍演员的选择标准,也满足了观众对于“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心理期待,成为春晚舞台上的“中外交流大使”。春晚里的“大山们”实际上也应和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期待得到国际认可,渴望广交朋友的美好愿望,同时也体现春晚作为“中国年”最大盛典的开放、多元与包容。
与“大山们”在中国国内逐步成名,并参与春晚演出不同,席琳·迪翁、苏菲·玛索、李敏镐、雅尼、布雷·丹尼斯,及爱尔兰国家舞蹈团、土耳其火舞舞蹈团、匈牙利Attraction舞团等早已是蜚声国内外的明星级演员与演艺团体,这也令春晚上的国际元素更加前沿、更加多元。尽管邀请这些演员也会考量他们的政治倾向、艺术成就、商业价值及中国观众对其熟知度、悦目度等,但相比以往的演员选择标准,其技术性、功能性的操作有所减弱。2013年,席琳·迪翁首登春晚,拉开了真正意义上国际巨星的春晚之旅。如果说,事隔经年邀请广为人知、功成名就的席琳·迪翁登台对于春晚仍具有较强象征意味的话,李敏镐的加盟则刷新了春晚邀请国际明星的标准。2013年,这位年轻的韩国演员凭借偶像剧《继承者》在国内外赢得超高人气,次年的春晚表演不仅使其成为最受关注的马年春晚演员,也为其赢得较高的商业利润,李敏镐与春晚的合作实现了双赢。
(二)从群口相声到联袂演唱:春晚涉外节目的内容变迁
2012年前,春晚的涉外节目主要以戏曲曲艺类为主,尤以相声居多。早期春晚没有邀请过国际知名演员,演员资源基本以留学生为主,包括后来闻名加拿大与中国的大山。众多留学生通过掌握中文,打通与中国人交流的语言关,而在学习过程中,中国传统艺术以其神秘多彩、快乐有趣、底蕴深厚等特性吸引许多留学生。特别是经过丁广泉等相声大师的指导,一些留学生喜欢上相声艺术,从中国文化的爱好者转型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他们通过学说相声能够较快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声的内容了解中国国情和艺术精髓,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广度和温度。
相声小品是春晚节目的重头戏。邀请外国演员参与相声小品的表演,不仅是给观众最喜爱的春晚节目类型增添新意,也是在展示中外文化交流实践成果,更是力求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精神诉求。比如1988年由南斯拉夫留学生卡尔罗与李立山合说的《对话趣谈》,抖出的就是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由于差异性所造成的“包袱”“笑料”;1999年的群口相声《同喜同乐》,则是外籍演员在春晚舞台上的首次独立表演,并为当届春晚的第一个语言节目,透过欢喜热闹的开场,推广中华春节文化,细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变化;2011年的群口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更是展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与孔子学院最新建设与成果的应景之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春晚涉外节目的内容不断拓宽,除传统的相声小品外,还不断呈现京剧、魔术、滑稽表演、踢踏舞、影子舞、器乐演奏等新类型。受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刘欢与莎拉·布莱曼成功合作的影响,春晚延续了这种中外联袂的演唱组合。如2013年春晚特别安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民族声乐歌唱家宋祖英与席琳·迪翁合作演唱《茉莉花》,重新演绎并升华了这首中外闻名的中国民歌,以艺术之名聚合共同性,体现艺术合力所焕发的全新光彩;2014年春晚更是将这种呈现方式的效果发挥到更大,李敏镐、苏菲·玛索分别与中国演员的合作既体现春晚的潮流感与商业性,又引发观众对“男神”、“女神”的追捧效应,达成对粉丝型观众的情绪抚慰与欲望满足,更体现中国与法国(当年是中法文化年)、韩国文化交流的新高度。
(三)从功能性到国际性:春晚国际元素的价值变迁
春晚不仅是一台电视文艺晚会,还融合国家意识形态与政治功能,通过国际元素的呈现,本就是在体现过去一年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进展、新成果。但受宣传思维长期影响,春晚的国际元素并不具有真正的国际性,更多体现功能性。演员大山便是外籍演员中功能性人物的代表,他没有语言交流的障碍,深谙中国实际情况,了解语言节目表演规律,熟悉春晚舞台,因此但凡涉外节目,大山成为首选。在1998年春晚小品《一张邮票》中,在得知女孩是为离开大陆50年的爷爷寻找邮票时,大山慷慨地将风筝邮票送给她,还特别祝愿“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早日团聚”。而当女孩高兴地挽起两人时,潘长江打趣地分开女孩和大山,自己站在中间重新挽起两人。小品通过大山的表演极具象征意味地体现了“一个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合法性,及盼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共同愿景,还抖包袱式地表达“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势力干涉、插足”的政治立场。
进入新世纪以来,春晚国际元素的功能性逐渐降低。曾多次作为功能性人物的大山,也与其他相声名家一起,几乎没有“政治功能”地合说了群口相声《五官新说》;另一方面,外籍演员和涉外节目的国际性不断突显,不论是雅尼的新世纪音乐、魔术《丹尼斯梦幻》、阿根廷海勒尔的滑稽表演,还是爱尔兰国家舞蹈团的《大河之舞》片段、匈牙利Attraction舞团的影子舞《符号中国》等节目均体现了以国际标准与艺术规律为主导的价值取向,激发了中西不同艺术形式交融的活力与魅力,更体现全球化背景下央视春晚的艺术水准、创新趋向及国际影响。
(一)作为电视文艺的至高平台,集纳多元精彩的艺术资源
春晚是中国电视文艺的制高点。汇集了全国最顶尖的创作团队,最精益求精近乎苛刻的艺术创新,最精湛精彩的艺术表演,最先进的影像、声音、舞美以及传输技术等。在中国春节、中国春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春晚理应体现“海纳百川、浩浩荡荡的气派,山登绝顶、属我最高的效果”,广纳中外优秀艺术资源,包括编导、策划、演员、节目、创意呈现方式、影像技术等;吸收国外优秀艺术的前沿经验,找到中外艺术形式的连接方式,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因子,达成中外艺术的审美共识。
(二)作为欢庆新年的影像表达,融合有效全新的推广方式
春晚的最高制作标准是实现优质的电视化呈现。作为中国传统佳节的媒介景观、中华民族的电视“新民俗”,中国人欢庆新年的独特影像表达,春晚较易与同样以影像见长的新媒体融合。因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趋势,春晚还需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二维码等新技术,通过与互联网视频媒体、海外传媒、国际组织、华人社团的合作,进一步拓宽传播渠道与推广方式,提升春晚的互动性、开放性;透过创新形态、剪辑编排和内容挖掘,持续开发中国春节与春晚的文艺资源的现代感与国际性;借鉴“熊猫频道”等新媒体的成功经验,透过国际通行的社交媒体、移动媒体,打造自己的互联网子品牌。
(三)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品牌,体现互联互通的价值取向
春晚作为文化建设的国际项目,应努力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借鉴奥运文艺表演、电影颁奖典礼等全球性、仪式性节目的成功经验,在跨文化交流传播中成功向世界讲述动听美丽的中国故事;在发掘中国艺术价值观的普适性中寻找、打磨选题,用国际标准的视听语言、话语方式来叙事表达;在海外推广的纪录片、宣传片中集纳外国观众熟悉的文艺节目,增添春晚直播外的特别环节与细节,创新春晚传播新形式;透过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感知中国”等国家级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搭建的平台,发挥推广中华春节文化的独特效应;在“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持续推动共筑“互联互通”的“命运共同体”之文化实践,让春节成为全世界人民相亲相爱的节日,让春晚成为实现文化认同的媒介盛典!
★本文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2015年度科研教改项目“影像传播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合川区高校为例”(项目编号15CRKXJ15)的研究成果。
[1]张国涛,苟博,李艳.中国故事的跨文化表达与国际传播——解析纪录片《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J].现代传播,2013(03).
G222
A
1005-5312(2015)23-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