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佳(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如何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高佳佳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中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有很多善歌善舞的民族,这些舞蹈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民间精神文明成果的延续和发展。本文针对如何开展中小学民俗、民族舞蹈教学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中小学舞蹈教学;民族舞蹈;民俗舞蹈
民间舞蹈又称为土风舞,主要是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舞蹈动作千姿百态,各具民族及地方特色。这些舞蹈表现的内容有古代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战争经历、图腾信仰等。也有近现代生活中各种传统节日时人们表达的欢喜之情,有的则渗透了各种民俗、祭祀、礼仪活动的遗风。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它没有国家地域的界限,能够沟通世界各国,因此是最社会化、最国际化的舞蹈。舞蹈独有的韵律动感和丰厚的人文情怀,对中小学生的美育、德育又很直接并长久的影响,有利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型教育。此次改革尤其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美育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人生的美学趣味,并提升教育的审美境界。舞蹈是人类起源最早的艺术,是一切艺术行为之母。在某种程度上,舞蹈抒发感情的效果比诗歌和音乐更为显著。因为人的内心感情到了用文字和语言都难以充分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舞蹈正因此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舞蹈动作虽然不能像语言那样精准明确,但是它在表现人们感情的丰富、细腻、强烈程度时,远胜语言。校园舞蹈作为人类的一种情感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建立美好、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能力,对学生心理机制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小学课程改革推出国家统筹、地方监控、学校管理的三级化管理体制,给学校更多权力,使自主开创课程有实现的可能。“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己确立的课程,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扩充。校本课程结合当地特色,以学生的能力和本校的需求为前提,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具体到舞蹈教学,学校可以到当地舞蹈艺人那采风,挖掘本土民间舞蹈的内涵,吸收并改进,形成更具针对性的校本教程,扩充校内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
老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授内容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往舞蹈教学大多是“口传身授法”:即包含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涵义的口头传递;和教师亲自示范,塑造舞蹈形象,让学生模仿的身授教学。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老师们在口传身授的基础上,可以活用多媒体等辅助技术,扩展教学方式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学习某种民族舞时,老师可以播放舞蹈视频,同时穿插该舞种的诞生背景、人文历史等等信息,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舞蹈。《诗经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千百年前,古人已经发现了舞蹈的魅力。很多古典舞蹈除了动作优美、意境高雅外,舞蹈的名称也体现华夏的文化底蕴,如凌波舞、霓裳羽衣舞等。老师拆分讲解舞蹈动作的时候,可以用更朗朗上口的小句或者成语诗词命名动作小节,让舞蹈教学更有美感和新鲜感。
(二)与地域文化整合
民族舞蹈的诞生根源决定了,民族舞蹈必定是和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并融合了当地文化特色背景的。任何科目的知识学习都不能脱离实际。融合本地文化的舞蹈,才会让学生们在贴合实际、熟悉亲切的情绪作用下,更好的体会舞蹈传达的内容、感受舞蹈带来的乐趣,引起他们的感情认知共鸣,增加学习舞蹈的兴趣。
(三)注重人文素养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舞蹈源自民间,融入并反映了当地民间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简单的讲解舞蹈动作让学生模仿,并不能实现舞蹈教学最终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素养的提升。第一节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时也曾强调,舞蹈教学还需要让学生了解舞蹈背后的内容,如舞蹈的形成背景、民族文化的特点、民族精神的传承发扬等等。这也是让学生更全面、多角度的学习,了解民间民族舞蹈的深层内涵。
(四)开展实践活动
验证技能是否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践,舞蹈尤其如此。舞蹈的学习和表演同样重要。校方可以提供民间舞的实践活动平台,如校外演出、舞蹈竞赛、采风学习等,让学生们多多交流切磋,共同进步。这些交流的过程将帮助学生在加深对民间舞蹈的认知体验的同时,保持舞蹈风骨传承舞蹈风格,并且进一步弘扬民间舞蹈文化。
[1]孙亮.试论中小学舞蹈课程是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有效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9).
[2]苏京.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G633.96
A
1005-5312(2015)23-0106-01
2013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甘财教【2013】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