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瑶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中职美术课堂教学评价
——无形的力量
田瑶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在教育学中,所谓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而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检验是否达到以上教学目标从而进行评价的直接参考因素就是美术作品,所以说,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在美术教学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美术教学;教学评价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往往只是单一的评价标准,教师给出要求,学生完成任务,符合要求,画的“像”则是好的作业,“不像”则是低分。教师是裁判,范画是标准,画得像不像,材料使用得熟练不熟练,线条是否流畅……这么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学生逐渐失去自信,慢慢对绘画丧失了兴趣。我所任教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基本没有任何美术基础,而美术则直接关系到其电脑平面设计的学习,如果在美术课中,教师按照自己的意识来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是评价学生作品的好与坏,可能会无意间消磨掉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这样的作业评价,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强大创造力的未来设计师呢?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行为是由获得、转换、评价三个过程组成的,应当广泛使用“发现”法,使学生主动地、有兴趣地产生学习的行为,培养他们获得知识和创造发明能力。记得一次图形创意课上,我给出几组桌子的图画,要求学生想象画出自己设计的课桌,在展示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展示了自己设计的多功能的课桌,当时有一位男生画了一个长满草的蘑菇状的桌子,当他拿上作品时很多学生已经在说这不算课桌了,有些学生发出了笑声,说那是棵树,有的说是菜花,这让他很气馁也很尴尬。“谁说桌子一定就是平的?桌子一定就要是圆形或是方形的吗?”我的一句话让同学们停止了笑声,“他设计的桌子突破了常规,想象力很丰富而且很漂亮,所以可以,要加上一分!”他抬头意外地看着我。“这样独特的桌子我们不想听听他的想法吗?”生:“想”听完他的讲解我继续说“他的课桌不仅独特而且还体现了环保意识,要不要还加上一分?”在一片“好”声中我又给他加上了一分,“其他同学看了以后,还有别的想说的吗?”生:“老师,他的颜色配得很好,给人自然舒适的感觉,还可以加分。”
他有点意外有那么高分,显得很兴奋,后来再看他的画的时候,他又进行了一些改进,并且有点感动地对我说:“有些地方还没画好,颜色我还可以涂好些的。”
课堂评价及其重要,课后作业更是马虎不得,它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在课堂上发现不了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20世纪60年代以来,罗杰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思想。根据罗杰斯的评价观,我的课后作业评价一般采用两种评价方法:相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相对评价法是指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在我每次看作业时我都会把画的比较好的作业放在一边,到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再给学生们看优秀的作业好在哪里,自己还有哪些要改进,争取下次也成为优秀作品。
但这样还不够,单纯的相对评价会让基础弱的学生渐渐降低自信从而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所以我同时采用了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在我看作业时,我不光分出优秀作业,还分出一部分进步作业,也就是说,在看每一个学生的作业时,要和他上一次或更早的作业作比较,找出进步之处,独特之处,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受到表扬的机会,会使其更有信心更加努力。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都期望受到老师的关注,教师的关注会让学生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那么在作业评价中怎样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的关注呢?传统的评判标准都是以打分的方式,但是只有分数等级,学生慢慢只关注自己的分数是否比别人高,这样评价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在美术作业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陷,分数并不能说明一切,所以我把有效的作业评价总结为:善于发现,勤写评语。
发现学生作业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用直白亲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一次有一个女生画邻近色,她画了一头奶牛,把斑纹涂上各种不同的颜色。我给出评语:“奶牛穿上花衣裳,这真是一头漂亮的奶牛,你也是一个想法丰富的女生,涂色也很细腻,通过努力一定会成为创意达人!”像这样的语句,就好像面对面的说话一般,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深切关怀。
美术教学同样需要“可持续”。美术作业的评价目的是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学习,让学生肯定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总之,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灵活个性的评价方式必将高效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的不断进步。
G633.955
A
1005-5312(2015)26-02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