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君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广西?桂林541001)
桂林市广场舞活动调研报告
唐高君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广西?桂林541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了更高要求。自广场舞出现,它就有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功效。随着广场舞的蓬勃发展,它已然不再是仅仅局限于身体的锻炼,而是具备了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的功能,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重视广场舞的推广与发展,推动广场舞走上规范化、科学化道路,是社会主义新时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如何推动广场舞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广场舞;价值;影响
广场舞是人们在广场上随性进行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以操、舞为载体,并体现音乐主题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广场舞以欢快喜庆为主,有一定的阵容规模,动作整齐,舞曲节奏欢快,舞者情绪高昂。广场舞是群众自办文化的重要表现,在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社会公共交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倡导积极健身、健康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在桂林,群众自发将传统民俗与广场舞相结合,将山歌、民族舞蹈等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样式,为广场舞注入新的活力,成为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依托。
党的十八大提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广场舞作为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它将“文化建设人人参与,文化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和“全民健身”的宗旨和理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所以重视与推广广场舞,是贯彻落实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方法之一。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广场舞调研组组织象山、秀峰、叠彩、七星、雁山、临桂、灵川等县区广场舞团长及部分组织者、爱好者召开广场舞调研座谈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文献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对桂林市广场舞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研组重点调查了以下问题:(1)群众参与广场舞的情况(参与人群、参与性别、参与年龄、参与频率);(2)广场舞蓬勃发展的原因;(3)桂林市广场舞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4)当前桂林市广场舞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5)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开展广场舞活动方面做的工作,及下一步引导、扶持、规范广场舞活动的具体建议。
(一)市民参与广场舞的情况
经调查,桂林市广场舞作为老百姓健身的群众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参与者的认同,促进了参与者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展示了个人的业余爱好和艺术特长,均赞成广场舞的积极作用。桂林市广场舞的参与人群性别差异较大,多以女性为主,男性占少数。广场舞参与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5—65岁之间,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多,年轻人占极少数。广场舞人群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涉及各行各业和无业人群。广场舞对场地要求不高,在广场、公园、操场、街边、桥下甚至菜市,只要有一块空地和小型音响即可跳广场舞。群众参与广场舞的时间多为上午和晚上,有组织的业余文艺团队每周至少开展三次广场舞练习,自发性群体每天有空就参加广场舞锻炼,锻炼时长为1—2小时,锻炼强度适中。
(二)广场舞蓬勃发展的原因
广场舞简单易学、进退自如、经济实惠,有效满足了人们健身、预防疾病、自我实现等需求。强身健体、结交朋友、排遣孤独闲暇生活是人们参与广场舞的原始动力。广场舞还为普通人创造了自我实现才艺的舞台,不论年龄、身份、背景,只要舞艺出众就可以获得关注、尊重和认同。因此,广场舞积累了庞大的社会基础,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在全国城乡各地快速地蓬勃发展。绝大部分参与广场舞的人群已经在身体、心理、精神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充分体现了广场舞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
(三)桂林市广场舞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桂林市广场舞分两种组织形式:一是团队性组织和临时性组织。团队性组织是指业余文艺团队,这类舞队比较正规,有明确的团队负责人,参与者遵守团队统一的管理规范,自筹有专门的经费,定期到市、县区文化馆提供的场馆,免费参与舞蹈、团队管理等相关培训,并经常参加各类广场舞大赛。二是临时性组织是指群众自发组织的舞队,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活动场地基本就近采取“先到先得”,占据有利位置的模式,一般由少数会跳舞、有奉献精神的人带头,多数成员跟在后面学跳,跳舞者流动性较大。
目前桂林市广场舞活动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业余文艺团队采取定时交团费的方式维持运行。临时性的舞队参与者每月定期给组织者缴纳2—10元不等的活动费用,来保障灯光、音响等设备的正常运行,并以AA制形式自筹经费购置舞蹈服装和道具。广场舞组织者大多从网上下载学习新舞曲和动作,对较复杂的则进行删减,形成简单易学的动作,便于中老年人学习;也有团队自编自创,形成原创广场舞,参加各类广场舞比赛。
(一)城市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缺乏,场地纷争矛盾升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供市民开展日常文化休闲的活动场馆明显不足。桂林市广场舞大多都是自发圈地,场地之争引发矛盾较多。
(二)广场舞噪音扰民
一些广场舞参与者因选择场地和时间不恰当,使用音响音量分贝超标,造成噪声扰民,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休息和学生的学习,造成广场舞赞成者与反对者的冲突。特别是在媒体大量的报道下,容易激化矛盾,对广场舞问题的解决不利。
(三)管理主体模糊
广场舞扰民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管理主体及管理责任进行清晰的界定,对其进行约束管理。另一方面是广场舞参与者自身的道德文明素质有待提高。
(四)集中展示平台少
各县区较少开展广场舞比赛,广场舞的舞种界定、评分标准不一,一些企业赞助、参与的广场舞比赛,评比规则不完善,往往变相打广告、拉业务,未能完全体现公平、公正,挫伤了广场舞爱好者的积极性。
广场舞作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通过积极引导、扶持、规范,为其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1.顶层设计,管理“软着陆”。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实行广场舞属地管理,通过“管放结合”的形式让管理“软着陆”,对广场舞进行有效引导和规范。在硬件配置方面,政府应该为广场舞的健康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合理划分、安排场地,规定广场舞开展的时间,利用科技手段控制广场舞音响,保护环境不受噪音干扰。在软件配置方面,可调动文化部门的力量,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广场舞培训,满足不同层次的广场舞参与者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广场舞的艺术水平;加大对优秀广场舞作品创作的支持力度,将广场舞的创作与各地文化特色充分结合,形成各地特色鲜明的广场舞内容体系;不断创建广场舞的展示平台,通过组织广场舞大赛、广场舞交流会等,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场舞的参与者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2.多方协作,实现联动效应。规范广场舞的健康发展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联合管理。居委会、居民小组等基层组织要对辖区广场舞活动爱好者进行规范梳导,使之正常健康发展,做到安全、有序;学校、企事业单位可以充分协调内部公共空间,为广场舞活动提供场所,增加公共空间的供给。文化部门要加大公共文化活动场地的投入,发挥好文化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服务作用,重点组织好广场舞召集人、组织者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以点带面,影响一片。环保部门出台对广场舞音量分贝的控制标准,对活动时间进行合理限定,避免对周边居民产生噪音污染。公安部门应维护好治安,为广场舞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不安全因素,保障公共安全。
3.社会自治,自己的事情自己管。社会自治是实现基层民主的重要手段,对广场舞进行引导和规范,离不开社会自治手段的创新。要积极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增强群众的社会公德,做到文明跳舞不扰民;社会自治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在社会自治的过程中,要以普通群众最能够接受的形式对广场舞文明进行宣传,提高广场舞参与者的文明素养。
广场舞作为在现代城市广场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成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透过广场舞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却需要我们慎重对待,妥善解决。对广场舞进行引导、扶持和规范,是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切入口。
J722.1
A
1005-5312(2015)26-0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