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的历史渊源初探

2015-10-28 14:12刘青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顾恺之青绿佛像

刘青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00)

青绿山水的历史渊源初探

刘青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00)

中国画色彩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但也常常被笔墨、形神等问题的探讨所淹没。迄今为止对水墨画的研究何其之多,而对青绿画的深入研究却少之又少。追溯其渊源,古老的中国画就是以“丹青”命名的。而青绿山水作为中国画的一支,在唐宋时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值得我们推敲研究。汉末魏晋六朝政治动荡,社会潦倒,山水画处于萌芽状态。这从宗炳的《画山水序》、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等论著中都能得到体现。而中国画的色彩在汉代以及汉代以前的主色调是以黑色和红色为主,随着佛教美术的传入,魏晋时期青绿兴起,并在唐宋时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青绿山水;魏晋;佛教;影响

一、魏晋美术的早期铺垫

汉末魏晋时期,战乱频发,社会动荡加之腐朽的儒学文化对思想的禁锢,使人们对自己的精神信仰以及外在的权威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迫使他们在人格上开始觉醒并对此展开了懵懂追寻,于是“人得自觉”就成了魏晋时代的主旋律。而对人间价值的怀疑,使魏晋人倾身于自然山水之间。这恰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晋人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向外发现了自然。他们发现的是最真实的自身,看见的也是最为朴实的自然界。正是这种真实毫无修饰性的态度为青绿山水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契机。

真实性被这一时代的人所重视,继而出现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以及六法等绘画主张。魏晋时期人物画颇为盛行,出现了大批人物画家,如顾恺之、曹不兴、张僧鳐等,皆对形的美与准颇为看重。而这种观念及成就对处于萌芽期的山水画来说不无借鉴。换句话说魏晋人物画“以形写神”却首先注重“形似”的观念深刻影响了山水画。这时期的山水画虽然十分呆板幼稚,但已开始探寻摸索空间透视的规律。魏晋画家这种对形的看重以及对空间的体会都是对工笔青绿山水出现的准备之一。

魏晋人对形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的态度这两方面决定了这时期色彩观的重要。而真率、豁达、淡然的世界观无不体现着哲学色彩美。这恰如孔子的“郁郁乎文哉”的思想相同与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耳聋”的思想相斥。“药、酒、姿容、神韵,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采词章,才构成魏晋风度。”这也就是说魏晋人藐视礼法,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是文明礼法的破坏者,恰巧他们其实是“明五彩之彰施”的真是守护者。魏晋名士皆对仪容、风度颇为讲究,充斥着门阀士卒所特有的贵族气,如何晏就被史书描绘为一个面傅白粉,行步倾影自怜重风姿神韵的漂亮人物。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到顾恺之的“笔彩生动”,谢赫的“随类赋彩”、宗炳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诗、歌、舞、画一体是这时代的风尚标。这种对色彩的看重理所当然的是对青绿山水画的出现的重要准备。

二、佛教美术的影响

佛教的最早传入经现有资料显示并没有确切的一个时间,历史上也说法不一,无法考证。但佛教的兴盛却发生在魏晋六朝的动荡之中。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等战乱烦扰,社会玄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灵寄托。而佛教思想的中的苦却恰恰和我国的社会现状所切合,于是开始接受佛教,以慰藉满是伤痛的灵魂。而统治者也看到了这种力量的影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开始大力倡导佛学。综合总总,佛教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蓬勃发展。

佛教艺术的兴盛及传入,把印度和西域的绘画风格带到了中原,深刻影响了我国本土的艺术倾向。顾恺之、戴奎、曹不兴等画家其实也算是佛教画家,他们多数都参与过佛像绘画。

佛教美术对我国绘画的影响首先从“形”上来谈,北宋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被誉为“曹衣出水”。他的这种绘画风格就是深受佛教美术的影响,透过“湿薄”的衣服体现真实的人体。这一特征正是印度笈多美术的典型(笈多佛像包括“裸体佛像”和“湿衣佛像”两种风格,我国更多的受“湿衣佛像”的影响)。在甘肃炳灵寺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山西云冈石窟都能看到这种风格佛像。当然佛教印度艺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影响,并不只是这种“湿衣”的画风,而是一种装饰性与写实性的写照。讲求形似是这时期的时代风尚。而这种影响不仅只针对于曹仲达之类的画家,对顾恺之、张僧繇、谢赫、宗炳以及历经北齐、北周、隋三朝的青绿画的开创者展子虔等等诸多画家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这理所当然是青绿山水的重要准备条件。

再者从色彩方面来谈,在汉以前绘画的主色调一直是以黑红色为主,随着佛教艺术的沿途传入,我国古代绘画也随之发生了新的改变。敦煌是我们广为熟知的地方,研究人员从北魏多个石窟壁画造像上的色彩得到印证,早期的敦煌壁画沿袭了佛教艺术的色调,多呈现石青、石绿两色。而在敦煌壁画《五百强盗成佛·狩猎》中可以看到山的色调就以青绿为主,石青从山顶向下罩染,山脚下以石绿渲染罩色,分出层次。这幅壁画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以出现了山水画的雏形。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突然迸发的,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立足一点,通过历史时间的沉淀,迸发出新的生机。因此,到隋朝时期出现了展子虔的《游春图》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中国重彩山水画,它是历史与时间交融的产物,正如庄子所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无不体现着融合精神。

[1]楚启恩.中国壁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

J204.5

A

1005-5312(2015)26-0151-01

猜你喜欢
顾恺之青绿佛像
青绿人家
山河间的一抹青绿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佛像面前的 菩萨
《洛神赋图》之三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仿古脱古 清代青绿山水画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顾恺之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