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
(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试论现代室内设计中中国古典人文意趣的表现
张苏
(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传统思想中的“自然观”和“虚静观”在中国的哲学、审美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邃的影响。当今室内设计中,设计师越来越注重人文意趣的表达,他们采用“师法自然,得意忘象”的手法,引入自然情趣、展现自然意韵。一山、一木、一石的精心选择,恰当的空间布局及巧妙的引入自然光、风、空气等自然要素,它表达的不仅是实在的景致,更重要的是反应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审美观念,反应了中国古典人文意趣在当今室内设计中的表达。
室内设计;中国传统人文;自然观
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思想来源于儒、释、道三大思想,包括作为这些思想的重要基础——中国古代宇宙观与“天人合一”思想。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四书五经”等著作中,孔子等将儒家思想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作出了系统又完整的阐述。后来儒、释、道相互容纳,互取所长,甚至三教合流,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基本精神和重要范畴,也都融儒、释、道思想为一体。
意趣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于某些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意味、情趣及思想意向。人文意趣是人类表达不同情感,不同审美观念及思想情趣的表现。
在中国人文精神不断的发展下,中国人产生了“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虚静”、“阴阳”等哲学与美学思想,同时也在建筑与装饰中具有明确体现。本论文将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自然观”为例,浅谈中国传统人文意趣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中国传统人文意趣深刻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主张。中国传统美学广大深邃,此论文着重梳理中国传统美学中主要的、富有特色的、适用于现代室内设计的范畴,把握其精神实质,研究其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基本意向特征。
古人常有“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其根本含义是人类与自然的协调统一,重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是传统思想中的“自然观”。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会对现实社会产生种种厌恶之感,希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在悄悄兴起,于是,自然田园式的隐逸与园林式的安逸的室内设计风格会满足人类在此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我将“自然观”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与应用分为“融入自然”、“引入自然”两个方面。这也是现代室内设计表现中国传统“自然观”的两个手法。
(一)“融入自然”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从来不是独立的,而是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中国传统的楼、台、亭、阁、廊、榭等建筑往往处于山顶,或位于水边,将自然与建筑溶为一体,提高了建筑的观赏性与功能性。“借景”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其实质就是把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联系起来。中国传统建筑的门窗具有采光与通风功能,多数还有“借景”的功能。以窗为框,将室外景色取入眼帘,如同欣赏风景画一般。“景窗”、“景洞”等由此得名。
有些设计者在墙壁中开一“景窗”,将窗外的绿树进入顾客眼帘,微风吹来,松枝摇曳,使人在不同的空间一样可以感觉到山水自然的变化与意趣,很是惬意。在这里休息、喝茶、聊天的同时不仅能看到天空,还能看到绿色,这当然是一种享受。阳光透过“景窗”清清淡淡的撒入室内,室外的植物自如地生长,而光线和植物给人带来生气盎然的自然气息。
(二)“引入自然”
古人有“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之说,其意在以小见大,将无限意境寄予有限的景物之中。反映了人们依恋自然、融入自然,寄情山水的人文情怀。
在现代住宅的室内设计中,人们往往没有条件将室内环境和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那么我们就要“引景入室”,将自然要素引入室内,借以填补审美空缺。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植物,水,木,竹,石等具象的自然要素,也可以引入空气,风,自然光等抽象的自然要素。
风,空气,自然光等抽象的自然要素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法引入室内,给人以贴近自然,身心清新的感觉。自然光在建筑中的运用无处不在。所以,自然光在建筑中的一般运用,不能称作建筑中“自然趣味”的表现。只有自然光被独特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显出其独特的趣味或意义,方可彰显中国传统的人文意趣。
很多设计师以竹子作为主要的隔离物,很好的划分了空间,竹与竹之间形成很多的“格”。“格”间细窄的光带,将室外光线引入室内,自然光在这里将成为一种抽象的自然要素。明亮的自然光如一条条金色的丝带铺满整个房间。室内的竹、光配合着室外的远山近水显得宁静又悠然。室内光彩斑斓,室外生机勃勃,惬意中透出一种淡然。设计师以竹子作为隔离物,自然质朴,这种隔离又不是完全封闭的,处处透出缝隙,引入天光的同时清风也会伴随而来,又一抽象的自然要素被成功的引入室内。
这自然光的运用,还可以使人产生较为广阔的联想,如“天空”,“虚空”,“神秘”等,因此也可以作为人文意趣的表现手段。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敛,含蓄,不争不怒却又意味深长。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精髓,可以使室内设计更有意味。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不仅流露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智慧,更有利于增加社会的凝聚力,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1]王晓.新中国风建筑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秦佑国.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J].建筑学报,2010.
[3]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01).
J525
A
1005-5312(2015)26-00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