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之价格改革探究

2015-10-28 10:51黄伟强
参花(上) 2015年2期
关键词:价格改革

◎黄伟强

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之价格改革探究

◎黄伟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充分吸收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经邓小平等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而形成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逐渐改革物价管理体制,有计划地下放商品管理权限,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活力。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价格改革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本文运用历史与现实统一的方法,在参阅详实的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究,以便于我们充分掌握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来正确指导我们的实践。

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价格机制又是市场机制的基本机制。“价格没有理顺 ,就谈不上经济改革的真正成功。”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就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合理的价格体系是保证国民经济活而不乱的重要条件,价格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邓小平把价格问题看得如此重要,一方面是因为价格问题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就我国来说,价格改革的背景极其复杂、任务十分艰巨,其道路也更加艰难。建国初期,由于缺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结合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照搬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经济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物品的供给由政府严格控制,价格失去调节供求的效用,产品经济论是其主要的理论基础。这种理论的出发点是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当时模式下,企业只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生产命令靠行政机构层层下达,用指令性计划约束社会经济运行,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在这种体制下,价格完全由国家来决定,原本用来协调经济的作用,基本上都给丧失了,人人都靠票证来换取有限物品,人力物力造成很大浪费,产业结构和规模比列失调,到后来这种模式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带领党和人民进行拨乱反正,及时制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部署。1982年颁布的《物价管理暂行条例》指出:“其他工农业品价格和非商品收费,工商企业在国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有定价权。”说明国家已经放开部分定价权。1984年12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从此价格改革拉开序幕。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指出:“国家对价格管理采取直接管理和间接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价格形式。”对价格政策做了进一步深化改革。1988年5月19日邓小平做了《理顺物价,加快改革》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指出:我们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放开物价,加速改革正确不正确,也要看实践。这一重要讲话鼓励同志们在价格改革的过程中胆子要再大一些,步伐再快一些。经过江泽民等新一代领导人的深化改革,到二十一世纪初由中央定价的商品和服务目录从1992年的141种减少为13种,据初步测算,这次放开价格后,预计在社会零售商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购销环节中,市场调节价比重超过90%。可以说,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价格机制。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的价格体系改革,成绩斐然,令世人瞩目。

第一,改变了国家统管产品定价的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价格管理体制是僵化的。当时,只有国家有产品定价权,其他各级政府组织和企业均无定价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经济改革也随之启动。现在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我们党意识到了市场经济是一种体制而不是制度的问题,开始真正按经济规律办事,逐步放开了对价格的管理权限。随着价格体制的不断改革,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效、灵活和快速的发展,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供求灵活决定,政府只做市场的监护人。

第二,基本上解决了由剪刀差导致的价格体系失衡的问题。过去,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促进工业发展而出台的保护性政策导致价格不合理,价格和价值相背离,不能反映正常的供求关系,尤其是工农产品比价的不合理导致剪刀差的产生。1977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从长远来讲,要注意农村问题,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要逐步缩小剪刀差。将来要考虑提高粮价,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这是很大的政策。”可见,改革之前,他就把“农民问题”提到全党的面前,强调“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是解决我国价格问题的关键”,把提高农业产品价格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据1982年国家物价总局的测算 ,农民负担剪刀差总额约288亿元,与1982年国家财政收入1,212.3亿元之比是23.8%。现在,经过这些年的价格体制改革,许多价格不合理的问题都已经或正在得到解决,国家规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剪刀差。

第三,基本上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过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产权不明确,没有独立的经营权,不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我约束的独立经营者,而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十几年企业改革经验和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确定了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基本形成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资本本身的逐利性及市场对价格调节的滞后性等等都为我国的价格改革带来了问题。房价、医药费、菜价等上涨过快,火车上、机场、车站、旅游景点等特殊场所的餐饮价格过高,大型商场、饭店、洗浴中心、推拿按摩店等打折、计分、买加送等价格优惠和对会员价格打折幅度过大等已使消费者经常挨宰、受骗,天价医药费、“豆”你玩、“蒜”你狠、绿色猪肉、价格腐败等更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话题。管好价格问题,对于建立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关系。

第一,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产品供给。由于农产品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价格弹性高,农产品价格不稳会迅速传导到国民经济的其他商品和服务上来。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农业大国,尤其要保证农产品供给,确保市场供求平衡,维持合理的价格。一是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和“资本下乡”;二是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确保各项补贴按时足量到位;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四是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加强储备粮、储备蔬菜建设,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第二,正确处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完善进出口管理。入世以来,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迅速通过商品、资金和信息传导到国内市场上来,从而引起国内市场价格水平和某些重要商品价格发生波动。目前国际市场粮食、铁矿石、LED显示屏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这些价格因素传导到国内,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市场价格通涨的压力。因此,为了防止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和大类商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必须加强进出口管理,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加大反垄断调查,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调控,保证国内市场供应,缓解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第三,推进经营者价格诚信建设,加大舆论监督。推进经营者价格诚信建设是对放开商品价格监管以及杜绝价格欺诈的治本之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媒体等第三方机构的引导和监督是对放开商品价格监管的一个重要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可通过对商家进行诚信教育及“价格信得过单位”建设,从根源上杜绝价格欺诈行为发生;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媒体力量,大力发挥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对“价格信得过”单位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同时对价格欺诈商户等典型案例公开曝光,提高舆论监督的震慑力。

第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价格工作全局。要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市场保障,降低流通成本,整治市场价格秩序,对困难群众采取有力有效的救助措施。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放开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管要切实做到“放得开、管得好”,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价格工作全局,并切实贯穿于各项具体工作之中。无论是“放得开”,还是“管得好”,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价格调控监管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价格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价格
改革创新(二)
价格
价格
价格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