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珠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论著名报人彭子冈的新闻职业道德
陈丽珠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民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幻和动荡,在这一时期催生了一批敢为他人之先摇旗呐喊的女报人,她们对职业的追求,使她们在新闻史上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业绩,文章以“三剑客”之一的彭子冈为中心,浅谈中国近代报人的新闻职业道德。
女报人;彭子冈;新闻职业道德
彭子冈,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大公报》驻北平记者,特写《毛泽东先生到重庆》曾轰动大后方,通篇思忽与文风至今仍不失为新闻写作的范例。“①在彭子冈晚年的病榻中,仍笔耕不辍,在儿子的帮助下,写出了《记者六题》总结其从事新闻事业的经验。1988年,彭子冈病逝。作为民国时期早期著名的女记者,彭子冈一生的成就,与她在新闻实践中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彭子冈的新闻作品中多使用白描的手法,这正贴合新闻写作和报道对真实性的要求。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毛泽东出乎全国所有人意料的应蒋介石之邀前往重庆,进行谈判。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发表了彭子冈的作品《毛泽东先生到重庆》,这篇篇幅短小、白描式的客观报道,刊出后便在大后方各阶层读者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篇作品发表在1945年,但在1938年彭子冈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做为一个人党已经七年的秘密党员,第一次在国统区见到自己的主席,其激动心情是可想而知的。”②但作为国共两党之外的《大公报》记者,她首先有责任报道毛泽东来重庆的诚意并宣传我们党的方针。但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和国民党统治区读者思想的复杂性。
当记者问及毛泽东关于党派会议与联合政府时,毛泽东回答“这一切包括在民主政治里了,还要看蒋先生的意思怎么样。”③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记者并未因为自己的立场而添加任何议论,另外在这篇报道中对于毛泽东的一个细节描述,“毛先生敞了外衣,又露出里面的簇新白绸衬衫。他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显然对他很生疏。他完全像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④这样细腻平实的语言,极大的颠覆了国民党在统治区对共产党蛮横粗野的形象,“乡野的书生”更是拉近了与人们之间的距离。
彭子冈不仅正面新闻写的真实客观,在揭露性新闻的写作方面也同样的功力深厚。她对美国大兵强奸北大女生的“沈崇事件”和国际间谍川岛芳子案的报道,都无情地鞭挞了美、日帝国主义,也刺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痛处。
由于战时重庆苛刻的新闻检查制度,彭子冈写下的许多揭露国民党政府黑暗腐败的文章无法在重庆版《大公报》上顺利发表,于是转投《大公报》桂林版。彭子冈心思细腻、观察入微,善于从最普通的百姓生活上寻找新闻线索,从“米和煤”到飞涨的物价,从普通公务员和教授的艰难生计到机关家眷彻夜不关的电灯,子冈通过自己的报道,给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生动的陪都景象,同时也有力的抨击了国民党当局的腐化堕落。
1940年,彭子冈参加国民党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样熙主持的约储金运动集会,集会上,孔祥熙大谈营养运动和节约之道,并说不用担心粮食不足,只是人们吃的太多太浪费,并建议大家多吃糙米,说那是营养丰富的食品。而当时,前方战士浴血奋战,后方百姓节衣缩食以争取抗战胜利,而孔却公开说中国的粮食供应没问题。于是彭子冈立马起身提问:“孔院长,你可以看一看,在座的新闻界同业都面有菜色,唯有你心宽体胖,脸色红润,深得养身之道,可否请你继续谈一下养身之道?”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问,孔样熙无言以对,只有连声“哈哈,哈哈,散会”,孔祥熙“哈哈孔”的名号由此而生。
人民网的一篇会议彭子冈的文章《新闻界“四大名旦”之子彭子冈》中,描述彭子冈到水库厅采访中写道:“彭子冈到官厅的当晚,久仰其名的水库工程局王英局长要在接待贵宾的小招待所为她设宴洗尘。但她却拉着我坚持到设在席棚子里、四面透风的普通职工食堂去吃‘工人伙食’”,⑤并诙谐地说:“好嘛,独具特色,别有风味。”⑥彭子冈作为当时著名的女记者,在她的身上却无半点“无冕之王”的浮躁之气,而是脚踏实地,坚持在群众中捕捉最真实的新闻。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各种社交媒体不断涌现的双重压力,一些新闻工作者开始罔顾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伦理责任。追古思今,新闻传媒人不妨从女记者彭子冈的新闻职业道德中汲取精髓,给现今心浮气躁的新闻传媒界注人一股“清流”。
注释:
①黄成炬.握一管神笔有两只慧眼著名女记者子冈默默离去[J].新闻界,1994(02).
②子冈.记者六题[J].新闻记者,1984(01).
③④子冈.毛泽东先生到重庆[J].新闻记者,1985(02)
⑤⑥方凌.新闻界“四大名旦”之子彭子冈[DB/OL].http://news.sdchina. com/show/2483489.html,2012-11-07.
G219.29
A
1005-5312(2015)11-02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