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飞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7)
松岩点黛飞泉漱玉
——书法审美欣赏偶得
胡志飞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7)
中国书法的欣赏是在把握作品特点和审美标准的基础上,调动情感,反复品味,从运笔、结体、章法、思想内容等方面入手,感受其形态、质地、韵律、气势等审美因素。
书法;欣赏;美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群星璀璨,名家辈出。我们的祖先一代代地勒石树碑、刻帖、翻印,薪火相传。华夏子孙从启蒙开智之始,就和学习和欣赏书法结下不解之缘。中国书法的普及与发展,是中华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使然。
书法作品反映了书法家在创造形式美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审美情趣,这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功能,通过审美鉴赏,不同素养的欣赏者会从中得到不同的审美效应。书法的审美教育,最常见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书法欣赏。在书法欣赏中,传统文化被一种美化的艺术氛围笼罩着,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地沉浸于一种轻松自由的心境,激起高雅而浓厚的兴趣,产生灵魂的交流,新的思维火花。只有通过欣赏者的欣赏过程,才可能得到现实性,书法美也才能显现出来。而欣赏者也便在这一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创作,接受了美的熏陶。
中国书法不同于西方艺术的强烈个性与艺术魅力,征服了不同地域、不同语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各族的人民,其审美内涵是何其广博!
进行书法欣赏,必须先了解书法欣赏的一些具体特点、方法和标准。一是书法的欣赏须反复观赏玩味。书法属于视觉艺术,要进入理性阶段,必须深入反复欣赏,揣摩玩味,领略作品中深藏的意蕴。有些作品初看似平淡无厅,细看才发现惊人之妙,以致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有味,由感性到理性;二是要有强烈的感情,调动情感和能力去感受。唤起情感表象带有主观色彩,由于人们文化程度、性情气质和审美经验的差异,往往出现不同的爱好。书法欣赏步骤大致可以分为“远观——近察——对比”。远观是整体观赏,近察是远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细致的体察,从而获得更为准确的认识和领悟、对比,通过对作品的对比赏评,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三是书法欣赏具有模糊性。纵观历代书法名迹,无论碑刻或法帖,很难在书法作品中看到任何实际的客观物象,也很难感受到什么明确的艺术特征,更难用准确的术语揭示其规律。这是由于书法艺术独具的抽象线条所决定,这种抽象的形象、空间表现了什么意趣、情调,难以确指。
历史上,书法家没有提供统一的书法欣赏标准,但却明白地告诉人们创作的种种忌讳。如忌讳大小一律、缺乏变化,忌讳雷同,忌讳过多的装饰性。书法欣赏有模糊性,但这并不是说书法审美就没有标准,其实任何艺术都具有一定的审美标准,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下面提出几点供大家参考:一是书法中的形态美。书法以用笔为上。精妙用笔,是一幅作品经得起反复品味揣摩的重要因素。二是书法中的质地美。质指形质,即书法线条的内涵,传统书法称之为“笔力”。它是书法诸要素中最基础的东西,也是衡量书者功力最起码的条件。功力深者,处理线条能做到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圆并举,刚柔相济。三是书法中的韵律美。韵者,神采也,它是一种氛围,一种大气候,一种虎虎有生的节奏。四是书法中的力度美。力是一个书法家长期书法的主要依据,可见“笔力”的意义之重要。怎样才算有笔力感呢?晋代卫夫人认为:“笔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所谓“筋”就是点画坚韧,遒劲而具弹性,所谓“骨”就是点画银钩铁画,遒劲有力,线条除“筋骨”还有涩感和立体感。南朝著名书家王僧虔慨叹道:“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性见笔力惊绝耳!”五是书法中的气势美。书法的“形”离不开“势”,我们欣赏书法,气势美也是一种重要标志,在笔墨技巧中,它往往代表字的“筋脉”、“血路”、“行气”。一幅作品中,如果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逐势瞻顾,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整幅作品就会显得意气相聚,生机勃勃,给欣赏者一种气息贯通、气势流畅、神气充足的艺术感受。六是书法中的结体美。“积字画以成字”,点画好比椽柱,结构则似树梁立架,不同点画形态的变化,不同点画的搭配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构。同样一个字,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姿态,有的严密,有的疏朗,有的流丽,有的古朴,有的奇宕,有的端庄,有的消瘦,有的丰腴,结构的首先在于平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可追求变化。
总而言之,我们学习书法,首要任务就是学会欣赏书法作品,这是拓展眼界,学习借鉴前人书法艺术的重要手段。书法欣赏的方法应在把握其欣赏特点与审美标准的基础上,从运笔、结体、章法、艺术水平、思想内容、历史背景等方面入手,整体把握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意蕴和启示力量。要经常赏析书法原作,广泛地阅读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及其它学科的书法,不断探索深入钻研,进行创作,因为只有善书者,才能感受作品中最细微的美妙之处。
[1]李志贤,范志韧.书法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J292.1
A
1005-5312(2015)11-0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