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秀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试论各国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王家秀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20世纪后期多数发达国家的课程行政主体多有变动,但总的方向是从一元转向多元化,不同的课程行政主体共同影响着课程的设置、编制和实施。由于各国课改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和能为课改所提供的条件的不同,因而所采取的具体举措也不尽相同,但处在地球村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的大环境下,各国课改的大趋势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各国课程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课程行政主体向着多元化、校本课程蓬勃开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相结合发展,这促使了我国课程体制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級管理办法的产生。
国家教育发展;国际教育;课程改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由于国家之间的联系增多,一些以专门性、技术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逐步建立。世界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阶段课程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情况说明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各有优劣,而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如果无法挣脱旧有的传统,根除旧的课程管理体制,倒不如既保留原有的优势,又融合其他课程体制形式,使之相互促进并弥补原课程管理体制的欠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国际教育组织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日益重要,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深受其影响。研究国际教育组织与国家教育发展的相互关系,借助国际教育组织来维护和扩展国家教育利益,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是摆在每一个主权国家面前的紧迫课题。在国际教育组织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活动范畴、活动内容与行为方式,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不同国家教育的规划与行为。
1.现代的继续教育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生产技术对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形下提出的,并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从20世纪40年代起,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国生产发展速度加大,已有的工程师在技术水平上以及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于是采用短期培训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到了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普遍开展了继续工程教育。工程师们的学习从零碎的自发的无计划的无组织的逐渐发展到系统化,成为工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我国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继续教育社会化,继续教育社会化一是表现在继续教育办学的方式上,教育与企业沟通日趋频繁、学校与社会融合日趋明显,继续教育办学方式势必社会化。二是表现在管理上,各界各部门已将提高本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继续教育终身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技术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也越来越深化;(3)继续教育信息化现,代信息化不断加强,网络技术日趋成熟,这为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手段、方式的革新提供了前提。现代电信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支持,网络技术将为远程教育教学互动提供可能,教师与学员不仅能随时沟通、交流,而且还能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这样继续教育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继续教育的效率效益就会提高,继续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将不断加快。
1.课程行政主体的多元化改革。从拿破仑时代法国就开始实行国家本位课程自1973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赋予学校自由支配年授课总数10%的权力;1986年1月1日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全面展开,将教育行政权力下放,自此以后新的课程行政分权模式逐步建立完善。而美国为地方本位课程,美国的国家统一课程实质上是由国家机构在某些学科领域精心编制而成的质量标准,公立中小学的课程门类和开课最低时数都由州教育部门制定,而每门课程的内容及采用的教材可由学校和教师自由选择。英国属于校本课程。前苏联是国家控制课程,自1993年起俄罗斯公布了基础课程计划,把课程分为可变和不可变两个部分,可变部分由学校自行决定而不可变部分是国家的核心课程。
2.20世纪后期多数发达国家的课程行政主体多有变动,但总的方向是从一元转向多元化,不同的课程行政主体共同影响着课程的设置、编制和实施。在各国课程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课程行政主体向着多元化、校本课程蓬勃开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相结合发展,这促使了我国课程体制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級管理办法的产生。世界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阶段课程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情况说明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各有优劣,根除旧的课程管理体制,倒不如既保留原有的优势,又融合其他课程体制形式,使之相互促进并弥补原课程管理体制的欠缺。我国原有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已经阻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而课程决策权完全属于中央,无法调动地方政府和各級学校的积极性。地方政府与各級学校的课程决策权不足,也使得地方和学校无法进行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有效的课程改革,阻碍了课程改革措施的实施。所以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顺应世界潮流发展、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选择。
[1]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趋势及特点[J].教育研究,2011(01).
[2]段晓丹.论我国教育发展的伦理价值取向[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08.
[3]程雁雷.高等教育领域行政法问题研究之回顾与前瞻[J].行政法学研究,2006(01).
G510
A
1005-5312(2015)17-02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