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代隶书的美学意蕴

2015-10-28 08:31刘延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篆书笔画美学

刘延芳

(赣南师范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浅析汉代隶书的美学意蕴

刘延芳

(赣南师范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国的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磨练,才有了今天的文字。从最初的结绳,直到今天成熟的汉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当中,隶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推动字发展。隶书是美丽的,它的诞生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心血。她拥有自己独特笔法,她的产生告诫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改革与创新,我们才能引领时代的潮流。

中国;汉字;隶书;美学

隶书,也叫“汉隶”,相传是程邈创造的。岁月的变迁,隶书仍是当今生活中常见的书体。隶书的字形取横势略显得宽而扁,笔画的书写时横长竖短,整体呈现出长方形状。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书法史上常用“破圆为方”来形容。正是有了“破圆为方”,才有了中国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这种结构至今都没有太大的改变。我钟情于隶书,是因为她没有楷书那般方正的严肃,也没有象形字那般圆润的活泼,而是取其中间严肃中带着些许的活泼,书写起来能体会到其笔画中起伏波折中带来的趣味。由此,隶书的书写的确是一种享受了。

一、隶书的起源

隶书的起源,我们就必须先了解文字的起源。我们知道,文字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录事件。人们为了把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便用绳子打一个结用来记录。后来的人们学会用简单的图案来表达,被后人称作象形文字。不难看出,我们祖先表达事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画图的方式来传达的。在我国,通常文字注重的是一种视觉的传达,现实中的物与表现文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秦始皇统治时的书同文化,是把各国杂乱的文字进行统一,从而结束了文字纷乱,也为我们今天的汉字奠定了基础。书同文被人们称为“小篆”,而之前各国不统一的文字被称为“大篆”,隶书便是在篆书基础上逐渐地发出了自己的光芒。隶书的起源,大部分人联想到的应该是秦汉时期,认为是程邈创造的书体。其实早在战国时期隶书便已经萌芽,能见证这种说法的是1980年出土的《青川木牍》。说明了战国中晚时期隶书就已经存在,可以说与篆书同时存在,只不过是被篆书一时掩盖了她的光芒。

二、隶书在书写中的文字之美

(一)隶书的笔画特点

隶书的书写,笔画中夹杂着装饰的成分。古代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隶书大多是书写在竹筒或木片上的,这些并不如在纸张上那般的流畅,会受到材料的阻力,所以在书写橫画的时候需要加以力道去表现,笔势到了中间轻微向上拱起,到了尾端加重之后再利落地出锋。我读过蒋勋撰写的《汉字书法之美》,在这本书里,他把波磔与我国古代建筑里的“飞檐”联系在一起。细看隶书中的橫画,是否会发现和我国古代建筑的屋檐有异曲同工之妙?利用往上升起的斗拱,把屋檐的尾端拉长并且翘起一个优美的弧度,在我国美学传统中,这种悠远拉长的表现手法并不少见,并由此表现出建筑的宏伟大气。蒋勋先生提出的这种想法十分的有趣,让人忍不住去细细咀嚼。

隶书的书写特点,首先要提到的是蚕头燕尾。它可以说是隶书的一种标志,它是隶书特有的一种书写习惯。隶书先由右边向左起笔,按下,形成如蚕头一般的圆头,再由此行笔至尾端,再按下,提笔出锋。这样便充分展现了蚕头燕尾的书写过程。这是隶书用笔上的一个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要笔画横、捺基本都是用“蚕头燕尾”来表现的,可见,它是支撑着隶书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隶书的结构特点

隶书是由篆书发展而来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我们知道的篆书是纵向取势,字形较长。而后演变为隶书之后,采用横向取势,左右分字,字体形状偏方扁,笔画也从纵向向横向发展,这是隶书的一个基本造字特点,与篆书的根本区别便在于此。那为什么要用“化圆为方”这个词语来形容由篆书向隶书转变的过程呢?我们所看到的篆书笔画是圆润的,带着充满活力的曲线组成的一个个文字,那么,隶书是撇开篆书而独立存在的一种字体吗?然并不是这样的,先有篆书之后再有了隶书。在篆书圆润线条的基础上,逐渐把字体写方正。在书写隶书时,不管是直画或者是方折,无不蕴藏着篆书的曲线弧度。正是因为如此,隶书的笔画才具有波动性,常用“一波三折”来形容隶书的橫画。而你要是想写好隶书,如果你不了解篆书的圆,那你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隶书的方。

在隶变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较大的特征,即变画为点和变连为断。我们知道篆书几乎是看不见点画的,偶见的点也是一种浑圆的点。然而隶书中点已经被作为一种单独的笔画来书写,不再是依附于画。随着隶书的不断发展,点画的写法也日渐丰富起来,如平点、竖点、左右点等。除此之外,隶书把篆书中一些盘旋连绵的笔画断开写,这样人们在书写时更加方便。

三、隶书在文化中的传承之美

隶书所表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审美,在历史潮流中曾经如此鲜艳地绽放过光彩。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她到底意味着什么?从洋务运动以来,西方的思想,西方的建筑,西方的文化进入我国,一种错误行为笼罩着我们,一味地认为西方的一切观念都是美的,因此在追逐西方脚步的同时反而失去自我。这种行为,被人们称之为“崇洋媚外”。殊不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更加耐人寻味,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就隶书而言,它使中国的象形文字进入了由点画组成的方块文字,即给劳动者们打开了方便之门,也把我国的书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漫长的书体演变的过程中,书法经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的依次形成,造就了今天书法璀璨多姿的艺术殿堂!而隶书更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这个过程中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是不可磨灭的一段历史。思绪回到遥远的汉朝,辛苦劳动的人们是因为不堪书写的重负,而对文字进行了简写与快记,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就如同我们的本能反应,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书写笔画多了便简化,书写的量多了便简写。也可以说,正因为那些劳动者们的偷懒,才创造出了这么伟大的隶书!

隶书的出现,是文字产生过程中的一场伟大变革,她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缩影。隶书的发展,是在吸收篆书象形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规范书写而最终将线条转化笔画。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不断地吸收前人的先进经验,加上实际生活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最后燃起了艺术之树的涅槃之火。隶变不仅是文字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更是艺术史上的一次美学大碰撞!

文字与建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隶书橫画书写曲线与建筑屋顶曲线。这种弯曲的线条恰似古老的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优雅却又沉着有力拉向天空的尽头。我们看到汉人建的房子,斜斜的屋顶前,一片片瓦砖徐徐地向下排列,在瓦片的最前端的瓦片,挡住了上面的瓦片不滑落下来,它们被叫做“瓦当”。每当人们出门或者回家的时候,抬头首先看到的是瓦当。当一座房子建好,人们的心愿便被刻在瓦当上,代表着千秋万岁的瓦当,承载着无数人的心愿。而人民的心愿是什么?是仓里有五谷,井中有清水,炉灶能煮饭,狗可看家,猪羊繁殖。人民的心愿不过如此,平安度日,暖饱不缺,国家更加富强,这些便是人民心中的“千秋万岁”,这不就是我们千家万户所期盼的“中国梦”吗?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金春.今体之祖—隶书学习与鉴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2.

[3]蒋勋.汉字书法之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庆旭.婉转流美—篆书学习与鉴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5]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J292.1

A

1005-5312(2015)17-0147-01

猜你喜欢
篆书笔画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有趣的一笔画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找不同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