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艳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创新活动对新创企业衰退的影响分析
张永艳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在多变的经济环境情况下,不同市场结构的新创企业的创新活动对资产回报率的衰退有何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产品创新可以显著降低新创企业衰退的可能性,而研发投入则相反。行业的企业密度越高,新创企业衰退的可能性越低;而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越高,新创企业衰退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创新企业需要平衡现有的资源,提高创新投入到产出的转化效率。地方政府则需要适当降低行业的进入壁垒,从而增加新创企业的创新活动和生存能力。
新创企业;市场结构;创新活动;衰退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在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号召下,各行各业必将涌现出一大批新创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这些新创企业能否成功成长关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①。尽管我国的创新创业环境在过去三十多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大众创新创业也面临诸如融资渠道狭窄、创新创业服务滞后、创新创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处于成长早期阶段的大部分新创企业来讲,由于面临“新进入缺陷”(liability of newness)[1]和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失败的风险很高,能够存活并长久生存的是少数。研究表明,小于5岁的企业的死亡率非常高[2]。据统计,中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左右,但同时死亡的有10万多家,有60%的中国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消亡,平均寿命只有短短的2.9年[3]。这些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新创企业②。这说明,大部分新创企业都没有成长起来,他们不是在成长途中衰退,就是成立以后便很快夭折。
这些新创企业的衰败,有的源于外界环境的恶化,有的则是由于创始人管理经验和技能的不足,更多的则是由于外部环境不利或者不确定性增强时,企业的应对措施不利。虽然在充分市场竞争中一些效率低下的企业的退出对于经济发展长远来讲也许不是坏事,但如果大批的新创企业在外界不利环境的冲击下陷入危机,大量衰亡,则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造成很大伤害,同时也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新创企业,特别是制造业行业的新创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生存威胁。目前,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挑战,经济下行的趋势更是困扰政府决策者和经济学家的一个难题。而通过技术革新和各个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价值链的上移来实现更大的财富创造几乎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必然选择。
虽然存在上述现实问题和政策需求,但宏观政策导向的共识并无法直接解决中观和微观层次的企业管理难题。新创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新创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来实现转型升级,创新活动是否总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新创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活动在不同的市场竞争情境和资源禀赋条件中避免衰退生存下来,这些问题在管理实践中没有很好的现成答案。这成为本文研究的现实出发点。
在理论研究上,学术界对于在不利环境下的新创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挑战和困难缺乏研究,绝大部分往往是对成功企业或者是成熟企业的成长问题的研究,而缺乏对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的早期成长问题,特别是衰退问题的研究[4]。创新活动对于制造业新创企业衰退的影响研究更少有人涉及。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因此有必要专门研究中国制造业新创企业的创新以及创新对于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此外,对于市场环境(市场结构)与创新活动的关系,以及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到底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创新?创新活动对于新创企业成长有何作用?创新活动是否能够使新创企业避免衰退?这些问题成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出发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大样本调查数据,专门研究创新活动与新创企业衰退的关系,力图为解决新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成长难题提供一些管理和政策建议。
(一)富余资源对新创企业衰退的影响
从经济学家彭罗斯[5]开始,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 Based Theory)就对企业资源对于企业成长和竞争力的重要性做了很多论述。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资源的差异,那些有价值、稀缺、不容易复制和替代的资源可以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6]。核心资源对于企业绩效的正面促进作用也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7]。
对于新创企业来讲,一个最重要的基础资源就是企业的富余资源,因为新创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在中国相当普遍。所以,新创企业的富余资源是企业成长的重要约束。有了充足的富余资源,新创企业就可以招募到更好的员工,可以进行更多的创新,还有更好的推广。因此,本文假设:
H1:拥有充足富余资源的新创企业更不容易衰退
(二)创新投入和产出对新创企业衰退的影响
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现有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并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8]。许多经济学理论都论证了创新与企业成长、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9]。而管理学上的组织适应理论则认为,组织变革是组织适应环境的需要,组织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的调整结构应对环境的威胁③。依照此理论可以衍生的是,组织的创新活动,无论是产品研发活动,还是制度变革和创新,都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改善,减少衰退的可能[10]。
Freeman和Hannan[11]的组织生态理论借用生物种群的环境选择理论,则认为组织生存和成长也是企业外在环境选择的结果。外在环境的特征决定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企业的变革往往会导致对环境的不适应而导致失败。
而大量的实证研究在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企业成长绩效作用的发现上也未达成一致意见。有些研究发现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正面作用。如Freel和Robson[12]的研究发现了在制造业行业中产品创新与雇员增长的正相关性。杜跃平和王良[13]的实证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与企业销售额的增长和销售利润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但有些研究却发现了创新对企业成长的负面影响[12][14],还有的研究则发现创新对企业成长没有显著的作用[15][16]。因此,创新活动对新创企业成长到底有何作用是本文研究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创新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技术开发、技术产品商业化、商业化投资获得回报[17][18]。要研究创新活动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就要综合考查创新不同阶段的活动对企业绩效的作用,而不同阶段的不同创新活动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不一定相同。这可能是有关创新与企业成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分歧较大的原因之一。
在本文中主要研究创新过程的两个阶段(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对新创企业衰退的影响。这里的创新投入是指新创企业在创新技术和产品过程中的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包括研发费用、产品设计、技术改造、专利申请等方面的投入。创新产出是指通过创新活动所获得的创新成果(比如专利)和企业收益。关于创新活动跟企业成长的关系问题,目前的大部分研究偏向于研究创新投入(如研发投入,包括人员投入、经费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而忽略研发产出对成长性的影响[19]。如果区分创新过程的这两个活动,本文认为它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和结果不一定相同。创新投入对新创企业的成长表现的作用可能不是直接的。Chen[20]的研究发现,创新能力对新创企业绩效没有直接影响,它还需要通过新创企业的技术商业化能力这个中介才能对绩效直接产生作用。而技术孵化器和风险资本支持在技术商业化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创新投入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成产出取决于新创企业的“创新转化效率”。
由于创新的投入和推广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新创企业如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可能会使企业成长受到阻碍而衰退。另一方面,创新产出则是对创新投入之后企业效益的直接体现。企业绩效的增加多大程度上得益于创新产品的销售或者专利技术的转让,从而直接增加对企业的经济回报,使企业利润增长免于下降和衰退。因此,本文假设:
H2a:创新投入和新创企业衰退的关系并不显著
H2b:创新产出可以直接促成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新创企业衰退的可能性
(三)市场结构对新创企业衰退的影响
产业组织经济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市场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行业的市场结构是指行业中不同类型企业分布的密度和集中度等特征。因此,市场结构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的程度及性质。根据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贝恩、张伯伦、罗宾逊夫人等产业组织经济学家划分出了四种典型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21]。不同的市场结构类型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企业的成长绩效将产生不同的显著影响。市场结构包括市场企业密度,市场集中度以及市场进入壁垒[22]。由于进入壁垒涉及一个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等非经济因素,比较复杂,本文主要研究相对容易量化的企业密度和市场集中度对企业衰退的影响。
组织生态学者的研究发现,随着同一行业企业密度(population density),特别是企业创立时期同行业企业密度的增加,企业在后续成长的死亡率将会增加[23]。Folta等的研究发现,当一个新创企业所处地区的竞争对手超过65个时,这些新创企业的生存率就会降低[24]。这是因为在创立初期和后期成长中的同行业企业数量越多,各方面的竞争越为激烈,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少,从而企业成长更容易衰退和失败。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行业或地区的市场份额在不同数量企业分配的情况。如果一个行业的市场份额被少数几个企业所占有,意味着这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高。市场集中度高将大大提高新创企业的进入壁垒,同时也会对现存的新创企业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假设:
H3a:处于高密度行业的新创企业更可能导致衰退
H3b:处于市场集中度比较高的行业的新创企业更可能导致衰退
(四)市场结构与创新活动的交互作用对新创企业衰退的影响
如上所述,作为新创企业成长环境的一部分,企业所处行业的密度和集中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创企业的生死存亡。在不同的产业环境下,创新活动对新创企业的成长绩效是否有不同的影响?
Li和Atuahene-Gima的研究发现产品创新可以减弱环境恶化对新创企业绩效的负面影响[25]。创新活动在较差的外界环境下对小企业的绩效提高更加有用[26]。经济学家M·卡曼及N·施瓦茨认为,受到垄断利润驱使推动的技术创新和受到市场竞争胁迫而开展的技术创新都是不可缺少的。而在市场集中度高的行业中,企业的垄断性较强,由垄断利润驱使的创新活动比较明显。在企业密度较高的行业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创新活动受市场竞争的压力比较大。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创新活动对于企业的生存和成长都比较重要。
当外部环境变化比较剧烈和动荡时,企业越倾向于从事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而这种双元性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张徽燕等利用782个中国企业的样本证实了在环境不确定因素较高的情况下,相对于环境比较友好情况,企业的双元性创新活动更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绩效[27]。可见,作为企业成长环境的一部分的市场结构也产生对创新活动和企业成长绩效的调节作用。
因此,在产业密度很高,市场垄断比较明显的不利市场环境中,创新活动更加能够减少新创企业的绩效减弱的程度。本文在前面假设了创新投入与企业成长绩效的非显著性关系,所以,本文在这里只对创新产出、市场结构和企业成长的关系作出假设:
H4a:处于高市场集中度行业的新创企业,创新产出对企业衰退的缓和作用将会增强
H4b:处于高密度行业的新创企业,创新产出对企业衰退的缓和作用将会增强
(一)数据和分析样本的确定
为了验证上述一些研究假设,本文从中国工业企业调查2004-2011年的数据库中构建了广东省的一个新创企业样本(2004年年龄不超过8岁并且在2004-2011年每年的核心财务数据完整的企业)。
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是国家统计局从1996年就开始收集至今的一个大型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收集了全部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和非常具体的财务数据。许多国内外的经济学者已经用这个数据对工业生产效率、外商投资的溢出效应、货币政策的成本等话题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并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中英文论文[28]。研究企业衰退需要长期观察同一个企业的经济和财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所以这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就成为研究新创企业衰退的合适样本。
之所以选择2004-2011年的数据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2004年前后国家统计局对工业行业的编码发生了变化,因此为了保证行业代码的一致性,选择从2004年开始至2011年,而2011年是本文能够获得的最后一年的数据;二是2004年至2011年跨度已经有八年,而一般研究新创企业衰退的观察期为3-5年[29],所以运用这个时间跨度来观察和研究企业衰退已经足够;三是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来讲,2000年以后一直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对于研究中国一些年轻的制造业企业在经历了恶劣的外在环境之后是否经历了衰退,是个非常理想的时间观察窗口。
本文把2004-2011这八年根据新创企业外在经济环境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6为衰退前期(其中把2006年看作基准年);2007-2009为衰退期;2010-2011为衰退后期。本文研究衰退前期的创新活动是否对企业衰退产生了显著影响。
(二)相关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这些变量的定义和测量指标描述如下表:
表1 变量定义和测量
创新投入研发费用。只有7%的企业有真正的研发费用投入(其他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都是0)。因此本文把研究兴趣放在比较有研发投入和没有研发投入的两个企业群体在企业资产回报率衰退可能性上的差别。因此,将此变量重新编码成0-1虚拟变量创新产出新创企业新产品的产值。在样本中,只有约8%的新创企业从新产品中获得的产值为正,同样将此变量重新编码成0-1虚拟变量。市场结构一个是产业的市场密度,用2006年产业内(两位编码)的企业数量除以该年所有新创企业的个数来测量;另一个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本文采用经济学者常用的赫芬达系数(Herfindahl Index)来测量。其他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新创企业是否参与出口贸易,新创企业收入、年龄、所有制类型,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固定效应④。
(三)计量模型
为了检验前述理论和研究假设,本文采用Probit模型来估算上述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衰退)的影响。为了解决创新活动与新创企业衰退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因果倒置问题,过多的创新投入可能带来企业的衰退,而衰退也可能迫使企业去从事更多的创新活动),本文对自变量的测量都从2006年开始,而考查企业在2008年是否开始衰退。
(四)实证研究结果
1.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在进入本文分析的6588个新创企业样本中,有44%的企业在2008年发生了衰退。只有11%的新创企业有正的研发费用投入,8%的企业有正的新产品产值。但是有40%的企业是出口企业。这说明,广东省制造业新创企业的创新活动并不积极。新创企业在2006年的平均年龄接近7岁,2006年的平均营收是2亿(中位数是3366万)。说明这些新创企业虽然年龄较小,但是规模较大。这符合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的特征,因为这个数据收集的是所有国有企业和销售额在500万以上的非国有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
2.回归分析
本文用Probit回归分析来研究在控制了一些可能影响新创企业衰退的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新创企业的富余资源和创新活动是否可以显著的影响新创企业的衰退。
表2 创新活动对新创企业衰退的影响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4-2011)N=6582,⋆p<0.1,⋆⋆p<0.05,⋆⋆⋆p<0.01(双尾检验),+ p<0.1(单尾检验),括号中数值为稳健标准误
从表2发现,新创企业的富余资源并没有对企业的衰退产生显著的影响,无论这个富余资源是银行信用还是企业净现金流。所以假设H1没有得到支持。
新创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不但没有减小新创企业的资产回报率的衰退,反而会增加衰退的可能(模型5研发投入的系数β=0.252,p<0.01)。这可能是由于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创新投入,从而消耗新创企业有限的资源,给企业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这与假设H2a预测的新创企业的创新投入与衰退没有显著相关性的论断不符;创新产出则显著地能够减缓新创企业资产回报率的下降(模型5产品创新的系数β=-0.286,p<0.01),这支持了假设H2b。与本文的假设H3a相反,行业企业的密度不但没有增加新创企业的衰亡,反而可以减少新创企业的衰退(模型5行业企业密度的系数β=-0.083,p<0.05)。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行业密度是市场竞争程度的一个衡量,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使新创企业受到“鱿鱼效应”的影响而保持竞争力⑤。而市场集中度越高,垄断性越强,对新创企业的成长越不利,从而增加新创企业衰退的可能(模型5行业市场集中度的系数β=-0.152,p<0.05),这支持了假设H3b。研发投入和行业企业密度的显著交互效应(模型5研发投入和企业密度交互效应系数β=-0.101,p<0.1)表明:相对于行业密度低的行业,在行业密度高的行业里,研发投入对新创企业衰退的促进作用会减弱,假设H4a没有得到支持。而相对于市场集中度低的行业,在市场集中度高的行业里,产品创新对新创企业衰退的抑制作用会减弱(模型6产品创新和市场集中度交互效应系数β=0.432,p<0.1),这没有支持假设H4b。
创新活动会改善还是恶化企业成长绩效是个学术界缺乏研究和没有定论的话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在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制造业新创企业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创新活动与新创企业的资产回报率衰退的关系。
研究发现,新创企业的富余资源对企业的资产回报率没有显著影响(在没有去除特异值的情况下),假设H1没有得到支持。这说明资源基础理论在解释不利经济条件下新创企业衰退问题上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富余资源对新创企业成长衰退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不完全是直接的,而是必须通过其他企业层次的变量,比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创新战略等而对企业成长绩效产生间接影响。这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研究还发现,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对新创企业资产回报率的衰退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以前的研究往往笼统地研究创新活动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新创企业的创新投入,即研发投入与新创企业资产回报率的衰退显著正相关,没有完全支持H2a;而产品创新则会显著减弱资产回报率的衰退,这支持了假设H2b。这说明,只有那些注重从研发投入到产品创新转化的新创企业才能在恶劣的外在环境中持续避免资产回报率的大幅下降。因此,新创企业必须处理好进一步研发和利用现有创新成果的关系[30]。因为研发投入往往会耗费新创企业大量的财务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加上研发的周期长,从而使企业无法及时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在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企业的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的比例应该不同。特别是在新创企业发展的早期,应该更多的精力花在利用性创新,积极利用现有科研成果进行产品创新,快速满足市场需求。等企业发展到比较稳定的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以后,才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性研究和创新。
另外,增加各行业的企业竞争活动,减少市场垄断,可以为新创企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更多的新创企业避免资产回报率的衰退(H4a)。适度的竞争强度和良性的竞争程度可以促使新创企业提高管理效率。目前导致许多中小企业成长困难是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的行政性垄断。这种行政性垄断使得成熟企业的效率低下,并抑制竞争企业的成长[31]。
综上所述,本研究有利于我们理解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不同创新阶段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盲目的创新投入反而可能给新创企业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新创企业必须平衡所拥有的资源,提高研发投入到产品创新的转化效率,才能避免企业在不利的经济环境中陷入衰退。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降低行业进入壁垒,保持适当程度的行业市场集中度有利于增加新创企业的创新活动和活力,减少企业衰退,增强地方经济。
注:
①新创企业是指刚刚成立不久,成长还不成熟的企业。如果以年龄为限,学术界往往把成立时间不超过8年的企业归为新创企业(参见何晓斌,蒋君洁,杨治,蔡国良.新创企业家应做“外交家”吗?——新创企业家的社交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3,(6):128-37.),因此,所有现在成长起来的成熟企业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②中国的民营企业还有一部分是1980年代开始的集体和国有企业转制而来,而不完全是从无到有“新创”的。
③组织适应视角包括权变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制度理论、战略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等(参见参考文献[10])
④因为不同地理区域有不同的经济集聚程度,从而对于创新活动的劳动生产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⑤Bibeault的研究发现市场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效率有积极的作用。而创新效率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成长绩效(参见参考文献[31])
[1]Stinchcombe,Arthur L.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James G.March,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M].1965. Chicago:Rand McNally,142-93
[2]Phillips,Bruce D.and Bruce A.Kirchhoff.Formation,Growth and Survival;Small Firm Dynamics in the U.S.E-conomy[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89,1(1):65-74.
[3]高波.中国家族企业的成长:文化约束与文化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05,(3):32-39.
[4]Penrose,Edith 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J]. Cambridge,MA,1959.
[5]Garnsey,E and P Heffernan.Growth Setbacks in New Firms[J].Futures,2005,37:675-97.
[6]Barney,Jay.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7]Crook,T Russell,David J Ketchen,James G Combs and Samuel Y Todd.Strategic Resources and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11):1141-54.
[8]Schumpeter,Joseph Alois.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M].1934.Transaction Publishers.
[9]Klette,Tor J.and Samuel Kortum.Innovating Firms and Aggregate Innov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112:986-1018.
[10]张慧,彭璧玉.组织变革对组织存活的影响研究——基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4,(8):36-38.
[11]Freeman,John and Michael T.Hannan.Growth and Decline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5,40(2):215-28.
[12]Freel,Mark S and Paul Ja Robson.Small Firm Innovation,GrowthandPerformanceEvidencefromScotlandand Northern England[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04,22(6):561-75.
[13]杜跃平,王良.高科技成长型企业R&D投入与绩效的关系——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2):83-87.
[14]Hitt,Michael A,Robert E Hoskisson,R Duane Ireland and Jeffrey S Harrison.Effects of Acquisitions on R&D Inputs and Outpu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34(3):693-706.
[15]Bottazzi,Giulio,Giovanni Dosi,Marco Lippi,Fabio Pammolli and Massimo Riccaboni.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Growth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Drug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1,19(7):1161-87.
[16]王君彩,王淑芳.企业研发投入与业绩的相关性[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2).
[17]Coad,Alex and Rekha Rao.Innovation and Firm Growth in High-Tech Sectors:A Quantile Regression Approach[J]. Research Policy,2008,37(4):633-48.
[18]Mansfield,Edwin,John Rapoport,Anthony Romeo,Samuel Wagner and George Beardsley.Social and Private Rates of Return from Industrial Innov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221-40.
[19]申淑静,杨增雄.R&D投入与企业成长的相关性研究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13,35:24-34.
[20]Chen,Chung-Jen.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Incubator and Venture Capital,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62(1):93-103.
[21]贺守海,张习宁.组织效率,寡占市场结构与中国企业成长[J].求索,2009,(3):31-33.
[22]周任重.市场结构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文献述评[J].改革与战略,2013,(3):120-23.
[23]Carroll,Glenn R.and Michael T.Hannan.Density Delay in the Evolu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pulations:A Model and Five Empirical Tes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9,34(3):411-30.
[24]Folta,Timothy B.,Arnold C.Cooper and Yoon-Suk Baik. Geographic Cluster Size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6,21(2):217-42.
[25]Li,Haiyang and Kwaku Atuahene-Gima.Product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123-34.
[26]Covin,Jeffrey G.and Dennis P.Slevin.Strategic Management of Small Firms in Hostile and Benign Environ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1):75-87.
[27]张徽燕,何楠,高远辉.组织学习能力,双元性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4,33(5):40-45.
[28]聂辉华,江艇,杨汝岱.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使用现状和潜在问题[J].世界经济,2012,5:142-58.
[29]Trahms,Cheryl A,Hermann Achidi Ndofor and David G Sirmon.Organizational Decline and Turnaround a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3,39(5):1277-307.
[30]Bibeault,D.B.CorporateTurnaround:How Managers Turn Losers Iinto Winners[M].1998.Beard Books.
[31]March,James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责任编辑:林莎】
F 270
A
1000-260X(2015)04
2015-05-05
张永艳,暨南大学国民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