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多少座庙,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可有一点可以肯定,庙是人建的,有庙就有神。天下有多少路神仙,也没有人说得明白,可有一路“神仙”与众不同,那就是崇武军庙供奉的“军神”。是谁建的“军庙”?是谁供的“军神”?这里有一个绵长而传奇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曾恨。
一阵嘹亮的军号声响起,和着大海的涛声在黎明的夜空回荡。这里没有驻军,何来军号声声?军号声从“军庙”里传来,放军号的是一位花甲老人叫曾恨。多少年了,她天天如此,经年不断,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放军号,久而久之,周围的人们熟悉了这号音,习惯地把它作为“报时钟”。放完起床号,她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是上“供茶”,给她供奉的27尊“军神”每人泡一杯。接下来,她打扫卫生,擦洗匾额,准备迎接“善男信女”们的到来。自从“军庙”建成以来,她就把家搬到了“庙”里,庙里没有神职人员,她常年累月一个人守在这里,与这些高尚的灵魂在一起。
军庙,原名“二十七君庙”,又名“解放军烈士庙”,初建于1993年,位于惠安县崇武镇,这里依山傍海,风光秀丽。这里有淳朴的民风和悠长的历史。明代古城、惠安女、石雕和“军庙”共同构筑成崇武奇特的人文景观。
军庙是一个仿古式的建筑群,算不上高大巍峨,可称得上别具匠心。庙由山门、正殿、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仰烈路和烈士亭构成,远远望去,飞檐红瓦,错落有致,格外引人注目。
山门的门顶上是一颗硕大的红星,红星两边飘扬着6面红旗,山门的门楣上写着八个醒目的大字:浩气长存,碧海丹心。下面的一幅对联是:军魂永在千秋镇海疆,百姓有情万民敬英烈。
正殿的上方镶嵌着一块32343部队送来的“天下第一庙”的匾额,查“军谱”,这里供奉的英烈就是武警8713部队的前身。大殿门前立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当地百姓的一首民谣:官兵奋战壮成仁,同志如今称大人,塑像奉香非迷信,翻身群众敬功臣。
步入殿堂,大殿里香雾缭绕,军歌声声。军庙就是军庙,这里没有晨钟暮鼓,没有僧人诵经,这里入心入髓的是《我是一个兵》的军歌,军歌里飘荡着不散的军魂。正殿的神龛是端坐着一排军人,总共27位,他们是当年一起牺牲在这里的烈士,他们没有留下名字,留下的是写入历史的那刻骨铭心的英雄壮举。
正殿的一侧是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大多是前来瞻仰者留下的照片、题赠和签名。翻开那厚厚的几本签名册,上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将军们的签名,他们是原海军司令员叶飞,原28军政委王直少将,原28军副军长杜东海少将,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邹玉琪中将,北京卫戍区政委李进民中将,军事科学院邵华少将……“难忘峥嵘岁月,缅怀英烈千秋”、“烈士暮年志不已,鱼水深情筑长城”、“军魂照海疆万世颂扬,捐躯为人民千秋功德”、“功比日月一代天骄,丰功伟绩心连万民”……将军们的每一款题赠都是军魂的注释和解读。
烈士纪念碑耸立在军庙中央,像一把镇海神剑直刺青天,大有几分威武和庄严。这是一座由青石板材和花岗岩打磨制作而成的艺术精品,通高八点一米,其创意和象征意义不言而喻。碑身的正面是叶飞的题词:为人民死的光荣。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与日月同辉。底座的石栏和石柱上刻着盛赞英雄的诗文经典。碑顶是一位持枪站哨的解放军战士雕像,他面向大海,耳听涛声,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永远守卫着海疆的安宁。这座石雕精品出自当地的石雕艺术家之手,蛮声中外的崇武石雕艺术之精湛在此可窥一斑。
纪念碑的前方是烈士亭,亭的前方是宽阔美丽的沙滩。青山、绿水、沙滩,这里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看潮起潮落,观云卷云舒,听涛声依旧,置酒小酌,煮茶品茗,岂不是神仙过的日子?吃水不忘掘井人,置身这幸福之中,又怎能忘记身后为我们创造幸福的英烈?这独具匠心的“配殿”里同样弥漫着魅力四射的军魂。
送走了一个忙碌的白天,送走了最后一片虔诚的参拜者,军庙里安静下来,笔者利用这个安静的空间,走进曾恨老人的寓所,听她讲“军庙”的由来,那是一个奇特的故事,那是一段旷世的生死情缘。
曾恨,这名字有点与众不同,她究竟在“恨”谁,“恨”什么?这名字里似乎蕴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隐情。于是,我的采访便从“曾恨”这个名字入题。
曾恨原名叫曾阿兴,1935年出生在新加坡,13岁那年,她的家父和三个哥哥死于战乱,家里的顶梁柱訇然倒塌,孤儿寡母无依无靠,为了躲避战争,为了寻找依靠,母亲带着幼女阿兴回国寻找亲人。母亲万万没有想到,她逃离了战火又走进了硝烟,当时的家乡同样笼罩着战争的烟云,家乡的亲人早已流离失所,远走他乡。无依无靠,无米无炊,孤儿寡母何以为生?柔弱的母亲每天对着“妈祖”祈祷,祈祷“妈祖”保佑她们母女平安。
1949年9月17日,这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天蓝蓝,海蓝蓝,海天之间,一群海鸥在自由自在地飞翔。
像往常一样,妈妈一大早带着女儿前来赶海,然后,她们把捡来的海蛎子拿到集市上换钱,长期以来,母女俩以此为生。
眼看快到晌午了,海滩上漂来了一艘渔船,船上走下来的却是带枪的军人。坐在海滩上玩耍的阿兴心里有点怕,她没见过军人,不知道他们来这里干什么,用一双疑惑的眼睛怔怔地望着他们。
“小妹妹,村里的水井在哪里?”一位手提水桶的军人走到她跟前轻声地问。阿兴看他们不像是坏人,给他们说了实话。不多时,去村里提水的军人汗流满面地回来了,复又从阿兴面前经过。“小妹妹,你饿了吧,给你点吃的。”那人边说边从身上掏出一包饼干给她。阿兴没用语言表达谢意,可他记住了那张和蔼可亲的脸。就在那个提水的军人转身离去的瞬间,一架敌机呼啸着俯冲下来,用机枪疯狂地朝海滩上的村庄扫射。哒哒哒……船上的军人跑出船舱,猛烈朝敌机开枪,把敌机袭击的目标转移到他们身上来。“妈妈,妈妈……”受到惊吓的小阿兴边跑边哭。“小姑娘,快趴下!”小阿兴看见海滩上有5位军人向她跑来,跑在最前面的正是给她饼干的那位军人,他边跑边喊。突然间,跑在前面的两位军人中弹倒下了,另外3名军人追上来将她扑倒在地。又一阵子弹的尖啸声在耳边炸响,接下来海滩上是死一般的沉寂。小阿兴挣扎着从人堆里爬出来,发现趴在她身上的3位军人满脸满身都是血。叔叔,叔叔!她的喊声被海涛声淹没。妈妈远远地朝女儿跑来,看到女儿安然无恙,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一切。于是,她双膝跪地,磕头谢恩。就在那一天,海滩上留下了27位军人的遗体,当地的百姓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可知道他们是为谁而死。就在那一天,渔村的百姓们擦去他们脸上的血迹,将他们集体安葬在那块海滩上,并在他们的公墓上盖了一间可以用来供奉的小房子。
那一年,阿兴不到10岁,她虽然目睹了那场历史悲剧的全过程,可她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只记得从那天起母亲给她改名叫曾恨。后来她知道,母亲憎恨的是战争,憎恨的是杀害英烈们的国民党反动派。
就在27位烈士下葬的第二天,母亲就拉着女儿来这个“小庙”里上香,以后坚持数年,风雨无阻。再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海滩上的“小庙”没有了,母亲就把庙堂搬到了家里,每天在家里上香,神龛上供的是一只木匣子。
母亲每天在家里上香,她敬的是什么神?那只木匣子里装的分明是沙土啊?难道母亲敬的是土地神?母亲临终前,把女儿叫到跟前,从神龛上取下木匣子,一字一顿地对她说:“这木匣子里装的不是普通的红沙,这红沙是血染过的,是当年妈妈在你的救命恩人坟上捧回来的。孩子,没有他们就没有你今天,你一定要记住这些救命恩人,每年的清明节和他们祭日不要忘了来祭奠他们。妈妈曾给他们许过愿,将来给他们建庙立碑,给他们烧一辈子香。你就给妈妈还个愿吧,一生一世要报答他们。”女儿将母亲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暗暗发愿,有生之年,建座庙,立块碑,了母亲一个遗愿。
“军庙”的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样一篇碑文:
1949年9月17日,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叶飞部第十兵团28军84师251团奉命解放金门,调兵至平潭集结崇武,兵船方抵崇武镇西沙湾即遇敌机空袭,时逢渔镇集市,疏散未及,劫难将临。解放军指战员当机立断依船体或卧沙坑对空御敌转移目标,终以27位官兵牺牲的巨大代价拯救满城生灵于血火之中。
而今国家昌盛,人民安乐,昔日西沙滩已辟为旅游胜地。为缅怀英烈,激励后人,特于27烈士殉难处勒石树碑永志不忘。1993年冬。
碑文拟好了,可建庙并非一帆风顺。建庙需要地皮需要规划需要资金需要工匠,这一砖一瓦都要自己筹。土地局、规划局、宗教管理部门,这一道道手续都要亲自跑。说起建庙之初的艰难,曾恨老人感慨良多。
建庙需要动土木,动土木就要花钱,这筹集资金是第一道难题。曾恨的积蓄并不多,丈夫死得早,她一个人拉扯6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苦苦地熬到孩子们一个个成人了,成家了,家里的光景渐渐地好了起来。在儿女们的帮助下,她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商店,小商店的生意不错,她渐渐地有了一些积蓄。在筹划建庙需要钱的当口,她断然决定卖了自己苦苦经营的小商店,儿女们反对,邻里们不解。“妈,你买了店将来靠什么生活?”“我到庙里和解放军叔叔一起生活。”“妈,你是不是神道了,现实一点好不好?”儿女们反对也好,邻里们不解也罢,曾恨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她卖掉了商店,又卖了金银首饰,就这样筹集了第一笔建庙经费。曾恨已经是倾其所有了,可她的6万块钱对于建庙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再到哪里去筹钱?就在这时,一位承包商找上门来,提出出资50万与曾恨合建军庙,曾恨没有多虑,将自己的筹款全部交给承包商,3个月过去了,那位承包商却迟迟没有动工。曾恨万万没有想到,那位承包商竟然是一个骗子,不仅骗走了她的金钱,而且骗走了她的真情。无助的她又一次点上香烛,对着那只木匣子膜拜,恳望“军魂”显“灵”,给她神示。曾恨说,那天晚上她真的做了一个梦,解放军叔叔托梦给她,让她到山里去“化缘”。山里的那个渔村叫西沙镇,镇上的百姓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解放军为救镇里的乡亲而英勇就义的场景。曾恨走街串巷,把自己建庙的想法说与镇里的父老乡亲们听,双方一拍即合,那一天,镇里的乡亲们就捐资5万多元。
钱有了,说干就干,曾恨打算先建一座英雄纪念碑,她请来了工匠,请人设计了图纸,选定了碑址,在碑前点了一柱香,用这种特殊的形式举行了奠基仪式。
说起崇武石雕,可谓是中国之最。它始于明代,辉煌于清代光绪年间,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古朴、玲珑、纤巧的风格。建国之初,当地的工匠应邀参加了北京十大建筑的石雕工程,1953年,受陈嘉庚先生之邀,几百名工匠参加了历时6年的“鳌园”的建造,使之成为世上少有的石雕艺术大观园。毛主席纪念堂、南京中山陵、广州黄花岗72烈士陵园、南昌八一起义纪念碑尽出自崇武石艺人之手。
崇武山上有名石,崇武民间有名匠。这是崇武的文化,也是崇武人的骄傲。
曾恨巧用天时地利人和,在崇武山上采来最好的石料,请来当地最好的石匠,她要在崇武在她心里建一座最好的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破土动工不久,麻烦跟着来了。“你这个人有钱不享受,搞这个名堂干什么?建庙是搞迷信活动,政府是不允许的。”当地的政府官员怪罪下来。曾恨没有解释,她也不想解释,母亲临终前嘱咐她的话她一直记在心里。母亲说:“阿兴,我们是华侨,要奉公守法,千万不要给政府惹麻烦。这件事的真相,不要给孩子们讲,也不要对外人讲……”曾恨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她害怕因此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既然是违章建筑,自然要被拆除。眼看着刚刚建起的基座被拆毁,曾恨伤心极了。那些天,她百思不得其解,扪心自问:做这件事我真的错了吗?错在哪里?政府不是说可以信仰自由吗?解放军救过我的命,给他们建座纪念碑又有什么错?她想不通,每天在被那座被拆毁的纪念碑前上香、祷告。
“老人家,你为什么要集资建军庙?说出来,也许我能帮助你。”一位记者闻讯赶来,凭记者的职业敏感他洞察出其中的隐情。”曾恨太需要有人帮助了,她向这位记者道了实情。记者听曾恨老人讲了那段她封存在心里从不示人的哀婉而动人的故事,被她知恩图报的痴心所感动,不遗余力地通过媒体为她呼吁,四处奔波到政府部门为她去说情。感谢这位热心的记者,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搞迷信活动”的说法被排除,“弘扬英雄精神”的大义之举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接着,政府部门下了批文,一度被拆毁的纪念碑重新建立起来。
纪念碑建成了,曾恨老人请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叶飞题写了碑文——为人民死得光荣。
纪念碑落成那天,四乡八邻的父老乡亲们赶来竭拜,曾恨像迎接宾客一样迎接前来参拜的“香客”,给他们备了茶水和午饭,年大体弱和路途遥远者可以在这里享用一顿“斋饭”。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和“香客”,曾恨索性在这里开了一个小小的门市部,准备了饮料、食品和祭祠用品。
“军庙”的名声渐渐地远播出去,前来参拜的“善男信女”日渐多了起来,有当地的,有外地的,也有港澳台的。这里“香火”最旺的时候是七一、八一、国庆节和“9.17”。去年的“八一”这天,前来参拜的有上千人,他们中间更多的是军人,有集体组织来的,也有结伴慕名来的。中午大家吃的是“军庙”提供的“斋饭”,那场面比赶庙会还热闹。在这里吃“斋饭”和在饭店里吃饭不一样,没有价格,没有限量,有钱能吃,没有钱也能吃。
“军庙”供的是什么“神”?很多人都会带着这样一个好奇心而来,临走,每个来这里的参拜者心灵都会受到震撼,因为他们在这里接受了一次心灵圣洁的洗礼。
这些年,老百姓去的庙多了,拜的神也多了,可来到“军庙”他们会有同一个感觉,这“军庙”是咱老百姓自己建的庙,它供的不是神而是人啊!
“香客”们来得多了,做“功德”的也多了。纪念碑下有一块功德牌,上面镌刻着捐资者的大名:泉州市民政局2万,西华石雕厂10500元,联益石材厂14000元……刘文相(军人)500元,龙西、海门、西华、前安村党支部书记各1000元……这小小的功德牌无法全部记下那些捐资者的名字,众志成城,日月可鉴。功德钱多了,曾恨把这笔钱全部用于“军庙”的扩建,先后建了正殿、山门、纪念馆、仰烈路,还特地为“二十七君”建立了训练场、会议室。如今的“军庙”已经有相当的建设规模,殿堂亭阁,错落有致,香火缭绕,终日不绝,远远望去,亦真亦幻,如海市蜃楼。
庙建起来了,庙里不能没有“神”啊。时过境迁,当年牺牲的烈士没有留下名字,也记不清他们的模样,这“神像”该怎么塑啊!可这些“神”有基本的共同特征:他们都是军人,都穿的是军装,身上都有枪,一样的英武高大,一样的虎气生生。曾恨请来工匠,给工匠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并提出要求,27尊“军神”要一人一面,面要慈要善要勇要武,另外塑一匹军马,一只木船。曾恨依稀记得,当年解放军是乘船来的,船上的那匹马是指导员的坐骑,结果人去船空,一匹失去主人的战马在海滩上嘶鸣。她想,马是个吉祥物,它以龙为伍,能腾飞。那船虽然没有灵性,可它能苦度众生,让它们也和神在一起。起初,工匠要价很高,一尊“神像”要手工费500元,听了曾恨老人的故事,工匠感动了。对曾恨说:“我们能为庙里做点善事,也是功德啊。”后来,工匠免除了手工费,只象征性地收了点材料费。
“军庙”的香火旺了起来,每天前来膜拜的人络绎不绝。镇上的一个“路霸”看出了生财之“道”,在通往“军庙”的路上私设了卡子。收取“买路钱”。对此,人们愤愤不平,可对这帮地痞诬赖又无可奈何。有道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听说,那“路霸”死于一场车祸,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在“军庙”路上设卡了。
崇武,是一座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置千户所,驻兵千余,以抗击倭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此视师海防,平息倭乱。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此囤兵抗清,麾师渡海收复台湾。这里有不屈的民族精神,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崇武,大大小小的庙宇有十多座,可香火最旺的要数“军庙”了。来过军庙上过香、抽过签的人回去都说,解放军不会骗人,解放军都说实话,那里的签最灵验。一传十,十传百,这“军庙”就越来越神了。“军庙”的轰动效应是曾恨所始料不及的。建庙之初,她的初衷是不搞封建迷信,她敬的不是神,敬的是百姓的救命恩人。如今这些活生生的人成了人们心目的“神”,人们对他们顶礼膜拜,这和封建迷信大相径庭。
纵观神坛,人们所供奉的神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天上的神,如风神、雨神、水神、雷神……另一种是地上的人,如孔庙、孟庙、关帝庙、岳王庙、妈祖庙……人们敬神,动机和目的大致相同,是为了得到神的保佑,是为了实现心中那个美好的期待。人之所以能成其为神,是因为他(她)生前为人们做过好事善事,后人崇拜他(她)、祭奠他(她),给他们建庙树碑,永志不忘。对于神的祭奠,形式大致相似:上香、叩拜、许愿、抽签。起初,“军庙”里没有什么“礼数”,任香客们自由发挥。后来,外地的香客来得多了,把庙宇俗成的“礼数”搬了进来。曾恨并不反对这些形式,可只有抽签一项她无法满足香客的应求。“军庙”里没有经文,没有法师,谁来布签和解签?如果把周易、八卦搬来,再请来法师解签,这“军庙”还有什么特色?这里的“军魂”是否能答应?曾恨思来虑去,决定独创一付与众不同的“军卦”,27君每人一卦。她请来当地的一位“学究”,从古籍、古墓、碑林和英雄谱中摘章选句,拟定了卦文。曾恨将这些卦文熟记在心,凡来求签者,她代为释签。
“心诚则灵,有求必应”“信则有,不信则无。”前来抽签算命的人首先看到的是这两条醒目的条幅。还有一条承诺没有写在纸上,凡来这里求签的算命的从来不收费。
“军庙”的卦真的很灵吗?谈及这个话题,曾恨老人说:“别人信不信,我信,真的很灵。”接下来笔者听她讲了发生在她家里的故事。她说:“我的大女儿叫张美英,那年差7分没有考上大学,后来在当地谈了一个当兵的男朋友,是江苏连云港人。她男朋友服役期满要回老家了,来征求我的意见是否能确定关系,跟男朋友一起回江苏。从内心讲,我反对。女儿一个人去了那么远的地方,无亲无友,无依无靠,她会幸福吗?那天,我拜了军庙,请解放军叔叔给我定夺。到了晚上,解放军叔叔托梦给我说女儿远嫁是福。我相信解放军叔叔的话,成全了他们。后来验证,果然如此。现在女儿和女婿都在公安工作,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工作顺心,家庭幸福。”
讲起发生在“军庙”的传奇故事,曾恨老人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
阿秀,是石雕厂的女老板,她的生意越做越火,居然做到了国外。第一次和外国人做生意,她心里没有谱计,来庙里求签。那天她抽的是一签,签文上写的是:福如东海寿南山,君汝何故苦其间,富贵荣华天注定,太白贵人守身边。这是一副好卦,她识文嚼字,卦文不破自懂。后来她去日本做生意发了大财,又来庙里还愿,一次捐了三万元。
林文忠,晋江人,当年在惠安当过兵,回乡后逢天时地利,成了腰缠万贯的老板。他有一个女儿在部队当兵,第一年没考上军校,于心不甘,决定第二年再考,这第二次能否如愿,心中无数。这林文忠听说军庙的卦灵,从老家赶来为女儿抽了签,他抽的是二签,签文是:风和浪静好行舟,高歌鼓舞乐忧游,四时八仙齐畅饮,十八学士登灜洲。好卦!这一回你女儿一定能考上军校。果不其然,那年他女儿真的上了榜。来还愿那天,他给军庙捐了一万元。
就在笔者和曾恨老人交谈之际,两位惠安女前来求签,一个问她今年是否能考上大学,另一个问她到外地打工是否能挣到钱。善男信女们如此虔诚,端坐在神龛上的“军神”们总是缄默无言。
这就是“军庙”的故事,听起来是神话,说起来是笑谈,其实它既不是神话,也不是笑谈,这是一个爱与恨浇铸的故事,这是一座纪念人民英雄的丰碑,这是一曲军民鱼水情的千古绝唱,这是天下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祈祷。
离开“军庙”,感慨良多,在此借张木良先生的诗句礼赞“二十七君”并赠曾恨老人:
壮士去兮五十秋,
喜看春色满神州,
惠女奉香非迷信,
四海军民颂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