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晓捷
人参之乡别恋
◎仲晓捷
列车在疾驰,暮色渐入黑夜。
到达人参之乡珲春的时候,已是灯火阑珊。
这里是吉林省的最东端,也是中国唯一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内陆口岸城市。这里与俄罗斯、朝鲜山水相连,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
我对珲春并不陌生。五年前,我们摄制组为拍摄大型纪录片《东北抗联》,来到珲春采访。冬季的珲春,整个城市沉浸在银色的世界里。寒风凛冽中的林海雪原,无边无涯,漫长的边境线上,我们踏雪寻找被积雪覆盖的土字碑。一周的时间,我们每天都奔波在祖国的东部边陲,寻找皑皑白雪下那些冻结的往事。茫茫雪野下的东方故土,不知道掩埋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历史在这里上演了多少令人感怀的如烟旧梦。那个有雪的冬天,短暂的停留,让我对银色的珲春有了一份眷恋。
今年的初秋时节,再来珲春,是参加第二届全国人参文化笔会。此行,着实让我兴奋了好几天。由参花杂志社与中国珲春华瑞参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全国人参文化笔会,召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齐聚珲春。黑夜淹没珲春的时候,我们到达了下榻的地方,珲春华瑞参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招待所。
明灭交替的点点灯火中,这个城市已走向夜的深处。躺在招待所松软的床上,坐了11个小时的火车,竟没有一丝旅途的疲惫。珲春的夜是寂静的,窗帘缝隙间射进一束路灯的暖光,温暖了这个边塞城市清凉的夜晚。有关这个城市曾经的记忆,像电影一样开始急速回放。
记得那个冬天,一个阳光充足的午后,我和摄像来到了边境线上的土字碑前。当摄像机的镜头,穿过铁丝网,推向这个白雪包围的石碑,一段久违的历史,带着透彻的冰冷,向我们迎面扑来。
1885年6月8日,清政府钦差大臣吴大澂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经过二人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协议。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含补立“土”字碑等,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吴大澂于谈判期间曾多次书写“龙”“虎”二字,抒发了中国人无畏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阳光下,白雪覆盖的荒原上,土字碑在嚎叫的寒风中,面向温暖的祖国,像在述说一段不老的历史。
据《珲春乡志》记载:“珲邑负山抱海,其冈峦起伏,为长白北山之尾脉,故山水秀美,风景宜人,春夏之交,野花怒放,时鸟弄音,到处有清游胜地,邑人士举其最著者分为八景,相传已久。”珲春,这个美丽的口岸城市,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美丽的风光、淳朴的民风。让每个到来的人,总有一丝依恋萦怀。
在这个美丽的初秋,参花杂志社的笔会,在风景别致的珲春召开,给每个向往这片土地的人带来了一种神秘和期待。
当列车疾驰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田野上飞速后移的万物,在这个时节,已开始涂抹着自己的斑斓。车厢里,不绝如缕的谈笑声,伴着铁轨有节奏的摩擦声,像一曲节奏优美的旋律。捧着手里的《参花》杂志,竟然有些放不下了。记忆中早已淡忘的《参花》,带着岁月的馥郁芳香,撞开了久违的记忆大门。走过时代的变迁,这本经历风雨沧桑的杂志,已变得更加厚重和沉甸了。这个旅程有书为伴,变得舒服惬意了许多。
在市场经济波澜壮阔的大潮中,在文化阵地百家争鸣的今天,作为吉林省早期的纯文学期刊,仍在坚守自己的阵地,执著求索,痴心不改,让每个文学爱好者兴奋之余,多了一份崇敬。《参花》杂志带着质朴的文风、丰富的内涵、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时俱进的思想,从岁月深处向我们款款走来。这本历久弥新的杂志,何以走到今天?背后是怎样一个顽强的创作团队?又是怎样的一份对文学事业的执著坚守?
当《参花》杂志的领军人、主编徐文从列车衔接处走来的一刻,一个成熟稳健、充满朝气的男人,给了我们所有的答案。平易睿智的徐文,对同行的每个参会者,都照顾得细致有加,与大家亲切地交流,我们像久别的故人。徐文主编讲述了自己办杂志的初衷,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参花》杂志的未来发展,每个在座的人都兴致盎然。在徐文主编自信的神态、深邃的目光里,我们看到了《参花》的未来。不知不觉中,旅途的漫长在缩短,以至于到站了,大家还有些余兴未尽。
珲春,异乡的夜晚,我们安然入梦。
第二天,当我们醒来的时候,珲春,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天。凭窗远眺,绿色织成的山壁,起伏蜿蜒。透过林立的高楼,一个现代化的珲春,彰显着自己的蓬勃和生机。
9月3日,是每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日子。上午十点,在华瑞参业二楼,我们全体参会人员共同观看了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70年过去了,中国这片古老东方的土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迁。回望历史,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让每个中国人都深感自豪。会议室里,立体的音响,硕大的屏幕,我们如身临现场,激动的心情无法平复。70年过去了,饱经沧桑、历尽磨难的中华民族,终于屹立在世界东方。壮阔的阅兵场面,泱泱大国的军威,这一天,中国震惊了世界!隆重的纪念,只为让今天的人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我们全体观看人员无一不动容,无一不自豪。
在珲春,在这个值得纪念的上午,我们一起度过,一起留下了此生都难以忘怀的记忆。
下午,笔会在华瑞参业二楼会议室开始了。徐文主编做了简短的发言,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讲座在《春风文艺》杂志主编纪洪平充满魅力的语言中开始了。纪主编的生动讲述,让每个人茅塞顿开,现场鸦雀无声,只为把每句每字刻进心里。这次笔会,让我们不虚此行。珲春,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名字,这里的记忆,连同华瑞参业的热情款待,已挥之不去,铭记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珲春,又是一个丽日晴空。
此次笔会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带领大家去图们江下游的防川。
初秋的珲春大地,风光怡人。我们的车行驶在笔直的边防公路上,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湛蓝的晴空、路旁的各色野花缤纷摇曳,使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北部边陲小城独有的惬意和清爽。
“眼看三疆山川风貌,耳听三国鸡鸣狗吠”这是防川一直以来的写照。防川哨所,是中国最东部的哨所,也是祖国迎接每天第一缕阳光的地方。防川距珲春市区75公里,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处,临江面海,依山傍水,美丽开阔。由于是假期,这里游人如织。登临望海阁,极目远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防川东南与俄罗斯的小镇包得哥尔那亚毗邻,西南与朝鲜的豆满江市相望;俄、朝的两个城市由图们江上的一座铁路大桥相接。从防川沿图们江顺流而下,约15公里即可进入日本海。四处环视,天空、清风、地貌、远山,三国风光近在咫尺,给人一种触手可摸的别样感觉。炮台遗址、口岸大桥、土字碑、张鼓峰战役遗址,时空在这里交错,风云在天空变幻,历史的烽烟仿佛还在这片土地上萦回。
远处,图们江水依旧汩汩东流。烽烟已逝,岁月走远。沉重的历史,浓郁的文化,迷人的景致,构成了珲春醉人的色彩。
再见了!珲春。
(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