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诗境里的佛道意蕴
——唐代诗僧寒山诗作探微

2015-10-27 16:35程光策
参花(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佛道山道寒山

◎程光策

寒山诗境里的佛道意蕴
——唐代诗僧寒山诗作探微

◎程光策

唐朝诗僧寒山,其不少诗作具有深邃佛道内涵,耐人寻味。本文试图运用佛教和道教的有关理论,与诗歌艺术的赏析方法相结合,意在深入发掘和揭示诗僧寒山诗作中所蕴含的佛道理念与人生追求,从而使读者对诗僧寒山诗作从其宗教文化思想到文学艺术成就,有一个更能切其内涵与内核的理解。

一、“今日婆娑树,几年为一春”

先请看下面两首: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

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啸尘。

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

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

今日婆娑树,几年为一春?

在寒山之前,遁世归隐的诗人诗作有很多。最著名的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但与陶渊明不同,寒山一是归隐山林,且是深山;二是深得黄老佛道之谛,自觉修炼,当时就很有名声,有“诗僧”之称。

这是两首抒写归隐生活的五言律诗(寒山诗作大多无题)。前一首“欲得安身处”。结合全诗看,这里的“安身”,应当是“安顿身心”之意。诗僧认为这一“安顿身心”之处以天台寒岩(今浙江)深山即“寒山”最好。为什么呢?幽深宁静。 “微风吹幽松”,“幽松”一词最有意境,准确描绘了寒山松林的幽静。“近听声愈好”则充满惊奇与喜悦:原来“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这简直就是一幅“松林黄老神仙图”。最后两句“ 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更具诗意地抒发了陶醉于寒山隐居生活的喜悦心情,描述了忘世修道的超脱境界,从而诗意地揭示了“寒山是最好的隐居修道处”这一主旨。

后一首与前一首主旨相近,也是说明归隐的缘由,但侧重描述“居处绝啸尘”的宁静自在的诗意环境和忘我修道的超凡境界,同样抒发了诗僧喜悦的心境。这首五言律诗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以动述静”:践草、瞻云、歌声、鸟声、问法、问春,处处与俗世“啸尘”相对相反相绝。最后两句最具佛理道行,禅意也最具诗味:“婆娑树”句,表层形容枝叶繁茂扶疏的高大的树木,深层则寓意“得道真人”的蓬勃生命;“几年为一春”句,庄子《逍遥游》有“上古有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之说,诗僧寒山在这里实则是对自我修道境界的询问与追求。

二、“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再请看下面三首: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

溪长石磊磊,涧阔草濛濛。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

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这三首都是歌咏“寒山道”的。以“寒山道”为重点歌咏对象,本身就耐人寻味。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寒山山道”的深厚感情(“寒山子。居天台唐興县寒岩,时往还国清寺”见《全唐诗》),更寓意和寄托了僧人对于佛道修炼的信念与追求。因此在这里,“寒山道”绝不仅仅是一自然景物,实质也是僧人“生命修炼之道”的寓意与象征。下面逐首简略赏析之。

第一首开篇就很有意思:“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这里“人”,是指一般凡俗之人。凡俗之人要打听“寒山道”,我只能告诉他“寒山路不通”。怎么“路不通”呢?“夏天冰未释”写寒山之“寒”:即使夏天也“冰封未释”;“日出雾朦胧”写寒山路难见:即使日出也是云雾笼罩一片朦胧。那别人要问:你是怎么到达的呢?诗僧回答: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到达,是因为我与您的“心不同”。您的心如果像我一样,也“还得到其中”。“还得”二字颇具禅道意趣:寒山之道,不在“冰封”“雾濛”,还在“君心似我”!嘻嘻,您能行吗?

第二首写“登陟寒山道”。与第一首不同,意趣则在“路不穷”三字。这三字“实虚结合”,意蕴隽永。从“实”来说,它是指实际登陟寒山山道所见的风景;从“虚”来说,则是寓意象征在修身炼道过程中所遇历的种种艰辛与到达的境界。“溪长石磊磊,涧阔草濛濛”是风景也是艰辛,“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是艰辛也是风景与境界,而“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就是境界中之境界了,谁能和我一道共同到达呢?

第三首“杳杳寒山道”,被后世公认为诗僧寒山的代表诗作。这首诗,诗风幽冷,意境幽深。表面看是一首纯粹写景的诗,联系佛道品味,却会发现它仍是一首极好的“僧诗”。

先看首联。第一句:“杳杳”形容寒山山道之景。一是“幽明寂静”,二是“深远绵长”。写出了“寒山”林茂树高,山道幽深绵远的景象。而从“僧诗”角度品味,会觉得这开首第一句的“杳杳”,也是僧人对自我“修炼之道”“幽深绵远”的象征描述。无论黄老道家,还是禅释佛门,其修身炼道都讲究要有“幽”的环境与心境。“幽”能涵光养神。幽深而绵远乃修道之基。

第二句:从写景看,“落落”形容山涧清泉飞瀑的景观。一是灵动飞落,二是涧深水长。这一景观紧接寒山山道之景,两景相联,既描述了在幽深绵远的寒山山道所见,又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山涧深长,清泉飞瀑的景观,乃是寒山山高林茂,幽深绵远的自然条件所生。山是水之基,水是山之灵。寒山青翠叠嶂,涧深水长,共同构成了它充盈灵动的生命。从佛理道行来看,人亦如此。形神相生。这样的景观,不正是佛道修炼所生发的元气充盈的生命景观吗?其中三昧,颇有玩味。

接下来颔联。写寒山林中景象。“啾啾”一句,写林间有鸟,叫声清脆婉转,间或可听;“寂寂”一句与之相对,写林空无人,鸟声映衬,愈觉静寂。这两句共写寒山的林空寂静。手法上动静结合,相互映衬。从佛道来说,静中有生机,啾啾栖鸟鸣;鸟鸣林愈静,寂寂更无人。“空寂宁静”正是修身炼道的最佳境界。先是要“空”,“空”方能“寂”,“寂”方能“静”。“静”极生“动”。“动”乃其生机也。这清脆婉转,间或可听的鸟声,实乃是修炼的境界。

颈联即第五六句。从写景看,是写寒山的气候景致:“淅淅”描写寒气拂面的动态与感觉,有丝丝凌冽之感;“纷纷”描绘寒山飞雪飘落的景象。大朵大朵,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积满全身。诗中“淅淅”寒风与“纷纷”飞雪相对应,“风吹人面”与“雪积满身”相对应,既是极写寒山气候之“寒”,却又蕴涵无限暖意。后一句“纷纷雪积身”图景隽永,使全诗意境达到极致。而从佛道修炼来说,这“纷纷雪积身”的境界,不正是修炼极致的象征吗?

——这里要特别说明“寒”字的涵义。一方面“山幽生寒”故曰“寒山”;另一方面“幽寒蕴阳”。在佛道修炼中,“寒”和“幽”“寂”一样,是其重要概念。

最后尾联两句总写寒山感受。“朝朝”与“岁岁”相对应,共表时间;“不见”与“不知”相对应,共表感观;“日”与“春”相对应,共表内容。字面似乎极力描绘了寒山“山幽气冷,无日无春”的情景,字里行间却蕴涵僧人对寒山的深深赞美,表达了自己超然世外,一心修道的心境,寓意和寄托了僧人对于佛道修炼的信念与追求。

全诗句句叠词,联联对仗,诗风幽冷,意境深邃。无论就写景赏析,还是从佛道品味,均觉诗味清醇,实属难得上品。

三、“寒山深,称我心”

诗僧寒山还有少数“三字诗”,也多是歌咏“寒山”的。其中一些,也同样隽永清醇,诗艺精湛,内涵十分丰富。姑且再简略赏读两首:

其一:寒山寒,冰锁石。/ 藏山青,现白雪。/ 日出照,一时释。/ 从兹暖,养老客。

其二:寒山深,称我心。/ 纯白石,勿黄金。/ 泉声响,抚伯琴。/ 有子期,辨此音。

这两首三字诗,可谓意境超凡脱俗。前一首,咏寒山之“寒”。通过选取一组典型意象:“冰锁石”“藏山青”“现白雪”。运用动词“锁、藏、现”与名词“冰、石、山、雪”,形容词“冰、青、白”等巧妙组合,形象揭示“寒”的最终意义与作用:“日”的“出、照、暖、养”。意境优美,涵义丰赡。

后一首抒发对“寒山”的赞美之情。用景物喻志,用典故抒情。情韵高雅,境界不凡。

结语

诗僧寒山对于自己寻得的心身归宿之地:天台寒岩即“寒山”,是深深赞美和喜爱的。他为此写下了不少深涵佛道意蕴的“寒山”诗作。诗味清醇,境界超凡。深刻表达了寒山在佛道修炼中的独特心灵历程。

(作者单位: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刘冬杨)

猜你喜欢
佛道山道寒山
活下来的山道
窦圌山绝顶飞渡表演(外一首)
寒山化育一身诗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山村通了水泥路
南岳名胜楹联的内容研究
山道
Chinese Idi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