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波 黄立珠
浅析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杨波黄立珠
摘要:汉语言作为主要语言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更是我国历史上灿烂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汉语言文学作为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从早期的文言文到现代的白话文,一直都是我国人民表达情感、抒发心志的文学载体,对人类的文明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指出现代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未来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做出简单分析。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教育 发展 趋势
学好汉语言文学有助于了解汉语言的发展过程,领略汉语言中蕴含的独特韵味。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增强自身的写作水平,是现代社会每个中国国民应该高度重视的。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纵观历史,我国的文学发展经历了从白话文到现代白话文的发展演变。文言文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封建时期,并在不同的封建年代有不同的主要文学形式。春秋时期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到了秦汉和两晋时期,“赋”形式文学的兴起受到了当时诸如司马相如等大文学家的喜爱,中国文学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隋唐时期,唐诗作为中国文化中最灿烂的瑰宝,一改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学形式,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走向了中国文化的巅峰。唐末宋初时期,以苏轼、韩愈等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极力倡导“辞”这种文学形式并创作出丰富的、传唱千古的“辞”文学作品。元明时期,大量的词曲以及小说体的文学作品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推动了中国文言文的发展。
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经济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胡适、鲁迅等当代文学家积极倡导白话文文学创作体系,为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前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先后出现了巴金、冰心、艾青、曹禺等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批判旧社会文化体制,揭露丑恶的现实,为积极探求中国新时期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民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发展经济建设上,汉语言文学开始走向式微,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题材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空洞,读者更倾向于那些简单的作品,没有时间、兴趣阅读那些文学巨制。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出现了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认同度不够
汉语言在我国广泛普及,但是却没有涉及一些专业性强的区域,相对于工程、制药、教育、营销、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专业可能与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没有太大关系,进而产生厌倦情绪,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专业的基础性不强,无法开始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缺乏了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感、荣誉感。
(二)汉语言文化的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现在很多学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存在缺陷。汉语言对专业的要求性更高,需要学生对汉语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深挖汉语言文学中的闪光点。但是现实中很多高校不重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设置,课堂形式过于单一,内容空洞无味,很多教师只知道照本宣科,学生们反应不积极,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并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再者,学校内的实践活动较少,学生们完全体会不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乐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使得对文学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考核形式过于简单,且存在漏洞
由于我国高校大多采用应试模式,仅用一张试卷就能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毕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汉语言教育的独特性,专业考卷的内容都是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性知识点,同学们完全可以在考试前几周用死记硬背的办法通过考试,即使他们对本专业的研究还没有深度与广度就可以顺利毕业。高校这种测试方法更加助长了学生们懒散的学习态度,不利于中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本文回顾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并重点分析了当今汉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汉语言作为母语,承载了我国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是文化瑰宝,其发展对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凝聚民族精神具有很大的影响,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赖以生存的内在动力。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一定会走出低谷,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11).
[2]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2011(08).
[3]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1).
(责任编辑葛星星)
作者简介:(杨春波,男,吉林省德惠市第二职业技术中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黄立珠,女,吉林省德惠市惠发街道毛家小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