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叙事理论的叙事——评介《叙事理论,1966-2006:一种叙事》

2015-10-27 06:59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叙事学综述

马 雁 吴 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叙事的性质》一书出版四十年后于2006年再版,新版保留了第一版对叙事理论的历史视角,进行了些许文体上的改动,同时,在原著者罗伯特·舒尔斯与罗伯特·克洛格以外增加了一位学者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作为北美颇具影响力的叙事理论家,费伦在本书最后一章以Narrative Theory,1966-2006:A Narrative为题的综述性文章(以下简称综述),涵盖了第一版以后的叙事理论变迁。

1966是叙事理论发展的重要年份,小说叙事理论从传统英美小说理论逐渐剥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系统,而这一年也正是法国《交际》杂志发叙事研究的专刊,标志着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已经逐步系统化。而后的四十年叙事理论历经解构主义以及各种文学理论的大潮席卷,经历了重新定位与划分。

费伦本人师从谢尔登·萨克斯,是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信徒 (费伦,2010),由于受到了韦恩·布斯(Wayne Booth)的启发,采用了更多元且实用主义的批评模式,可以说是集“芝加哥学派”第一代、第二代论者之长,他的修辞性叙事理论是后经典叙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现任叙事学最有影响力的期刊Narrative的主编,费伦涉猎甚广,能比较全面地看待叙事理论的图景。

《叙事的性质》出版伊始就以讨论文学叙事作品为主,费伦的讨论沿袭了这一做法,详细划分各种叙述理论以及各理论对于叙事要件的贡献,包括三大部分:1.四位主角与很多其他情节;2.从1966年至今的情节、人物与叙述话语;3.未解决的 “不稳定性”(“不稳定性”是费伦修辞叙事理论的一个概念,是推动文本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

仅从标题来看,综述的最大特点是将对叙事理论发展本身看做一种叙事,正如费伦自己所说,叙事理论本身的发展被称之为“叙事”,稍有勉强,毕竟它的“叙事性”较弱(Phelan,284),但是将综述称为“叙事”能避免了一种“上帝般”的全面,因为综述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写作者与时代的烙印。将自己的综述称作一种“叙事”,表现出费伦的自谦与历史视野,但或许也蕴含这样的考虑——叙事究竟是什么?虽然定义众说纷纭,叙事至少包括一系列按时间排序的事件,这些事件之间有着逻辑因果关系,这并不代表叙事理论是一个线性发展过程,综述文章仅做分类比较的工作是不够的,有必要交代理论发端的背景与逻辑关系。同时,叙事不仅包括各种事件所组成的故事,也包括选择用来探讨的形式——话语,即综述以何种标准对于缤纷的叙事理论进行分类与评论,使其打上作者与时代的烙印,可以引发读者更深的思考。

一、各种叙事理论的分类与梳理

综述首先确定了叙述的主要角色——各类叙事理论,首先讨论的是历经变化的研究对象。由于文学作品能够体现叙事作为一种独特而有力的体现经验、组织知识的形式,一直以来叙事理论主要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但其他媒介与类型的叙事研究也能为文学叙事作出补充,将对于文学叙事的理解进一步推进。

综述认为,作为形式系统的叙事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即经典叙事学,另一是认知叙事学。深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的结构主义经典叙事学旨在用语言学的模式将叙事作品描述成一种形式系统,因此被划分为此类原因明显。而认知叙事学被划分的依据是其吸收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探究的也是内在规则,分析人类运用何种精神上的工具和过程来构建与理解叙事,这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最终追求一致——希望对叙事的性质建立一套全面形式上的描述。

在意识形态工具的叙事理论部分,综述提到了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酷儿理论、后殖民理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等几乎囊括了西方文论的主要流派和内容,阐明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结构主义叙事学受到极大冲击,而关注文学与社会、文学的作用等话题的研究兴盛起来,这些新兴理论极大充实了叙事理论。同时,综述特别提到了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理论,作为第二种将形式与意识结合起来的叙事贡献。巴赫金的学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才受到西方学界的关注,与结构主义叙事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主要关注的是索绪尔语言学里的“语言”——即叙事语法,而巴赫金关注的是“言语”,认为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每一个话语里都包含语义与意识形态上的含义,小说最能有效展现多重声音之间的对话,因而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出色的小说能够精心安排好这些多声部,而不会使某一种意识形态的立场完全占上风。

最后一个分类集中讨论了修辞叙事理论。由于费伦自己的学术背景以及多年在修辞叙事理论的研究使得这一部分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综述特别挑选了三种强调读者在意义产生的作用的修辞叙事理论,笔者认为其原因是为了突出其与其他叙事理论特别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区别。修辞叙事理论关注叙事意义产生过程中修辞交流的三角——作者、文本与读者,尽管其对于引导读者角色的文本信号同样感兴趣,也承认作者是文本建构的主体,但正因为对于读者的关注才使叙事真正形成了一个交流的循环,而结构主义叙事学虽然关注作者与文本,却缺乏对于读者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费伦提出的三种理论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自成体系,只是创新点与重点研究的范围有所差异。

可以说,综述对于各种叙事理论的梳理十分全面,且有如下特点:1.形成了独创的分类体系。目前,叙事学界对于叙事理论的划分普遍接受的是戴维·赫尔曼于1997年首次提到的“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其主要意义在于对结构主义叙事学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叙事学发展的新局面进行表述,而对于各种新兴叙事理论的内在组织逻辑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尽管本文理论划分的逻辑尚待明晰,却是庞杂的叙事理论目前比较令人信服的划分,特别是综述梳理出了认知叙事学与巴赫金理论所属分类,十分具有启发性;2.对于每个理论不仅介绍了各理论最有代表性的创新点,而且列举了代表人物与各自的代表作,堪称各种叙事理论介绍性的入门必备;3.对于新亚里士多德学派发展的修辞叙事理论进行了权威而全面的介绍。

二、对各理论在叙事要件上的梳理

综述回顾了各种叙事理论在情节、人物以及叙事话语上的研究,对于叙事理论既有鸟瞰式的回顾,也有从各个叙事要件近距离的审视。

在情节观上,结构主义叙事学对于内在模式的追求以及对于描述诗学而非阐释的追求使其集中于对内在故事结构的研究;与此类似,认知叙事学同样致力于找寻不断重现的事件结构,将叙事理解为构建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此外,心理分析法与女性主义批评也着有各自的模式与研究。综述特别提到了苏珊·斯坦福·弗里德曼于1993年提出的空间化理论,认为叙事不仅是时间上横向的发展,而且含有纵向的维度,使得情节有了空间感,纵向维度将纵向平面与文学的、历史的、与心理的互文联系起来。

在人物观上,由于结构主义叙事学一贯致力于内在规则,因此对于人物塑造的兴趣主要体现在所有人物共有的功能与特点;认知叙事学则致力于对人物在参与不同的事件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将故事看作对世界的概念化认识;以意识形态为侧重的叙事理论集中于人物与作者的对话以及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立场。

在话语部分,综述给予热奈特的研究高度评价,称其为结构主义叙事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既有理论的系统性同时也具有阐释上的实用性,讨论集中在热奈特的两块最有影响力的理论贡献:时间及声音与眼光,不仅回顾了热奈特的观点,也回顾了各个叙事理论对于这两块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梳理了对于聚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三、全面梳理修辞叙事理论

本文浓墨重彩的系统介绍的是发轫于芝加哥学派的学说、由韦恩·布斯发展、费伦深入推进并且系统化的修辞叙事理论。这一理论发展了芝加哥学派将文本对于读者情绪上的影响视为作者选择结果的理论,代表人物韦恩·布斯,在其著作《小说修辞学》里提出,叙事技巧是否有效的判断应当基于是否有效地影响了读者,从根本上说,叙事技巧就是修辞性的。为了说明作者、叙述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关系,布斯引入了著名的“隐含作者”这一概念,用来表明作者在文本中构建起来的自身,以此区分真实的作者。另外,布斯的研究一个突出特点是对于叙事作品伦理批评的研究,他的著作《我们的朋友:小说伦理学》成为叙事理论在伦理研究方面的经典著作之一。

此后,费伦的研究有力推进了修辞叙事理论的发展,首先在情节观上,用“进程(progression)”表示叙事作品确立自身推进运动逻辑的方式以及这种运动引发读者不同反应的方式,进程是由文本动力与读者动力共同推进的——文本方面,叙事由两种类型的不稳定情况来推动,从故事层面看,“不稳定性(instability)”表示人物间或人物自身以及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从话语层面看,“张力(tension)”涉及作者与读者或是叙事者与读者之间在价值、信仰或是情况了解上的不对等。

在人物观上,认为人物由摹仿的 (人物模拟现实)、主题的(人物代表了一个更大的阶层或是一系列的观点)与综合的(人为构建物)三方面构成。随着情节进程的推进,读者逐渐产生与此相对应的三种兴趣:摹仿的(将人物与情境看作现实世界)、主题的(叙事作品的思想、价值体系与世界观)、综合的(叙事作为一个人为构建物)的兴趣。随着兴趣的发展,读者会作出具体的反应:评判人物;产生希望;对人物有所期待;并且对于叙事的整体状态与方向提出假设。

在话语方面,费伦发展了布斯提出的可靠叙述(隐含作者与坐着的读者之间的直接交流方式)与不可靠叙述(间接交流方式)的理论,区分出叙述者的三种主要功能——报道、解读与判断。而这三种功能都有可能可靠或不可靠,可以产生六种分类:错误报道、错误解读与错误判断或者不充分报道、不充分解读与不充分判断。

通过以上介绍,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到布斯与费伦两位学者对修辞叙事理论的贡献,特别是费伦本人逐渐发展起了一套系统的术语与模式,涵盖了修辞叙事理论的情节与人物观,特别是在描述文本动力如何影响读者方面,可以说超越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静态理论。

四、理论结合实例

综述选取麦克尤恩的《赎罪》,从时间、视角、叙述声音等方面糅合各种叙事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这些分析实践也可以促成某些理论的发展。比如通过应用继续意识框架的概念在实践上可以修正聚焦这个概念的局限;叙述声音的分析不仅证实了热奈特对于声音和眼光的区分对于文本阐释大有用处,同时也采用巴赫金的“杂语共生 (heteroglossia)”理论从新视角对于叙述声音进行了分析;采用修辞叙事理论在叙述内容的伦理与叙述的伦理方面进行独到的分析;也提到女性主义叙事学会注意到声音的权威性问题以及关于叙述集中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女性所作的选择以及所体现的性别政治。

五、提出叙事理论新的发展点

综述最后一部分提出了此种叙事版本未解决的不稳定性。叙事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叙事作品本身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有所演化;叙事理论的框架在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修正;跨学科理论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理论与方法。费伦因此强调了四种不稳定性,或者可以称为不断发展而且有创新空间的领域:1.对于非摹仿性叙事作品的研究开创了叙事理论新的研究领域;2.有关虚拟现实的叙事理论的发展;3.叙事理论在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问题上的研究;4.叙述空间理论的发展。

综上,综述叙述了1966年至2006年叙事理论的发展,回顾了各种新兴理论与叙事研究的结合,全面而独创性地对各种理论进行了划分,同时,梳理了各种理论在情节观、人物观以及叙述话语上的突出表现,特别是对于作者所发展的修辞叙事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理论结合实际,使得读者更加充分地理解各种理论对于文本的描述与阐释作用,最后提出了一些创新空间的叙事研究领域,可以说,本综述是不可多得的系统介绍叙事研究的文章。

[1]Herman,David.“Scripts,Sequences,and Stories:Elements of a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PMLA.1997(112):1046-1059

[2]Phelan,James. “Narrative Theory,1966-2006:A Narrative”in Robert Scholes et all(ed).The Nature of Narrative Fortieth Anniversary Ed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283-336.

[3]詹姆斯·费伦文.唐伟胜,译.多面布斯[A].叙事中国版(第二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99-203.

[4]尚必武.中西叙事学界的詹姆斯·费伦研究——回顾与展望.当代外语研究.2011(3):48-55.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叙事学综述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综述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块茎、流变与解辖域化的语言——得勒兹后结构主义语言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