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昌岗分院(510250)曾建平
临床中多种疾病都可引起眩晕,其中颈椎病引起眩晕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颈性眩晕( cervicalvertigo,CV) 多是在颈椎运动中发生的,同时可伴有颈肩背痛、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耳鸣、乏力,甚者意识障碍或跌仆等症状。发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转变,电子产品及用车增多,颈椎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多数学者曾考虑颈性眩晕与椎动脉供血不足相关,把其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概念等同,而目前认为这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具体发病机制还未明确,与交感神经刺激、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异常,颈椎本体感觉紊乱,体液因子等多因素都相关。颈椎病的分类中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都可以出现颈性眩晕,所以颈性眩晕还应单独作为一类疾病考虑。颈性眩晕发病率高,易反复,难治愈。本次研究采用天麻素滴注,口服敏使朗,颈椎推拿及中药贴敷等综合治疗5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果如下.
1.1 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考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眩晕的诊断依据和颈椎病的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黄如训主编的第2版《临床神经病学》。
1.2 排除标准 ①经影像学或检验等方式诊断为耳源性,或颅内出血中毒性疾病,或颅内占位性病变等。②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治疗的。③患者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或者不同意接受治疗的。④妊娠或需要妊娠的妇女。
1.3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50例,采用完全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年龄55~75岁,男8例,女17例;病程2~5个月左右,对照组25例,年龄56~72岁,男6例,女19例,病程2~5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组成、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1 推拿手法 给予患者三部推拿法[2][3]治疗,第一部:开源增流。取双侧颈臂穴,垂直水平的方向一指禅推法或者按揉法,左右各持续3min。第二部:补偿平衡法。取双侧颈段华佗夹脊穴,横向水平方向一指禅推法,每侧3min。第三部:解痉通畅法。取双侧风池,横向内上方沿着寰枕关节进行一指禅推法,每侧各 3min。对于有颈椎序列紊乱的患者进行相应节段整复手法纠正,持续 2min;
2.1.2 中药贴敷 推拿结束后行中药贴敷治疗。将骨碎补20g、透骨草20g、制川乌6g、制草乌6g、红花15g、伸筋草20g、威灵仙15g、当归40g、香加皮20g、防风 10g及凡士林等中药熬成糊状,分两次外贴颈项部,每天两次,7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2.1.3 静脉用药 天麻素注射液10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2周一疗程;口服用药:口服敏使朗6mg,3次/d,疗程均2周;
2.1.4 疗程结束后训练患者做颈操,并嘱患者坚持每日做2~3次,并嘱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要长时间低头工作或看书等。
2.1.5 对照组采用联合用药方案,静脉滴注天麻素及口服敏使朗,6mg/次,每天三次,2周一疗程。
附表 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比较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标准[4][5]制定以下标准。治愈:眩晕、头痛、呕吐、耳鸣等症状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眩晕、头痛、呕吐、耳鸣等症状明显减轻,基本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有效:眩晕、头痛、呕吐、耳鸣等症状较治疗前减轻,仍不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无效:症状无改善。
笔者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比较见附表。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研究表明,可引起颈性眩晕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青年颈性眩晕多为长时间玩电子产品,长期伏案工作或长时间工作学习引起,而中老年人则因为颈椎退变、椎间盘变性、骨质增生等疾病,可直接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从而引起颈性眩晕。颈性眩晕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较为棘手,治疗效果欠佳;本病属中医项痹病范畴,临床表现为头晕、视物不清、耳鸣等,当体位发生改变时症状加重,严重者会发生猝然晕倒,但患者不会出现意识障碍。《灵枢》载“上虚则眩”、“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上虚是引发颈性眩晕的根本所在。
考虑该病发病原因较多,笔者给予由范炳华教授在临床工作中逐步研究形成的三部推拿法、中药贴敷、天麻素滴注及口服敏使朗等综合治疗,取得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