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网络平台构建
文/白雪飞1徐凌云2
徐凌云(1988-),女,山东临沂人,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硕士。
摘要:学分制的实施为高校班集体建设和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和数字化校园的实现为班级建设带来了机遇,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学分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成为学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班级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分析,提出了班级网络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班集体;网络平台
作者简介:白雪飞(1988-),女,山东聊城人,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辅导员,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209-02
基金项目:济南大学2014年学生工作科研项目《学分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的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G1408)
学分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快速兴起的互联网以其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为高校班级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充分利用及时通讯工具、网上虚拟班级创建师生交互平台,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对突破传统的班级管理局限,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分制下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的挑战
学分制下的班集体建设相对于学年制下的班级体建设内容发生了变化,班级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一定的流动性和离散性,给班级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有效的载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怎样的教育,都不如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集体给他的教育更多”,可见集体组织对教育的重要性。班集体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正确引导学生“三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丰富的智慧来源和基层活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保证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和丰富性。然而由于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特点,学生选课各不相同,“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使班级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离散程度变高,班集体功能弱化,传统的“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学生”的垂直教育管理模式受到了冲击,班主任很难在班级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班级成员离散造成的群体凝聚力缺失,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大大减弱,从而导致班级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桥梁作用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2.班级群体约束力和凝聚力减弱
学生集体意识、身心素质的提高和发展都离不开班级生活,传统班级建制下,个人学习和生活会受到班集体的约束和影响,班级成员在相互监督和相互帮助的氛围下,会产生行为和习惯的趋同性。因此,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学分制的改革,班级成员在一起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大幅减少,相互间的影响力减弱。班级制度的淡化,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增加,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发展需求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从而获得多种社会角色体验。学分制在为同学们提供这些可能性的同时也会凸显其弊端,即导致纪律涣散,个人主义逐渐突出,淡化班级观念,群体约束力和班级凝聚力大大减弱。这种社会角色的多样化和个人主义的凸显,给班级建设和管理带来极大难度。
3.传统班级的粗放式管理效能大幅减弱
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方式,更加强调学生的共性,强调班级成员的整齐划一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倾向于一种粗放式的集约化管理。学分制提供了更多有利于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带来的不再是整齐划一,而是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扩大。这使得原有的已不符合班级成员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的传统班级管理方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但随之而来的是管理者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的大大增加。由于学生们学习生活的步调不一致,导致各种寓教于乐的学生活动无法有效开展,传统意义上的党团活动难以组织,甚至连普通的信息采集有时也难以开创有效的方式合理地进行,工作收效甚微。
二、互联网为学分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带来的机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而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基本上达到了100%。可见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打破了传统班级管理的局限,信息的丰富性和载体的多样性为学分制下高校班级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
1.网络虚拟性优势带来交流平等
新时代大学生追求自由平等,他们渴望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传统的班会形式和面对面谈话,在学分制背景下不仅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而且缺乏交流上的严格平等。加之,有些学生内向腼腆,不便与老师面对面开诚布公;有些学生为保护个人隐私,不愿敞开心扉交流。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打破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学生可以通过QQ、飞信、微信等多种渠道和老师进行交流,向老师反映、咨询问题,同时班主任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空间动态、微信朋友圈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态,全面、迅速、真实的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2.网络开放性优势带来资源共享
网络浓缩了信息时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班主任和学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QQ群、班级空间、公共邮箱中的资源可以实现完全共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下载资料。班级事务工作中的各种评优评先材料的整理汇总、通知的传达,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材料的传输和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事务通知省去了上传下达的中间环节,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反馈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服务学生的质量。
3.网络平等性优势带来管理自主
网络面前人人平等,作为班级的一份子,每位学生都是班级的管理者,对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都有参与权和决定权。网络的平等性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在网络班级中、QQ空间中、各类“微”平台上学生都可以发布信息,参与班级建设讨论,民主投票决议,为班级建设进言献策。网络的平等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到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来,成为班级建设真正的主人。
三、学分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网络平台构建
互联网+班集体是现实班集体在网络上的延伸,也就是将传统班级管理的内容投放到网络上,并根据网络的特点进行完善创新,从而构成网上班集体。通讯工具、网上虚拟社区等构成了学分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网络平台。
1.及时通讯工具的建立
即时通讯工具是指在互联网上可以实时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平台,常见的及时通讯工具有QQ、飞信、微信等。这些通讯工具因其交流主体的平等性、交流资源的共享性、交流效果的辐射性等特点,已渗入到高校管理和师生的交往中。
依托即时通讯工具,建立班级QQ群、飞信群、微信群,由班主任、学生党员或主要学生干部担任管理员,全体学生作为群成员。在网络群中,学生可以对专业学习、日常生活、就业择业、情感问题等畅所欲言,班主任则要做好观察者和引导者,通过学生的言谈交流观察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对好的想法积极鼓励引导,对有偏差的思想和异常的举动迅速进行干预;班级成员可以在群里下发通知、征求意见、民主投票,实现常规工作的网络化,线上线下相结合;各项工作的通知、评奖评优材料、班级活动的方案、教学课件、优秀电子书刊都可以以文件形式上传至群文件,大家根据需求自行下载,实现资料的共享;班级活动和同学照片可以放到群空间,记录每一位同学的成长,珍藏班级的精彩瞬间,营造班级家的感觉。
2.网上虚拟班级的建立
网络虚拟社区是一群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交流沟通的人,有某种程度认知,彼此交互关怀所形成的群体。网上虚拟班级是由全体班级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等组成的,借助网络平台构建的虚拟社区。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以及校园数字化的实现为网上虚拟班级建设提供了可能。
建立虚拟班级成员信息库,包括学生姓名、学号、联系电话、家庭住址及情况、兴趣爱好等学生个人信息,以成员信息库为中心,建立成绩库、奖惩情况、贷款情况等数据库,通过网络大数据连通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形成四位一体的网络机制。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学生干部为主体的网上虚拟班级管理和维护队伍,制定网络班级规章制度,明确权责,确保信息的发布和更新,班主任、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积极向上的班级网上舆论,促进网络班级的文化构建。设计模块化网站,基础模块应包括通知公告、日常事务管理、学生创新评优、常用文件查阅等,同时应根据学生建议以及不同时期设计添加新的板块内容,使班级管理工作信息化、精简化。
网络班级的模块化能够突破班级管理的层次障碍,实现信息的点对点传递;网上虚拟班级的开放性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变层级管理为水平管理,人人参与其中,增强大家的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网络多媒体的新颖性能够弥补学分制带来的班级成员交流欠缺,调动大家的活力和参与度,有利于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
(作者单位:1.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薛常兵、丁璐、盛菲:《浅谈网络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王辉、李晓璐、刘海军:《即时通信工具在高校班集体建设中的应用--基于QQ、微信群的视角》,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4年第9期。
王水兴:《班级虚拟社区:高校学分制班级管理新模式》,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