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中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的刻意训练活动

2015-10-27 08:27杨翠蓉周成军韦洪涛
心理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绣品苏绣新秀

杨翠蓉周成军韦洪涛

(1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管学院心理学系,苏州215009;2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215006;3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苏州 215123)

工作过程中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的刻意训练活动

杨翠蓉1周成军2,3韦洪涛1

(1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管学院心理学系,苏州215009;2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215006;3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苏州 215123)

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苏绣领军人才,为明了刻意训练活动的特点,及其与领域专长水平的关系,本文从专长发展视角探讨刺绣领域的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在刺绣工作过程中的刻意训练活动。研究结果发现“刺绣”、“看自己绣品”、“看高手绣品”、“欣赏美术作品”、“与同行分析刺绣”、“向高手学习”是刺绣工作中的刻意训练活动,其具有高相关性、高专注性与较高愉悦性。苏绣大师投入最多时间到各类涉及技能练习、自我思考与反思、与他人交流讨论等刻意训练活动中,因此她们的刺绣专业水平最高,紧接着是苏绣新秀、熟手,这符合刻意训练活动的“单调收益假设理论”。

苏绣大师;苏绣新秀;苏绣熟手;刻意训练活动;单调收益假设理论

1 问题提出

心理学家蔡斯与西蒙 (Chase,W.G.&Simon,H.A.)提出领域知识与技能提高的“十年规则”,认为成为领域专家需经过10年练习[1]。之后,艾里克森(Ericsson,K.A.)通过小提琴家与钢琴家的练习活动研究进一步指出个体成为大师的原因不是天赋而是刻意练习[2]。刻意练习指“由指导者、教练或个体专门设计,用以改进个体当前行为水平,对个体最终成就起决定作用的长期的、特殊的训练活动。”

刻意训练活动具有何种特点?它与工作活动、娱乐活动的区别何在?艾里克森(Ericsson,K.A.)从相关性、专注性与愉悦性三方面对刻意训练活动、工作活动与娱乐活动进行区分。从促进个体专业知识与技能来看,娱乐活动的相关性极低,也不需个体专注,能令身心愉悦;工作活动对个体专业知能提高相关不大,但为完成工作,需个体一定的专注,愉悦性较低;而刻意训练活动是与改进当前行为高度相关的,需要个体高度专注,是相对而言愉悦性较低的一种训练活动。即刻意训练活动是高相关、高专注、低娱乐的活动。但是之后对体育领域的刻意训练活动研究发现,刻意训练活动并不见得是低娱乐性,当刻意训练活动需要与他人沟通交流,或投入刻意训练活动的个体意识到对自己行为水平改进的益处,会体验到较高的娱乐性[2]。刻意训练活动特点之一娱乐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工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刻意训练活动?工作过程中的刻意训练活动具有何种特点?艾里克森(Ericsson,K.A.)指出工作活动不是刻意训练活动,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明确无误传达的信息是:有明确学习内容、时间地点的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已不能满足员工随时随地的学习需要,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也能获得掌握相关工作知识与技能。埃尔斯托姆(Ellstrom,P-E.)认为工作场所中的员工实践过程是员工学习的核心过程。它是员工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按照相应技术要求从事劳动生产,具体表现为员工在与工具、工作产品、其他员工或群体的互动过程中,选择性加工工具、产品等外部环境信息并贮存在大脑中,形成个体知识、技能的一部分;或员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自身行动、工具、产品等进行不同思维、推理,从而在解决问题同时获得不同工作知识、经验等。不难发现,个体工作活动如果是以获得工作知识、技能为目的,那么它同样也可以称之为学习活动[3]。索伦特与克莱勒(Sonnentag,S.&Kleine,B.M.)提出工作场所中的经常性学习活动有助于个体行为变化,偶然学习活动无助于个体行为变化,应当去发现工作场所中的经常性学习活动(即刻意训练活动)。他们从员工学习的角度重新界定工作活动与刻意训练活动。认为工作活动是工作场所中的支持性活动,它主要指向于完成当前工作任务,不过其完成有助于员工感受相应知识与技能。工作场所中的刻意训练活动不仅仅是应当前工作要求而从事的活动,而是旨在提高个体行为水平的一种有规律的周期性活动。作为支持性活动的工作活动一旦指向行为的改进且经常有规律的出现,也就成为刻意训练活动。他们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心理模拟是保险公司代理人工作过程中的刻意训练活动[4]。不过他们的研究没有将优秀保险代理人与一般保险代理人加以区别,探讨两类个体在刻意训练活动投入量上的区别。

个体刻意训练活动投入量与其专长水平呈何种关系?艾里克森(Ericsson,K.A.)在音乐领域刻意训练活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单调收益假设理论”[2],即个体投入到刻意训练活动的时间越多,则其专长水平越高。国际象棋、足球等不同领域的刻意训练活动的研究均证实该理论。优秀国际象棋选手在刻意训练活动投入量上要远远多于一般国际象棋选手[5]、国际知名足球运动员在刻意训练活动投入量上要远远多于国家队与省队足球运动员[6]。索伦特与克莱勒更进一步指出保险代理人在心理模拟这一刻意训练活动当前时间投入量越多,个体工作水平越高[4]。但是精英游泳选手与优秀游泳选手刻意训练活动投入量的比较结果发现,优秀游泳选手的刻意训练活动投入量并不少于精英选手,有的甚至还要更多[7]。但不管怎样,要成为领域中的佼佼者,个体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从事刻意训练活动,需要他们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以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刻意训练活动已在运动、音乐、保险等领域进行探讨,本文选择苏绣这一工作领域对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进行刻意训练活动的比较研究,意在明了刺绣工作中刻意训练活动的种类与特点,探讨绝大多数苏绣熟手、新秀不能成为大师的原因,是因为她们没有从事刻意训练活动?还是从事着与大师不同的刻意训练活动?还是刻意训练活动的时间投入量较少?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为改进苏绣人才培养方式,为苏绣人才梯队的合理建设提供翔实具体的建议。

表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专长研究有多种方法用于选取不同发展阶段的领域人员,如从业经历描述、职称界定、领域任务行为测量等,并认为必须至少结合两种方法来选取研究对象[8]。本研究运用从业经历描述、职称界定与获奖级别界定等三种方法选择三类苏绣人才:(1)苏绣大师,8名,平均工作年限27年,均有高级工艺师及以上职称;均荣获国家级奖项(其中3人获得国际奖项);6位获得各级政府颁发的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名人等荣誉称号。(2)苏绣新秀,10名,平均工作年限17年,1人无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至少获得市奖项;均获得市政府或刺绣协会等机构颁发的“刺绣新秀”荣誉称号。(3)苏绣熟手,13名,平均工作年限16年,无职称,无奖项。

2.2研究工具

根据工作场所中的员工学习活动类型及特点、刺绣工作流程及特点,本研究整理出刺绣工作过程中的学习活动类型,并与一名苏绣大师(不在本研究对象中)讨论,最终形成包括配线、劈线等有助于刺绣水平提高的活动15项(见表2)。本研究根据刻意训练活动的特征,参照其他领域刻意训练活动的研究工具[4,9],设计苏绣刻意训练活动的结构式访谈提纲,提纲分为三部分:(1)研究对象一般性信息,如年龄、学历、平均工作年限等;(2)刺绣工作场所中15项学习活动的有无、目的、频率、相关性、专注性、愉悦性的评价;(3)研究对象从事上述15项活动的历年平均每周时间与历年累积时间。

2.3研究信度

为了正确可靠评价各项活动是否是刻意训练活动,正确可靠评价刺绣工作中的刻意训练活动与刺绣专长水平的关系,研究设计可靠性较高的结构式访谈提纲,规定研究者访谈过程中的言语,并计算访谈信度。

表2 绣娘对刺绣工作中各项活动相关性、专注性与愉悦性的评价

由于研究对象平均工作年限为16年以上,为了帮助她们可靠回忆过去的工作经历,提高对过往刺绣活动事实提取的准确性,刻意训练活动的访谈提纲借鉴特尔文与索马逊(Tulving&Thomson)的认知访谈法。认知访谈法的基本观点是:为提高信息回忆正确率,应在访谈提纲中设计一些背景性问题,以作为提取线索增强对过去事件信息回忆的正确率[7]。该方法被用于实证研究中被认为提高了研究数据的可靠性[10]。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让绣娘回忆以往工作中各项刺绣活动的日均时间之前,首先请她们回忆当时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具体问题:(1)当年您多大年龄?当年有没有什么重要事件发生?比如,恋爱、结婚、生小孩等等。(2)当时您有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您是怎么安排您的休息时间的?(3)当时您是怎么协调您的工作与生活的?(4)当时除了刺绣工作外,还有没有从事一些与刺绣相关的活动?这些问题的回答作为刺激线索促进绣娘自然提取、正确回忆当时的刺绣工作及工作过程中的各项活动。

为避免绣娘受暗示或揣摸研究意图,提高数据的真实可靠性,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聚焦于刺绣过程与刺绣活动,研究者的言语没有出现“学习”、“训练”等词语。为提高绣娘回忆各刺绣活动投入时间量的正确率,访谈仅是让她们回忆历年来每天投入各项活动的平均时间,根据绣娘工作特点,各项活动的平均每周时间为日平均时间×6,各项活动的年平均时间为平均每周时间×47①本研究选取的绣娘均来自旅游度假区苏州镇湖绣品一条街,她们平均每周工作6天,每年只有春节放假。。最后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绣娘各项刺绣活动时间投入数据的可靠性[2],本研究在访谈结束后随机抽取10名绣娘,让她们每天睡前填写每项刺绣活动所花的时间,然后计算这些数据与她们访谈中最近一周各刺绣活动时间投入数据的相关,相关系数r=0.859 (n=10,p<0.000),数据显著可靠。

3 研究结果

3.1刺绣工作过程中的刻意训练活动

3.1.1刺绣工作中各项活动相关性、专注性与愉悦性评价

由于本访谈对象均为中学学历,为让绣娘做出更准确的回答,本研究采用5等级评分法评价各刺绣活动的相关性、专注性与愉悦性。数据分析发现绣娘类型与评价等级不存在交互作用,因此本研究分析所有绣娘对各刺绣活动的相应评价等级,数据见表2。

数据表明,“欣赏美术作品”、“看自己绣品”这两种活动的相关性、专注性与愉悦性评价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配线”、“刺绣”、“看高手绣品”、“与同行分析刺绣”、“向高手学习”、“心理模拟”、“接受培训”这些活动的相关性与专注性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其愉悦性也高于平均水平,因此,根据刻意训练活动特点,刺绣刻意训练活动是:欣赏美术作品、看自己绣品、配线、刺绣、看高手绣品、与同行分析刺绣、向高手学习、接受培训。

3.1.2刺绣工作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从事目的、次数

索伦特与克莱勒 (Sonnentag,S.&Kleine,B. M.)认为工作场所中刻意训练活动应是以提高个体工作水平的有规律的周期性活动[4],因此通过访谈题目“在工作过程中您是否从事过该活动?”“您从事该活动的目的是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水平?”“您每周从事该活动几次?”等等以了解绣娘参与各刺绣活动的情形。访谈结果见表3。数据表明,80%以上的绣娘认为“刺绣”“看自己绣品”“与同行分析刺绣作品”“劈线”是刻意训练活动。60%以上的绣娘认为“劈线”“刺绣”“欣赏美术作品”“看高手绣品”“看自己绣品”“与同行分析刺绣作品”“向高手学习”“心理模拟”等8项活动为刻意训练活动。

结合表2与表3数据,可以认为“刺绣”、“欣赏美术作品”“看高手绣品”“看自己绣品”“与同行分析刺绣”“向高手学习”等6项活动为刺绣工作过程中的刻意训练活动。

表3 绣娘参与工作过程中各刺绣活动的一般情况

3.2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投入各刻意训练活动的年累积时间与最近一年周均时间

从图1可知,苏绣大师在投入各刻意训练活动的累积时间量要比新秀、熟手多。根据累积时间量,苏绣大师多从事的刻意训练活动是“刺绣”“看自己绣品”“看高手绣品”“向高手学习”;苏绣新秀多从事的刻意训练活动是“刺绣”“看自己绣品”;苏绣熟手多从事的刻意训练活动是“刺绣”。

按最近一年周平均时间量,苏绣大师当前多从事的刻意训练活动是“刺绣”“看自己绣品”“欣赏美术作品”“与同行分析刺绣”,投入到“向高手学习”“看高手绣品”的时间量最少;苏绣新秀当前多从事的刻意训练活动是“刺绣”“看自己绣品”;苏绣熟手当前多从事的刻意训练活动是“刺绣”。

3.3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在“刺绣”刻意训练活动投入时间量的比较

由于苏绣新秀与熟手平均工作年限是17年,且苏绣大师平均获奖时间为工作的第14个年头,因此本研究只统计分析从工作第1年到工作第17年的各刻意训练活动的历年累积时间与历年每周平均投入时间。

从图2可知,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在历年累积时间量上均呈增长趋势,无显著性差异,但年平均每周投入时间上,苏绣大师呈基本稳定趋势。苏绣新秀与熟手从第11年起,她们的历年平均每周投入时间呈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第17年,大师与新秀呈显著性差异(Md=21.12,p=0.041),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31.12,p=0.002)。

图1 绣娘在各刻意训练活动的年累积时间比较(左)与最近一年周均时间比较(右)

图2 绣娘投入“刺绣”的年累积时间比较(左)与年平均每周时间比较(右)

图3 绣娘投入“欣赏美术作品”的年累积时间比较(左)与年平均每周时间比较(右)

3.4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在“欣赏美术作品”刻意训练活动投入时间量的比较

从图3可知,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在历年累积时间量上均呈增长趋势。不过第15年以前,新秀投入到欣赏美术活动上的累积时间均要多于苏绣大师与熟手。具体表现为:第1年,新秀与大师呈边缘性显著性差异(Md=79.3,p=0.053),新秀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84.8,p=0.022)。第3年,新秀与大师呈显著性差异(Md=158.6,p=0.05),新秀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169.6,p=0.02)。第5年,新秀与大师呈边缘显著性差异(Md=236.2,p=0.049),新秀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253.6,p=0.019)。从第7年到第15年,苏绣新秀投入量大于大师与熟手,但无显著性差异。

从历年每周平均投入时间量上来看,熟手的投入时间最少,历年每周投入时间为1小时,新秀的投入时间呈减少趋势,而苏绣大师则呈逐渐增加趋势,最后几年,其每周平均投入时间稳定在3小时以上。具体表现为:第1年,新秀每周用于欣赏美术的时间与大师呈边缘性显著性差异(Md=1.52,p=0.053),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1.63,p=0.022)。第3年,新秀与大师呈显著性差异(Md=1.52,p=0.05),新秀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 (Md=1.63,p=0.022)。同样第5年,新秀与大师呈边缘显著性差异 (Md=1.49,p= 0.052),新秀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 (Md=1.61,p= 0.020)。但是从第11年起,大师每周用于欣赏美术的时间要多于新秀与熟手,而且在第17年,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2.56,p=0.011),大师与新秀呈显著性差异(Md=2.05,p=0.047)。

3.5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在“看高手绣品”刻意训练活动投入时间量的比较

从图4可知,在历年每周平均时间量上,大师在第1年到第13年期间投入到该刻意活动的时间量要显著多于新秀与熟手,但随着大师刺绣技能技艺的提高,其用于此项刻意训练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从第15年起,基本与苏绣新秀、熟手持平。具体表现为:第1年,苏绣大师与新秀呈显著性差异 (Md= 14.5,p=0.001),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15.9,p=0.000)。第3年,大师与新秀呈显著性差异(Md= 13.3,p=0.002),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15.6,p=0.000)。第5年,大师与新秀呈显著性差异(Md= 11.4,p=0.001),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13.6,p=0.000)。第7年,大师与新秀呈显著性差异(Md= 12.6,p=0.001),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13.7,p=0.000)。第9年,大师与新秀呈显著性差异(Md= 7.37,p=0.012),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8.01,p=0.005)。第11年,大师与新秀呈显著性差异(Md= 7.27,p=0.014),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8.29,p=0.004)。第13年,大师与新秀呈显著性差异(Md= 7.37,p=0.013),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8.30,p=0.004)。

图4 绣娘投入“看高手绣品”的年累积时间比较(左)与年平均每周时间比较(右)

由于苏绣大师在“看高手绣品”这一刻意训练活动上的投入时间要远远多于苏绣新秀与熟手,因此大师与熟手、新手在历年累积时间量上都呈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第一年(F=13.845,p=0.000),第3年(F=13.32,p=0.000),第5年(F=13.01,p=0.000),第7年(F=13.29,p=0.000),第 11年(F=12.26,p= 0.000),第13年(F=11.631,p=0.000),第15年(F= 12.21,p=0.000),第17年(F=12.91,p=0.000)。

3.6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在“看自己绣品”刻意训练活动时间量的比较

从图5可知,苏绣大师在该刻意训练活动的历年累积时间量上要多于新秀、熟手,且从第7年起,苏绣大师的历年累积时间量要显著多于熟手。具体表现为:第7年,大师与熟手存在显著性差异(Md= 2500.5,p=0.047),第9年,大师与熟手存在显著性差异(Md=3124.1,p=0.035),第11年,大师与熟手存在显著性差异 (Md=3760.0,p=0.035),第13年,大师与熟手存在显著性差异(Md=4444.5,p=0.030),第15年,大师与熟手存在显著性差异(Md=5052.5,p=0.030),第17年,大师与熟手存在显著性差异(Md=5744.0,p=0.027)。

图5 绣娘投入“看自己绣品”的年累积时间比较(左)与年平均每周时间比较(右)

从历年每周平均投入时间量上来看,苏绣新秀从第5年起年每周平均投入时间量呈下降趋势。苏绣大师投入的时间量要多于新秀,显著多于熟手。具体表现为:第5年,大师与熟手存在显著性差异(Md=12.50,p=0.048),第7年,大师与熟手存在显著性差异(Md=12.37,p=0.020),第9年,大师与熟手存在显著性差异(Md=11.99,p=0.017),第11年,大师与熟手存在显著性差异 (Md=12.23,p=0.036),第13年,大师与熟手存在显著性差异(Md=13.16,p= 0.020),第15年,大师与熟手存在显著性差异(Md= 11.69,p=0.040),第17年,大师与熟手存在显著性差异(Md=13.29,p=0.017)。

3.7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在“与同行分析刺绣”刻意训练活动时间量的比较

从图6可知,虽然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在历年累积时间量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大师的累积投入时间量上要高于新秀,新秀要高于熟手。

从历年每周平均投入时间量上来看,从第9年起,苏绣新秀在年平均每周投入时间量上呈下降趋势,而大师的年平均每周投入时间呈明显增长,从第9年起保持稳定。具体而言,在年平均每周投入时间量上看,只有到第11年,苏绣大师与新秀在年平均每周时间量上呈边缘性显著性差异 (Md=3.02,p= 0.067),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 (Md=4.06,p= 0.011)。第13年,大师与新秀呈显著性差异 (Md= 3.5,p=0.037),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3.7,p= 0.02)。第15年,大师与新秀呈边缘性显著性差异(Md=3.37,p=0.053),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 3.26,p=0.045)。第17年,大师与新秀呈边缘性显著性差异(Md=4.0,p=0.015),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3.67,p=0.017)。

图6 绣娘投入“与同行分析刺绣”的年累积时间比较(左)与年平均每周时间比较(右)

3.8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在“向高手学习”刻意训练活动时间量的比较

图7表明苏绣大师、新秀与熟手在历年累积投入时间呈增长趋势,但她们的年平均每周投入时间量上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苏绣大师。

图7 绣娘投入“向高手学习”的年累积时间比较(左)与年平均每周时间比较(右)

从历年每周平均投入时间量上来看,第1年,苏绣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11.9,p=0.017)。第3年,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11.6,p=0.027)。第5年,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 (Md=11.5,p= 0.022)。从年累积投入时间量上来看,第1年,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621.4,p=0.017)。第3年,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Md=1228.8,p=0.018)。第5年,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 (Md=1829.0,p= 0.019)。第7年,大师与熟手呈显著性差异 (Md= 2254.4,p=0.026)。

4 研究讨论

本文旨在从认知的角度明确刺绣工作过程中刻意训练活动的具体种类,不同绣娘在投入各刻意训练活动时的具体表现与趋势,以明了“苏绣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原因”“苏绣新秀为何不能成为大师?”“苏绣熟手为何不能成为新秀或大师?”等问题。除此以外,本研究可以丰富或修订刻意训练活动的已有研究成果。

4.1刺绣工作过程中的刻意训练活动及其特点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它需要个体不断地与环境互动,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反思。偶然学习,一次经验不能保证个体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发生变化。刻意训练活动的周期性得以保证学习效果。本研究表明,当前刺绣工作过程中的刻意训练活动类型是:刺绣、看自己绣品、看高手绣品、向高手学习、欣赏美术作品、与同行分析刺绣。“绘画”“与艺术家交流”不是刻意训练活动。苏绣文化研究者、工艺美术研究者认为,为促进刺绣技能的提升与创新,个体需要学习一定的美术知识基础,掌握足够的美术技能。访谈数据表明绣娘认为“绘画”对提高刺绣技能相关很大,但只有33%的绣娘能长期投入到此活动中。同样,也只有4%的绣娘能够做到长期“与艺术家交流”。心理模拟是头脑中对工作活动过程中的模拟演练,它是对工作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既有助于工作活动的顺利完成,也能改进个体的工作行为。研究证实保险代理领域的刻意训练活动是“心理模拟”,但是在本研究中,绣娘并不认为其与刺绣水平提高有很高相关。

艾里克森(Ericsson,K.A.)认为刻意训练活动的特征是“两高一低”,而来自体育领域的研究表明刻意训练活动具有高愉悦性。本研究同样得出刺绣领域的刻意训练活动除具有高相关性、高专注性,也具有高愉悦性。综合已有研究,可以认为愉悦性不是刻意训练活动的特点,不能用来作为鉴定是否为刻意训练活动的标准。刺绣领域的刻意训练活动具有高愉悦性的原因可能是:(1)刺绣的艺术性使得绣娘在刻意训练活动中感受到美、体验到愉悦。(2)“与同行分析刺绣”“向高手学习”等刻意训练活动存在与他人互动,社会交往能提升个体愉悦性。(3)促进刺绣技能这一强烈内在动机的支持。

艾里克森(Ericsson,K.A.)认为刻意训练活动是个体独自练习,但来自足球运动员、国际象棋、教学、足球裁判等领域的研究表明,刻意训练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独自练习、自我反思,也包括与同事讨论、交流[11-13]。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发现刺绣领域的刻意训练活动既涉及个体技能的练习:“刺绣”,也存在个体思考与反思:“看自己绣品”“看高手绣品”“欣赏美术作品”,还包括群体交流讨论:“向高手学习”“与同行分析刺绣”。刺绣领域的刻意训练活动是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刺绣领域学习活动的具体反映。这两种学习理论分别强调自我解释、自我反思、与他人交流讨论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4.2苏绣大师长期稳定从事各刺绣刻意训练活动

苏绣大师的成长路径符合“十年规则”,他们获得各项奖项的平均工作年限是14年左右,之所以推迟4年,这是因为在世纪之交,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才开始重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开始通过各种比赛来鼓励传统手工艺者提高技术技能。

从研究结果可知,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1)她们在任一刻意训练活动的历年累积时间、年平均每周时间上均要多于苏绣新秀与熟手;从年平均每周投入时间来看,她们一般不会随特定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减少对某一刻意训练活动的投入时间,相反是维持在较高时间量水平甚至缓慢增长。“向高手学习”与“看高手绣品”这两类刻意训练活动的投入时间量在她们工作的第7年明显下降,那是因为在此阶段,她们已成为苏绣领域的佼佼者,使得向其他绣娘学习的机会大大降低。总之,与其它领域研究结果一样,苏绣大师苏绣水平提升符合刻意训练活动的“单调收益假设理论”。(2)“向高手学习”“与同行分析刺绣”“看高手绣品”“看自己绣品”等刻意训练活动的投入量均要多于苏绣新秀与熟手,表明她们除重视苏绣技能练习外,同样重视思考与反思苏绣技能,与他人交流讨论苏绣技能。

苏绣大师还肩负着苏绣文化的创新。根据苏绣文化的研究结果与其他领域刻意训练活动的研究结果,绘画、心理模拟、与艺术家交流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应让她们意识到这些活动的重要性,创设条件让苏绣大师能周期性地投入到此类活动中。

4.3苏绣新秀投入各刻意训练活动的时间要少于苏绣大师,且工作的第8年之后,刺绣刻意训练活动的投入时间量逐渐减少

苏绣新秀的专业成长路径同样符合“十年规则”,她们获得各奖项的平均工作年限是在第8年左右,不过她们普遍获得的奖项是市级奖。

她们成为苏绣新秀的原因是:(1)她们在各刻意训练活动的投入时间量上比苏绣大师少,但比苏绣熟手多,使得她们的刺绣技能技艺水平势必比苏绣大师低,比熟手高,符合刻意训练活动的“单调收益假设理论”。(2)她们在工作初期意识到“欣赏美术作品”,获得相应美术知识与技能对于提高绣娘刺绣技能与技艺的重要性,其投入“欣赏美术作品”的时间在最初几年要显著高于大师与熟手,因此她们普遍在工作的第8年左右获得市级奖项。

她们一直徘徊在新秀这一阶段,原因可能是:(1)她们在各刻意训练活动的投入时间量上要多于熟手,但要显著少于苏绣大师。在第8年以后,她们投入到各刻意训练活动的年平均每周时间逐年下降,而大师保持稳定缓慢增长。作为一名新秀,仍有苏绣技能技艺提高的空间,她们不应满足于现有的技能水平,要持之以恒,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各刻意训练活动中;(2)她们一直以来多从事的刺绣刻意训练活动是“刺绣”“看自己绣品”,而在“向高手学习”“与同行分析刺绣”上的投入时间要少于苏绣大师,表明她们多进行刺绣技能技艺的个体练习、思考与反思,较少与他人交流讨论刺绣。她们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与他人交流讨论诸如此类的刻意训练活动。

4.4苏绣熟手投入各刻意训练活动的时间最少

苏绣熟手从事刺绣的年限均在10年以上,但他们的刺绣技能与技艺并不符合“十年规则”。原因在于:(1)与苏绣大师、新秀相比,苏绣熟手投入到各刺绣刻意训练活动的历年累积时间与年平均每周投入时间都最少,他们的投入时间并不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甚至还会有所减少,与刻意训练活动的“单调收益假设理论”一致。(2)从研究结果可知,苏绣熟手仅在“刺绣”刻意训练活动的投入时间量上最多,但该活动仅是刺绣技能技艺的反复练习,只能保证刺绣技能的娴熟。为了学习、提升刺绣技能技艺,还需要个体的自我思考与反思,如“欣赏美术作品”“看高手绣品”,需要个体与他人的交流与讨论,如“与同行分析刺绣”“向高手学习”等。总之,为了促进刺绣技能技艺,苏绣熟手有必要在工作过程中投入大量时间到各刻意训练活动,尤其是自我思考与反思的刻意训练活动,与他人交流与讨论的刻意训练活动。

5 研究结论

5.1苏绣领域的刻意训练活动具有高相关性、高专注性、较高愉悦性,它们分别是:刺绣、欣赏美术作品、看自己绣品、看高手绣品、向高手学习、与同行分析刺绣;

5.2苏绣领域的刻意训练活动与苏绣专长水平的关系同样支持“单调收益假设理论”;

5.3不同层次绣娘从事的刻意训练活动类型表明苏绣大师不仅重视刺绣技能的练习,还重视对其的个体反思、交流讨论,而苏绣新手重视刺绣技能的练习,还重视对其个体反思,苏绣熟手则是单纯的刺绣技能的练习。

(本文得到了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办事处主任、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艺术系主任秦怀宇,尤其是镇湖刺绣协会郭成秘书长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1Chase WG,&Simon HA.Perception in chess. Cognitive Psychology,1973,4:55-81.

2Ericsson KA,Krampe R,&Tesch-Romer C.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Psychological Review,1993,100(3):353-406.

3杨翠蓉,韦洪涛.实践出真知:论工作场所中的员工学习.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8):67-74.

4SonnentagS,KleineBM.Deliberatepracticeat work:A study with insurance agents.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0,73:87-102.

5Charness N,Tuffiash M,Krampe R,Reingold E,& Vasyukova E.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chess expertise.AppliedCognitive Psychology,2005,19:151-165.

6Helsen W F,Starkes J L,&Hodges N.Team sports and the theory of deliberate practice.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1998,20:12-34.

7Tulving E,&Thomson D M.Encoding specificity and retrieval processes inepisodic memory.Psychological Review,1973(80):352-373.

8Hoffman R R,&Lintern G.Elicit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knowledge of experts.In Ericsson K A,Charness N,Feltovich PJ,Hoffman RR.(Ed),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203-222.

9Johnson M B,Tenebaum G,&Edmonds W.Adaptationto physically andemotionally demanding conditions: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HighAbiligy Studies,2006,17(1):117-136.

10Charness N,Krampe R,&Mayr U.The role of practice and coaching in entrepreneurial skill domain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life-span chess skill acquisition.In K A Ericsson.(Ed.),The road to excellence: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 in the arts and sciences,sports and games.Hillsdale,NJ:Erlbaum,1996:51-80.

11Anique B H,de Bruin B H,Smits N,Rikers M J P.&Schmidt H G.Deliberate practice predicts performanceover timeinadolescent chessplayersand drop-outs:Alinear mixedmodels analysis.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8,99:473-497.

12Dunn T G,Shriner C.Deliberate practice in teaching:what teachers do for self-improvement.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9,15:631-651.

13Macmahon C,Helsen W F,Starkes J L.Decisionmaking skills and deliberate practice in elite association football referees.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2007,25(1):65-78.

Deliberate Practice of Suzhou Embroidery Expert,Excellent Craftswoman,and Experienced Craftswoman at W ork

Yang Cuirong1,Zhou Chengjun2,3,Wei Hongtao1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 uzhou,215009;2 Center for Chinese Urbanization Studies,Soochow University,Suzhou,215006;3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oochow University,Suzhou,215123)

In order to train more innovative leader,an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liberate practice,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l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and the view of expertise development,This research studied deliberate practice of Suzhou embroidery expert,excellent craftswoman,and experienced craftswoman at work.The results showed that“Embroidery”,“Look at their embroidery”,“Look at expert's embroidery”,“Art appreciation”,“Analysis embroidery with peer”,and“Learning to embroidery expert”were the embroidery work of deliberate practice activities which ha d a certain pleasur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development of Suzhou embroidery expert followed“monotonic benefits assumption theory”of deliberate practice activities.

Suzhou embroidery expert;Suzhou embroidery craftswoman;Suzhou embroidery experienced;deliberate practice;monotonic benefits assumption theory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苏绣人才的专业能力及其发展:专长心理学的视角”12JYB003,“江苏省高校中青年优秀教师境外研修项目”,“省政府出国留学项目”。

周成军,男,副教授,博士。Email:zhouchengjun@suda.edu.cn

猜你喜欢
绣品苏绣新秀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苏绣,“秀”出奇迹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新秀擂台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新秀擂台
新秀擂台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