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进东+张娜
卓资县境内多丘陵山地,少平川沃土,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这里十年九旱,沟壑纵横,农民长期看老天的“脸色”吃饭。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直到上世纪末,卓资县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仍占很大比例,全县共有重点贫困村200多个,涉及自然村2000多个。
卓资县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禀赋的孱弱和不足。2004年的一项农业调查显示:全县粮食每亩产出平均收益仅为50元。种粮效益如此低下的原因,一方面是土地的涵养量差,另一方面就是配套设施落后,耕作粗放,农田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年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凭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形成机制和综合运作机制,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开展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开展以节水增粮为主的提质增效工程和产业化工程。
各地集中劳力、车辆,对各农业综合开发区的中低产田进行了全面改造。原来的“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都变成了“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按照综合开发方案,修筑了田埂,修整了道路、桥涵,平整了土地,改造中低产田43.7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3.12万亩。各开发区设计了《农业综合开发电力网络布局图》,架设高、低压线路14.46公里,增加了节能变压器。水利部门建设小型蓄水工程4处,累计新打、配套机电井85眼,过去的水泥、砂石防渗渠全部更换成PVC材料地埋管和节水滴灌、渗灌设备。林业部门按照农田林网化实施方案,将开发区划分成若干网格,所有网格都栽植了防风固沙林带,总面积2万余亩。农牧业局对综合开发的农田全部作了土壤测试配方处理。氮磷钾等元素失衡多年的农田,首次实现了土壤元素的相对平衡。综合开发后的农区,田成方、林成网、路平坦,布局科学合理。
农业综合开发区生产条件的不断优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极大地带动了产业化发展,如同为农民栽下了“摇钱树”。
开发区完善的水电设施,平整肥沃的土地,不仅调动了当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且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前往承租土地,搞产业化集中连片开发,规模化种植。各开发区累计建起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2000余座,昔日落后、贫瘠的黄土地上逐步显现出现代化农业的新气象。2008年,自治区劳动模范乔屹基投资建设的富民农业种植集团公司,承租土地2000亩,全部运用高科技手段种植大棚蔬菜,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当地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梅力盖图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了多家区外客商投资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公司,集中连片种植的订单西兰花、娃娃菜、葵花、良种马铃薯等,亩均收入2万元以上。复兴玉米种植区的鲜玉米棒,7月初就进入市场,成为市民的抢手货。
农业综合开发以来,贫困农民除了在土地上获取巨大效益外,还通过“家门口”打工增加收入。全县每年约有2万名农民为种粮大户和集团公司打工,他们有的为公司育秧苗、移苗、上架、掐枝,有的为公司拉肥料、运产品,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
栽下“摇钱树”,农民致了富。农业综合开发进程加快了,经济发展了,农民增收了,两个文明建设随之跨上新台阶。近年来,全县所有乡镇村都修通了小油路,农民用上了宽带网,远程教育进了户,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交易农产品,就可以博览天下。开发区的农民都用上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各村建起了医疗卫生室、便民连锁超市和幸福苑。2014年,卓资县又有1.2万贫困农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