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2015-10-27 12:55张立杰徐琳宏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年21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就业能力大学生

张立杰++徐琳宏

摘要:人才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这一严峻的现实,对大学生、对企业、对高校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该文立足辽宁省普通高校,对2015年应届大学生采取了在线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2.0软件对数据加以统计与分析,旨在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群体以及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认知差异,对比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的真实需求,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和建议,以供大学生个人、企业、高校以及政府后续研究之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社会需求;SPS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1-0126-03

1 研究动机与方法

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特殊团体,他的发展与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自1997年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进程的飞速加快,社会在“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下对大学生精挑细选,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尤其1999年期,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发凸显。与此同时,企业又有很多的职位空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导致了“就业鸿沟”的出现,这个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对于失业和人才资源缺乏看似矛盾而又事实存在的双重难题,这其中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所在。

本文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就业能力自我认知和企业需求的角度分别调查。调查方式为网络调查问卷,由问卷星网站悬挂调查链接,受访者点击链接进行在线填答。调查的主要对象为辽宁省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然后利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与比较研究。

2 大学生就业自我认知分析

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的结果中 ,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就业前景、专业对口、薪金期望、就业地点选择等问题基本一致。有85.34%的大学生看好就业前景。有97.91%的大学生表示能够接受获得的职位与您的专业对口。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选择“中小城市”、 “农村”的选项较小。在薪金的问题上,大学生的选择较为符合现实,在2000~3000,3000~4000,以及4000以上的比例为21.99%、39.27%和32.98%,大学生对薪水的要求趋近这些城市的平均生活水平。

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是担任学生干部是否对就业有影响的问题上,只有18.56%的学生选择“否”。而各种证书对求职是否有帮助中,只有1.03%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由此可见,大学生更趋于赞同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以及进行各种认证考试。

3 大学生求职能力分析

大学生在求职标准上,选择“经济收入与福利”的占39.79%,而单纯贪图安逸的仅为2.09%。在求职中优先考虑的因素中,比例由高到低的选项为:个人发展、薪酬、城市、单位性质、爱好和家庭希望。而在问题“当应聘时,你更看重企业什么”时,更多的人选择“单位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而“单位的名气”比例最低为2.62%。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依次是:学校推荐、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熟悉人推荐、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还是较为依赖学生的招聘环境,自主利用网络、社交媒体进行招聘的学生还较少。在“在你看来,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包括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对于就业的作用”问题中,认为不重要的仅为2.09%,可见学校的就业指导对于学生的求职能力培养和引导还是至关重要的。

4 基于SPSS大学生就业能力差异需求

4.1 通用能力差异性分析

在调查问卷学生版和企业版中,我们都将大学生就业的通用能力划分为:实践动手、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组织管理、人际关系与创新等六项,并为每个选项设置了1至5分的权值。通过收集调查问卷,我们比较学生群体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通用能力的认知,如图1(a)与图1(b)所示。对比后得到的通用能力对求职影响的差异性分析如图1(c)所示。

4.2 大学生专业能力差异性分析

调查问卷中将大学生专业能力设置为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与专业成绩。同理,我们比较了学生群体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专业能力的认知,如图2(a)与图2(b)所示。对比后得到的专业能力对求职影响的差异性分析如图2(c)所示。

4.3 大学生基本能力差异性分析

调查问卷中将基本能力划分为外语、计算机、文档写作、办公自动化四个选项。同理,我们比较了学生群体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基本能力的认知,如图3(a)与图3(b)所示。对比后得到的基础能力对求职影响的差异性分析如图3(c)所示。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的有效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对就业前景的预测以及应变能力、对薪金、地域、专业等选择性以及就业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的问题与建议如下:

1)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不是很高,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还不够合理和理性,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期望值偏高,建议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恰当的就业期望,尽早思考准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参加社会实践,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2)高校未提供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模式,现有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过于空洞,工作落实不到位。使得学生不知道择业的技巧和择业的标准。建议配合市场需求培养有特色的人才,针对市场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落实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加强校企合作。

3)高校的应试教育模式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自身素质修养,最终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建议加强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就业中间平台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网[EB/Ol].www.chinaedunet.com.

[2]Weinert P,Baukens M, Bollerot P.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M]. 郭瑞卿,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乔坤,等.基于扎根理论文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管理评论,2009(5):94-98.

[4]葛晶.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比较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就业能力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演讲能力培养与领袖气质养成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