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在路上”的王学芯

2015-10-26 22:04:48
星星·散文诗 2015年28期
关键词:在路上小村轮椅

梁 平

依然“在路上”的王学芯

梁 平

王学芯在诗坛是一名宿将。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风暴的人,都应该对他不陌生。在那个时代,诗歌最热闹的是流派纷呈,山头林立,圈子聚分……而所有这些,似乎都与王学芯无关。一直没有“入伙”的他,一个人单打独斗,写自己的诗,写得行云流水,他的诗歌几乎覆盖了国内所有的文学刊物。像王学芯这样的诗歌青年在那个时代并不是少数,但能够像他这样顺风顺雨的却并不多见。吕进先生曾经把这批诗人作了归类,认为当代诗歌研究因为倚重诗歌运动以及流派和圈子,而忽略了这些不在流派、不在圈子里的优秀诗人,这是中国诗歌研究的一个缺失。我以为,吕进先生这个提醒是有意义的。

近几年的王学芯又活跃起来,诗歌的“第二春”让王学芯一发而不可收拾,我们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钟山》《花城》等杂志上接二连三看见他的一大组一大组诗歌,重要的是,在王学芯的新作里,我们看见了诗人在写作的路数上有了可喜的变化。就一个诗人的写作而言,坚持和放弃都是可贵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放弃更需要诗人的勇气和实力。从王学芯回归诗坛以来的短短几年,很容易发现他是一直在寻求一种变,在给自己设置难度,而不是沉湎于自己就轻驾熟的路数。因为他知道,就轻驾熟最后导致的是自己重复自己。能够清醒认识这一点,对于一个五十年代出生的诗人来讲,尤其难能可贵。我在诗人新近出版的诗集《间歇》里读到过一首《黄昏的溪马小村》:“为了寻找福地我们在地图上

/进入皖南溪马小村/为了一滴干净的水份 我们/从蓝藻的水边 从空气悬挂颗粒的水边/坐在漫不经心的溪马河边/水看见我们 我们也看见/野鸭和跳水的绶带小鸟/看见黄昏的太阳 孤悬山冈/如空中围合的透气玻璃……”这首的画面以及画面之外隐藏的诗人自己,那种模糊与清晰,那种淡雅,给我留下过很好的印象。像这一类的诗歌应该是王学芯熟能生巧的诗歌,他甚至就要成为王学芯诗歌的符号了。但是王学芯没有就此止步,他似乎永远追求的是“在路上”的感觉。这一组《身边的状况》,与《黄昏的溪马小村》几乎判若两人,王学芯的写作从所见、能见的写作转到“向内”的写作,他重新上路,开始写那些不可见、不能见的内心的纠结与挣扎、苦闷与疼痛,从而增加了他诗歌内核的宽度和长度,他的诗由原来淡雅转向了厚重。看这首《一个轮椅里的朋友》:“轮椅坐在白纸般的脸色下面/时间和天空弯下了身//目光彷徨。体内的/肺在病变。/你躺在白色的沟里/眼睛醒在日历上”。这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轮椅上的朋友”,诗人没有像以前那样去直接描摹他可见、能见的肖像,而写的是“轮椅”坐在“白纸般的脸色下面”,“时间和天空弯下了身”,“眼睛醒在日历上”,而这些所有不能见的被诗人看见了,他这位被病魔撕扯着生命的朋友,盯着日历的眼睛,看见的是时间和天空都折了腰,还有生命的每一天都是何等的艰辛与不容易。这样的感伤是诗人自己对生命的追问和眷恋,也是诗人对生命的意义的自省与拷问。

我曾经对诗歌的有效写作谈过这样的观点,一首诗写出来是否有效,一个简单的检验方法,就是首先看这首诗里有没有看见诗人的情感进入,有了情感才有温度。二是看语言,诗歌的语言是诗歌独有的,尤其是诗人自己发现的语言,有了自己的语言才会有自己的诗歌。三是经验,只有个人的经验才是经验,对生活与生命的经验,能够把真正的个人的经验找到,并且有合适的切入路径置放在诗歌里,这样的诗歌才具有生命力。很显然,王学芯正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行,而且取得了成就。

读王学芯这组诗,尽管还不是不可挑剔,但是我为学芯的变化而感到高兴,我们有理由期待学芯有更多更好的变化,因为诗歌永远是年轻的,而诗人在最好的诗歌没有写出的时候,他不会老去。

猜你喜欢
在路上小村轮椅
哈哈小村(10)
小村的呼噜
有一个小村
陪着小村说话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00
轮椅上的爱
我的轮椅
轮椅上的姑娘(外三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24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生态主义解读
考试周刊(2016年99期)2016-12-26 15:46:24
别致的人生 与众不同的风景
《在路上》中的父亲形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