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物”语

2015-10-26 21:57
星星·散文诗 2015年20期
关键词:诗性诗人诗歌

邵 波

诗性“物”语

邵 波

阅读本期推荐的三首诗歌,会自然发现显露诗间的诗人对“物”的发现与迷恋。情感的脉动被主题词似的“物”连缀起来,与诗歌节奏不断产生碰撞,牵引出了源源不断的诗情意绪,可以说,这些诗化之“物”背后隐藏着诗人对人、生存、爱情、际遇、命运等命题的探问。

宋晓杰的诗《中草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草药及其煎服的过程有着细致入微的刻画,将草、植物与人的关系凝结在了“药性”里,“就那么多了,我们不会比古人/更善于攀援和行走,不会比穿行于/深山老林的他们,认识得更多/草和植物们脾气各异,是否合得来/都要亲手试一试、亲口尝一尝”,渊源深厚的中医传统流传千年,把脉开方中已将植物的药用效果与人的肌理病症结合起来,一种贴近人性体验的医术流淌的正是人们对生存的切身感悟——“体贴和甘苦”。“手搭命脉,就走进身体的迷宫:/这儿是主干道,那儿是小分枝儿/哪一条都得仔细清扫,不许有落叶/也不许走走停停。整套的机组严密而庞大/却需要草本、木本的温良,去抚恤润泽”,宋晓杰在细微的生活经验中发现诗意因子,把内心的激情压缩为对事象的描摩,压低情感的“沸点”,尽己所能收集平俗生活里蕴藏的诗美信息。“手捧粗瓷大碗,照不见影子/却深知生活的浓度……”她将浪漫的吟咏抒情转化为冷静的宣叙白描,自我的张扬消退为与“物”齐观的倾听和凝视,从中发掘平凡人生、普通事物中隐匿的个人历史和生存哲学,透射出了现实生活的朦茸质地。

日常生活的平凡与多艰,“药”诠释得淋漓尽致,而个体对生活的体认、理解也存留在真实的生存境遇中,那里的物象更加直露、可感,“生活的迷宫,路很窄/前方总是四面高墙/十年前的我还是个孩子/在离家几十里的小县城洗盘子”,寂之水的《洗碗工的夜晚》便道出了头脑深处艰辛的少年时代,用“物”的感知抚摸现实生活的单调、坚硬、冷热,“吃番薯,冷的,热的/硬的,烂的,半生不熟的/一点点吃掉黑暗”,洗盘子、红肿的手、妈妈的冻疮、番薯这些“物化”时代的痛,无不折磨着成长的记忆,让生活本身的残忍、粗粝与困顿,加重了诗作的感情张力和强度,使诗歌进入现世生活的核心,敲击着每个人的灵魂。诗人以客观、真切的人性体验试图唤醒人们对底层生存状况的关注,反思现代社会人类精神衰败、贫血的症结。寂之水在诗思与生活、理想与现实、灵魂与肉体的双向拉伸中,痛苦且虔诚地找到了现实与写作的平衡点,拉近了诗歌与生活的距离,同时也有意迫使诗思向生活的深处延展。

杨晓芸的“物”是两条“可爱”的鱼,“我多次观察到,在狭窄的水缸/两条鱼首尾相依,合成漆黑的棺材形体/为了彼此贴得更紧,它们整夜整夜地/不摆动,两条鱼恍若一条鱼”,《就像两条鱼》中勾勒出了人与鱼之间微妙的联系,诗人借两条首尾相依的鱼,象征了男女生活中的依偎和支持。她并未就鱼的细节展开描写,而是把注意力定格在仿若“沧海桑田”的一幅画面之上,以女性细腻的笔触在生活的海滩上捡拾生命的彩贝,搜集贴近凡俗生活的诗性碎片,带有一缕温情与感动。“就像我们。我们的身体相互交织/风从纠缠不休的脚趾中快乐地穿越/一夜又一夜,只是时光的一瞬/只是我靠在你的怀里,看你抽烟/烟灰飘落的一小截”,生活中的意趣、想象和细节遍布诗歌的角落,流淌在身体和思维的空白之地,暗夜的孤独因为有了另一半的陪伴而变得亲切可感。在夜里这种静谧的安抚犹如两条一动不动相互安慰的鱼,充满了感性诗意的味道,“我们宁愿/如此低调/就像两条鱼,爱得近乎于死”。

对“物”的寻踪是新诗前进和突破自我的诗学传统,也是当今诗家“及物”写作的要旨。三位诗人,三首诗作均返归生活现场寻找聚合诗情的焦点,对日常事物重新编码,将之分散转化为个人的写作经验,最终使诗人主观的心绪状态与客观的原生情态相藕合,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诗歌艺术的生长空间,彰显出了抒情主体的生存状态和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诗性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