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2015-10-26 16:54魏雪荆楚理工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学思潮文坛郭沫若

魏雪荆楚理工学院



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魏雪
荆楚理工学院

摘要: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五四时期的五四浪漫主义到20年代末兴起的革命浪漫蒂克,直至40年代抗战时期的革命浪漫主义,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发展过程。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每个阶段的特征以及其演变的原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五四浪漫主义革命浪漫蒂克革命浪漫主义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从发生到繁荣兴盛直到逐渐衰落,有着一个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五四时期是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盛的时期,20年代后期兴起以“革命罗曼蒂克”文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抗战时期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末期。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从兴盛到衰落的演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文将在梳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线索的基础上对其演变的原因进行分析。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五四时期,五四时期是中国浪漫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以创造社、新月社为代表的大量浪漫主义文学社团,除这些社团的作家创作之外,以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著称的文学研究会的作家的创作也出现了浪漫主义的倾向。创造社的作家创作以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以及成仿吾的文艺评论作为代表,显示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为代表的抒发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的文学,另一方面是以作家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代表的展现知识分子的苦闷、具有浓郁的感伤情调和抑郁情绪的文学。第二个阶段是20年代后期兴起的以“革命浪漫蒂克”文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一方面延续了五四事情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英雄传统和以郁达夫为代表的忧郁感伤的传统;另一方面强化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表现出一种阶级群体性,倾向于无产阶级思想。第三个阶段是抗战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以郭沫若的历史剧和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创作为代表。从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到40年代抗战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走过了一条从繁盛到逐渐衰落的发展轨迹,造成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一起在中国现代文坛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作为现代文坛重要文学潮流的浪漫主义在现代文学的后二十年逐渐从文坛隐退,这与中国现代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中国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接受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接受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先天不足。“浪漫的混乱”是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代表社团新月社的成员梁实秋评价五四新文学的话语,他的这一话语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现代文坛浪漫主义的混乱状态。从中国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来看,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出现了异彩纷呈、真伪难辨的形态。人们习惯于从高尔基的“浪漫乃是一种情绪”来理解浪漫主义,造成了现代文学浪漫主义概念的过度宽泛。从高尔基的思路考察文学问题容易将社会历史转型期的社会文化思潮和文学思潮理解为浪漫主义,因此很多人将五四时期成为“浪漫的一代”,很多人将浪漫主义理解为一种时代的特殊气氛。我们可以从浪漫主义的代表文学社团创造社前后期发展情况来看到这一现象的真实存在。前期的创造社高举浪漫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大旗,随着社会革命的发展,后期的创造社则转向了革命文学的倡导。无论是认识评价上的困惑还是所受到影响的复杂多变,都显示了中国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接受上的混乱性。

在中国现代文坛,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20年代文学的两大旗帜,但是到20年代后期,现实主义逐渐超过了浪漫主义,占据了现代文坛的主流,而浪漫主义逐渐走向衰落。现实主义超过浪漫主义有着中国现实社会政治革命的原因,也与中国接受提倡现实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现代文坛20年代后半期,曾经高举浪漫主义大旗的郭沫若发表文章《革命与文学》,称欧洲“浪漫主义的文学早已成为反革命的文学”。郭沫若作为一个革命者对浪漫主义文学进行否定,开始转向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瞿秋白也在30年代初发表文章称“浪漫主义是新文学的障碍”。当时的革命作家对浪漫主

义的否定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2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大量接受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提倡现实主义的,文学来源于人民大众,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左翼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在文坛占据重要地位。严酷的现实革命斗争要求人们以更加现实的姿态去面对革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更加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导致了标语口号式的文学出现,作家开始摒弃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思想,强调阶级、群体意识。对文学功利性的强调和个性主义的批判,限制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和文学创作的个性特征的发挥,使文学逐渐走向概念化的模式,损害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使浪漫主义文学逐渐衰落。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从五四时期兴盛到40年代走向末路,是中国文学界对西方浪漫主义接受的先天不足遇到中国现代社会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所必然发生的现象。中国现代社会的复杂背景和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自身的先天不足,注定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由兴盛走向衰落的命运。

参考文献

[1]朱寿桐.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命运(专题讨论)[J].河北学刊,2001.

[2]陈国恩.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概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5).

[3]谢应光.中国浪漫主义诗学的发生及其命运[J].社会科学研究,2006().

[1]格林.论开明立法与契约自由[A]//格林文集[M].伦敦朗曼公司,1941:199.

[2]霍布森.社会问题[M].1901:175.

[3]罗斯福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1.

猜你喜欢
文学思潮文坛郭沫若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思潮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①教授访谈录
郭沫若佚诗一首
反七步诗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女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演变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