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平 刘沙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浅论汉英思维着眼点之前与后
邓永平刘沙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反映,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不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本文发现汉英语对现实世界中相同的相继动作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从而认为汉英语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也有着如此区别,并尝试运用文化学、文化地理学及语言文字学的有关知识对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作出初步解释。
关键词:汉英思维相继动作表述方式着眼点
有关汉语与英语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院长连淑能分别从十个方面比较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我国已故学术泰斗季羡林则将汉语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分别归纳为“综合的思维”和“分析的思维”。笔者发现汉英民族在思维方式上还存在着着眼点的不同:汉语民族往往面向过去,着眼点在前;英语民族则往往面向未来,着眼点在后。本文试以汉英民族对前后相继的两个动作的不同语言表达来论述汉英思维着眼点之前与后,并对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作出初步解释。
客观世界中的动作具有时间性,语言具有线条性,语言符号的线性分布与相继动作在时间轴上的前后依次分布不同:相继动作的分布具有固定的方向性,语言符号的线性分布则不具方向性。下面,我们根据两者发生的时间间隔将相继动作分成三种类型。
(一)“A…B”型
A、B在时间轴上前后相继,中间可能有一定间隔:
(二)“A→B”型
A持续一段时间之后,B紧接着发生,中间没有间隔:
(三)“A→B?”型
A发生迅速,B还没来得及发生:
这样三种类型的相继动作,普遍存在于各民族各社会,但不同民族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他们对这些相同客观事实的语言处理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A…B”型相继动作的语言表述
先来看看几个英语句子:
a. 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
b. A dozen ideas were considered before the boss decided on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c. Don’t be disappointed if you have to try several times before you stop smoking.
以上三句所描述的都是前后相继的两个动作(A 和B),两者中间可能有一定间隔。如句a中,pride之后不一定马上就fall;句b中consider和decide以及句c中的try和stop也不一定是紧密相连的。在表达方式上,三句都使用“before”一词,将此相继两动作表述为“在动作B之前动作A”,简言之,“B之前A”,着眼点在后面动作B。此时语言表述顺序与客观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相反,图示为:
我们再来看看汉语的表述:
a’骄傲之后必定失败(骄兵必败)。
b’深思熟虑之后,老板确定了建筑方案。
c’我们必须在多次尝试之后才能最后戒烟。
英语用“before(在……之前)”的地方汉语都用了“在……之后”。汉语三句的表述方式为“在动作A之后动作B”,即“A之后B”,着眼点在前一动作A,与英语相反。此时,语言表述顺序与动作时间顺序相同,图示如下:
(二)“A→B”型相继动作的语言表述
上文分析了英语和汉语对于“A…B”型相继动作的表述方式,下面再来看“A→B”型相继动作的语言表述情况。先看英语的例子:
d. He studied four years in Nanjing University before he went to Canada.
e. The American Civil War lasted four years before the North won in the end.
f. They worked day and night about three days before everything returned to normal.
以上三句所描述的都是“前面某个动作A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发生了第二个动作B”,但英语没有用“after”,相反,还是全部用“before”将句子表述为“动作B之前动作A持续了很长时间”,也即“B之前A”,着眼点也在后面动作B。此种表述图示如下:
对比一下汉语表述:
d’他在南京大学学习四年之后去了加拿大。
e’美国内战持续四年之后北方最终取得了胜利。
f’他们没日没夜干了三天之后,一切恢复了正常。
同样,英语用“before(在……之前)”的地方汉语都用了“在……之后”。汉语三句的表述方式为“在动作A之后动作B”,即“A之后B”。在这里,汉语着眼点同样与英语相反。
(三)“A→B?”型相继动作的语言表述
这种类型的两个相继动作间的关系是“前面动作A发生迅速,后面的动作B还没来得及发生”。后面的动作B,本来应该,或者很有可能发生的,但由于前面动作A发生迅速而没有发生。那么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只有前面动作A发生。我们来看英语的表述:
g. Before I could get in a word, he had measured me.
h. She left before I could say goodbye to her.
i. I must write it down before I forget it.
句g表达的实际意义为:他measure了我,我没有get in a word;句h:她left,我没有say goodbye;句i:我write it down,没有forget it。以上三句中,实际发生的动作都只有前面的动作A,后面的动作B?都没有发生。但这并不影响英语采用同样的表达,英语把这些还没来得及发生动作当做已经发生的动作,并以其为参照点,仍采用“B之前A”的表达方式,着眼点还是在后面这个没有发生的动作“B?”。图示如下:
再来看看汉语的表述:
g’我还没来得及插话,他就为我量好了尺码。
h’我还没来得及说再见,她就走了。
i’我必须趁现在还没忘记把它写下来。
可以看出,汉语此三句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还没B,就A”。使用此结构时,说话者的心理预期为“动作B本应该,或者很可能先于动作A发生”。如句g’的心理预期为“本应该先‘插话’,然后裁缝师傅再‘量尺码’”;句h’心理预期“本应该先说再见而后再走”;句i’言下之意“很可能先忘记,所以现在就写下来”。也许正因为在说话者心目中,动作B应该或很可能先发生,说话者才以此为参照,着眼于此的。所以此结构的着眼点实际上还是在前。从另一方面来看,B在后,“没B(记作-B)”则在前,“还没B,就A”即为“-B之后,A”,着眼点还是在前。图示如下:
对于上述三类相继动作,英语一律采用“B之前A”的表述方式,着眼点在后面动作B。汉语与英语的表述方式则全然不同,前两类采用“A之后B”式,第三类采用“还没B就A”,式,两式的着眼点都在前。相比之下,英国人则往往面向未来,着眼点在后。
(一)祖宗崇拜与上帝崇拜
中国人有尚古情结:五代盛世是历代帝王施政治国的目标,四书五经是历代文人墨客日夜研读的经典,我们的三皇五帝,文武二王以及孔孟二贤全是圣人、完人,都是我们无条件顶礼膜拜的对象。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所信仰的上帝是创造宇宙、创造地球、创造万物的万能的神,是万物的主宰。所以,西方人行事往往要考虑将来会不会受到上帝的惩罚,这种思维逻辑是面向未来的。
(二)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
中国地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四周封闭,另一方面却内部广阔,江河淮汉水力资源发达,平原众多。这两个特点就使得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就意味着重视过去的生产经验,而生产经验来自于传承。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濒临地中海,故而海上交通发达,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商业文明。在商业文明中,西方人需要到不同地方,与不同的人进行贸易交换。他们不得不面向未来,开拓创新,独立自主地寻求解决方案。
(三)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
英语文字是拼音文字,它是记录语言的语音的,如果语音变了,拼写也就跟着变。汉字大体上是一种表意文字。除假借字外,汉字都有一定的表意成分,字形表达一定的意义,不与语音直接挂钩。因此,汉字一方面能够沟通方言,具有超空间功能。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地方读音不同,但人们的对其意义的理解无异。另一方面,不与语音直接挂钩也使得汉字能够贯通古今,具有超时间性。
总之,汉英民族思维着眼点存在着时间取向上的差异,汉语民族往往面向过去,着眼于前,英语民族往往面向未来,着眼于后。汉英之间的这种区别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受当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另外汉英不同的文字体系也是促成并维持这一区别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3]季羡林.处世公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4]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徐通锵.语言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7]周尚意.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 Christoph Harbsmeier.Language and Logic,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7,Part 1[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9] Karlgren.The Chinese Language:An Essay on its Nature and History[M].Ronald Press Co.,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