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名著中的孝道体现

2015-10-26 15:47刘婷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老父李逵文学名著

刘婷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论文学名著中的孝道体现

刘婷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孝道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民间文化,孝道文化是中国民间的民俗文化,我以为这个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文学名著里透出的孝道文化现象,也有力地为这个观点予以印证。通过仔细品味文学名著的孝道文化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到,孝道文化是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意蕴。所以我认为,文学名著中的孝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丰富体现。

关键词:文学名著孝道体现

文学名著《水浒传》叙述的时代,是北宋时期,这一时期,内忧外患,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历史时期。《水浒传》所写的故事,正是这一时期现实生活的缩影。当然,文学作品的创作,终究不是历史的写照,它需要创作感人的艺术形象。在《水浒传》的情节构成里,作者集纳、吸收了历史记录与民间传说中水浒英雄的传奇故事,创造了主要英雄人物精彩的性格特征,通过写人,广泛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复杂的生活面貌,使读者从书中,透过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他们的言语、行动等等之中,既能感悟到北宋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及风土人情,又能体会到当时的人文风尚。

在这样一部近百万字的巨著中,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为孝道文化研究其广阔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物形象、传奇般的故事、精巧的结构与绝妙的语言而惊叹外,我们还被其字里行间所展现的孝文化思想所感动。《水浒传》里描写的众多人物,有正面形象,也有反面形象,但无论作者要歌颂的是英雄还是要鞭挞的奸类,作者在“孝”字上,却都给予了一个肯定的描述。要想全面地阐述《水浒传》中的孝道文化思想,不是笔者这篇小文就可以做到的,在这里,我只能选摘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例予以佐证。

王进之孝:本书第二回即出场的王进,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高俅初做殿帅府太尉,要报父亲当年被王进父亲打了一棒的仇,即对王进寻隙打击,上任第一天,就找借口打了王进一顿。王进本是一个尽忠尽责的武官,明知高俅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想尽办法来整治他,恐怕连性命都难保,但他为了母亲,也只有忍耐。其母见他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就问情况,得知了内情后,母亲就说:“我儿,三十六计,走为上着”,王进惟母是听,方才出走逃命。在逃亡的路途上,王进让母亲坐在马上,自己挑着担子守在马后,不让母亲有一丝儿危险。路上风餐露宿,十分艰苦,但王进想尽办法,也要让母亲吃饱睡好,确保老母健康。在写王进逃亡路上,歇了几处地方,但凡见老人,王进必要深深一拜,虽仅寥寥数语,但却把王进之“孝”写活了,一个孝子形象、一个时时不忘敬老的形象跃然纸上。

阎婆惜之孝:阎婆惜在《水浒传》中,是作者倾力抨击的对象,作者把她的羡慕虚荣、追求奢华、水性杨花、卖友求荣以及撒泼放刁的无赖品性,写得入木三分,令人读来义愤难平。然而作者却很精致地写出了她的孝心。书中第二十四回写道,阎婆惜年方十八,长得好模好样,身后有好多追求者,在当时,十八岁未嫁,就是大龄女了,但阎婆惜对求婚的人,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侍养父母二老,文中隐意,看得出是要招赘女婿。父亲因患时疫病死后,家贫无钱安葬,阎婆惜愿以身相许,求得葬父的资财。阎婆惜这样的浪荡女子,为了自己的发达,不惜出卖曾经有恩于她家的、又是已成为丈夫的宋江,其品行无疑令人厌恶之极。可就是这样的人物,她的身上,却具备了极高孝心。而《水浒传》一书中,还写了多个具有这种色彩的人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北宋乃至作者所处的明朝时期,孝行之道,是多么盛行,多么深入人心,“孝”,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准则,这当是不争的事实。

宋江之孝:宋江是《水浒传》的主人公,在宋江身上,作者倾注了极大热情,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期望,对未来世界的许多向往,都凝聚在了他的身上,作者追求忠君爱国、社会稳定和平的理想,借助了宋江这个化身予以寄托。可以说,作者倾力打造的宋江这个人物,仁、义、礼、智、信样样具备,是个“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要塑造好一个令人信服的英雄,不写出他的孝义,那就不是一个能得到人民大众认可的英雄,就是一个有严重缺陷的人物,也就是一个不成功的典型。因此,作者在描写宋江仁义品格的时候,在他的孝行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全书在第二十一回、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回、第四十二回、第五十四回等多处着力叙述了宋江的孝心,通过对其孝德的浓墨重彩,宋江这个人物顿时丰满了起来,成为人们喜爱的文学形象。宋江因怒杀阎婆惜,避祸江湖,后经许多朋友的相助相救,历经坎坷,好不容易和花荣等一干英雄,来到梁山,还未好好歇一口气,却接到父亲病死的消息,他明知回家,犹如奔向虎口,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晁盖、吴用等人的挽留,自骂道:“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几句话掷地有声,说完还痛不欲生地以头撞墙,哭昏过去。醒后即星夜赶路,驰奔回家。在生与孝的选择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尽孝。当他赶回家后,发现父亲身体健康,只是怕他入了梁山,成为一个不忠不孝的人,而召他回来罢了。宋江也无怨言,还诚惶诚恐地拜伏于地,听取教诲。在被官府捉拿、发配、服刑的过程中,多有梁山英雄和江湖朋友劝其落草,宋江总是以“恐所连累老父…‘如果上违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之人,在世虽生何益’”等言语相拒,决不为了自己的自由而牺牲老父的利益,违背父亲的意愿。而每当宋江说出这个理由,所有劝说者则只有深深惋惜,不敢强劝。当宋江在江州题了反诗,梁山英雄为救他大闹了法场,再也没有退路,只好在梁山落草的时候,他向晁盖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恐老父存亡不保”,要把父亲接来梁山团聚。把父亲接到梁山后,宋江唯恐老父烦恼,又想尽办法去讨老父欢心,后来,精明美丽的扈三娘归顺梁山,宋江即请她拜宋太公为义父,使老父十分高兴,心情开朗了不少。宋江虽然在梁山创下了基业,但他始终以父亲“要做忠孝之人”的教诲为宗旨,这也是后来接受朝廷招安的思想成因。宋江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孝文化的力量,一个孝字,使他受到了无形而有力的牵制,从而导致他一生都在忠君的羁绊中生活,稍有机会即投入朝廷的怀抱,完成其父的心愿,做一个忠孝两全的人。

李逵之孝:李逵是梁山英雄群像中个性最为突出的人物,他为人直爽、豪迈、鲁莽、粗放;他敢作敢为,无论是谁,只要是做了错事,他都敢于反对,怒极刀斧相向;他毫无心计,错了立马承认错误,不惜自缚请罪。这样的一个人,他天不怕、地不怕,可在他的瞎眼老娘面前,却是连一句大声的话也不敢说,动不动就在老娘面前下跪。正因为李逵的这种至孝心性,这种直爽,他赢得了所有读者的真心喜爱。《水浒传》第四十二回写道,宋江接来了老父,公孙胜回家去安顿老娘,李逵触景生情,忽然号啕大哭。众头领忙问何故,李逵边哭边说:“干乌气么!这个也去取爷,那个也去望娘,偏铁牛是土掘坑里钻出来的。”原来是他看到大家去接爹娘,他自己也想娘了,他想把吃了一辈子苦的娘接来享享福。这个顶天立地、刀架在脖子上的铁汉子这一哭,生动地展现了他纯真的孝心,令读者无不动容。第四十三回写李逵遇李鬼打劫,李逵本恨死了这个冒充他的名字做坏事的劫者,但李鬼一说家有90岁老母靠他赡养,李逵立马就饶了他,还送了他一锭银子。可见他板斧下决不杀孝顺之子,哪怕是恶人他也不杀。这段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李逵的孝,读者不因他放了坏人而不满他,反而是更加喜爱他了。当李逵的母亲在沂岭被虎吃了,这个至孝之子的举动,必然是要报仇的,因此,当李逵不顾危险、格杀四虎时,读者们感到这是必然的结果,除了为他担心之外,盼他知难而退之事,想都不会去想。第七十二回写李逵在荆门镇刘太公庄上,听说俩老人为宋江强抢小女而伤心时,不禁大怒,李逵最怕的就是老人落泪,因此他不问青红皂白,即向宋江问罪。这固然有李逵嫉恶如仇的性格使然,更重要的还是李逵骨子里那一颗孝心在起作用。因此,要说李逵的形象在孝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当是不以为过。

公孙胜之孝:具有仙风道骨的公孙胜,其背景虽然是出家人,但却有一颗不出世的凡心,而他的凡心,不是在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之上。《水浒传》对他的描写不多,除了有数的几场战争之外,偶有提及,则都离不开一个孝字,而因他的凡心,主要落脚在孝心上。第四十二回写了他在梁山基本稳固之后,即要回去探母,他知道老母素喜幽静,吃不得惊嘘,所以他谢绝了接老母来梁山的好意,只是回去把母亲作了安顿。这也为他后来梁山获得招安,拒绝当官而回家侍母埋下了伏笔。第八十五回,写罗真人为要宋江允许公孙胜归田不仕,没有用多少笔墨,却有神来之笔,仅八个字,即“免他老母倚门而望”。这样一说,素来注重孝道的宋江自然无以拒绝,也深刻展示了公孙胜淡泊名利,但求奉母颐养天年的孝心。虽仅此八字,却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雷横之孝:雷横的孝《水浒传》写得不多,仅在第五十一回中有所叙述,但却惊天动地,给人印象深刻。雷横本是郓城县衙的一个捕头,平素忠于职责、勤恳敬业,也恪守律条、小心谨慎,为人正直平和;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多有息事宁人的举动。本回写他因小事得罪了知县的相好,被枷锁拿入县衙,他都还是安然若泰,可当他见来探望自己的老娘遭到白秀英的无端打骂,不禁大怒,心头火起,什么也没有考虑,扯起枷来,一把就劈开了白秀英的脑袋。草菅人命,当然是不好的行为,作者用一句“雷横本是大孝之人”之语,就给雷横进行了有力的开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像雷横这样一个忍辱负重、乐于安守的人,在孝道之上,却有十分坚定的信念。他把孝行看得大于一切,为了孝,可以不顾一切,哪怕是牺牲掉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雷横之孝,作者虽着笔不多,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琼英之孝:琼英在《水浒传》里,是一个不甚重要的角色,系没羽箭张清的妻子,在书中出场时已近尾声,她之所以给人留下了较深印象,却全在于她“孝女”的光环。第一百回中,琼英率领四千人马,深入巢穴,被敌包围,临危不退,只望定杀父仇人田定追杀,后被张清等人救出重围,面对丈夫责怪她的冒险行为时,她仅有一句话“欲报父仇,虽粉身碎骨,亦所不辞”,又要冲阵,只待张清说出已捉到田虎,方才听劝罢战。第一百一十回里,作者顺笔写了琼英之子张节长大后,因抗金立下战功,得封官爵,弃官归家养母,使琼英以终天年,并奏请朝廷表扬其母的贞节孝义,获得批准。一个人物形象能在读者的心目中树立起来,有赖于人物自身的行为方式。琼英之所以让人津津乐道,一是她的身上,洋溢着巾帼英雄的气质,跃马于沙场的风采;二是她为报父仇,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孝举。她在万马丛中冒死追赶杀父仇人的那一个场景,比起书中描写的无数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一点也不逊色,令人感慨万千。

以上举例,只是从文学名著《水浒传》众多描述孝行的文字中,选出的极小一部分。实际上,说《水浒传》就是一部张扬孝道文化的巨著,也是合情合理的。因此,要详细解剖书中的孝描写情节,是难以做到的,我只能选取自认为各具特色的少量人物和情节来佐证自己的论点。

猜你喜欢
老父李逵文学名著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学名著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论《水浒传》中李逵悲剧命运的成因
为老父煎药(外三首)
梅花宝盒
文学名著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不打不相识
宋江给李逵的一封信
李逵的爱情
老父不敢老
不受高考青睐的文学名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