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二华广西大学
透过柳宗元看艺术独创性与作品生命力的关系
连二华
广西大学
摘要:柳宗元的思想和经历使他在不同文体创作上尤其注重独创性,从而使他的作品流传古今,具有恒久的生命力。笔者试从山水游记、寓言、杂文三种文体,分析柳宗元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挖掘他的作品久经流传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寓言杂文独创性生命力
孙昌武先生说:“一个优秀的历史人物,必然要接受时代先进思想的哺育,才能站到时代潮流的先列。”追溯柳宗元思想的源流,柳宗元近承陆质,上继荀子,以儒家的礼、义为指导思想,达到辅时及物、改革现实的政治目的,后来也成为“永贞革新”的政治理论基础。柳宗元在学术上善于独立思考,富有怀疑精神。他的思想和经历使他的不同文体创作尤其注重独创性,从而使他的作品流传古今,具有恒久的生命力。笔者试从山水游记、寓言、杂文三种文体,分析柳宗元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挖掘他作品久经流传的深层原因。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虽只有十几篇,但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是他的散文创作中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柳宗元充分吸收前人的艺术经验,以高度的想象和创造力,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丰富了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手法,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山水文学,始盛于六朝,特别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被视为山水记体的滥觞,对山川景物描绘极其细腻生动,是当时山水文学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其他如谢灵运、鲍照等对山水的描摹极其逼真生动,文学成就也极高。但是,在他们笔下自然景物仅仅是客观存在,他们只是逼真细腻地描摹自然,物我之间界限明确。刘勰曾经指出:“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窃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刘勰的这一论断,明确地提出了六朝山水的普遍特征,但也切中了六朝山水的致命弱点。但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自然景物已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而是饱含着作者强烈感情的山水形象。尤其是在《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西小丘记》等篇中。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作者站在西山之巅,顿觉身心高远,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不知天地之边际;又觉身心广大,与天地同游止,而不知何处是尽头。“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情景完全交融,物我完全化一。这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较之六朝以来山水散文的模山范水、借景抒情等手法,是一个重大发展,是柳宗元对开创山水游记一体的独特贡献。
柳宗元在《邕州马退山茅亭记》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十分深刻的美学命题:“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在柳宗元笔下,荒山僻野中的平凡山水都被表现得清幽劲峭、姿态横生。足以可见,柳宗元有一颗善感之心,善于发现自然中的美,将自然美完全融汇于心中,心领神会,物我合一,运至笔下,自然流淌出一个清幽、透彻、和谐的世界。他与谢灵运所采取的观赏自然的态度不同,也与王维在山水中体悟到的禅思境界不同,更不是在消极地玩赏自然,而是浸透着人对自然美的追求,透露着发现和开拓自然胜景的喜悦。在《柳州东亭记》中,他将“豕以为囿,蛇得以为薮”的荒郊,植树建亭,创造出一个风景宜人的所在。这样,他不是在“空”“静”“闲”的自然中趋于消极、沉寂,而是表现一种积极寻求、创造自然美的热情。
在艺术手法上,柳宗元善于描摹,形容如画,抓住特征,突出个性。从用语到形象,往往得自独创,不落窠臼。他写山、丘陵、石峰、石崖全然不同;写水,每一条溪流,每一泓潭水,也有各自独特的风貌。他善于领会每一景物具体的形、态、声、色等各方面的特征,然后准确生动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他善于在变化中、在静与动的互相衬托中写自然山水,笔法不落俗套。曲径通幽处,平静的潭水,清幽的环境,水中游鱼,倏忽往来;静谧的山谷,远离尘嚣,山风冲击,草木摇曳。更善于把静态的事物写成有生命力的动态的景观,增加生动性。
明代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的确,从柳宗元以后,山水记才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这不仅影响到以后的散文创作,而且也给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的景物描写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柳宗元以前的唐代作家中,寓言偏重于比拟说理。到了柳宗元,汲取了诸子寓言的传统,借鉴了六朝以来的小说和杂文的写作技巧,发展成一种思想深刻、概括性强、形象鲜明、情节生动的
富有独创性的寓言文。
柳宗元的寓言将高度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政治性相结合。《罴说》讽刺朝廷“不善内而恃外”,采取“以藩治藩”办法的失测。“手写本事,神注言外”(林纾《春觉斋论文》),在《三戒》等寓言中,柳宗元不仅将自己的人生体验、生活哲理蕴涵其中,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政治失意的愤懑表达,更是对社会本质的清醒认识。
柳宗元的寓言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寓意,已经超出了作者的主观写作意图,提供出某种哲理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使不同时代的人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有极强的生命力,流传古今。
在艺术上,和以前寓言相比,又有独创的特点。将简单的情节发展为较复杂生动的情节。有层次,矛盾冲突更深刻,作品更吸引人。将先秦粗线条简单勾勒的寓言形象发展为完整的寓言形象。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等拟人的寓言形象。寓言犀利、简洁,每一篇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对作品内容加以评论。这些成就对完善寓言文体有着巨大的意义。
柳宗元的寓言文同他的山水记一样,篇幅不多,但却在中国寓言文体上占有重要位置,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独创性与作品生命力的关系。
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由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努力,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杂文发展的新阶段。柳宗元文集四十五卷中,有十三卷的大部分是杂文。他借鉴古代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杂文。他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角度新颖,见解深刻,展现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捕蛇者说》写了赋役之害,《送薛存义序》写了改革吏治的意见,《晋文公问守原议》写了宦官干政等。在一些政论文中他就事论理,论辩大胆,富有远见卓识。在艺术上构思新颖,立意求奇,要求艺术上富有独创性。善于推翻传统观点,取前人没有使用的角度和方法,力避表现上的平庸。
综而观之,在唐代像柳宗元这样“兼善众体”,在各个领域有自己独创性,做出成绩的人是很少的。柳宗元的作品能够有恒久的生命力,流传古今,是因为每一种文体都不因循守旧,而是都力避凡庸,力求创新,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到文体完善,都留下了自己独有的印记,从而对后世产生了带有个人印记的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孙昌武.柳宗元传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孙昌武.柳宗元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高步瀛.唐宋文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晁公武.群斋读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10]郭预衡.历代散文史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
[11]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