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海华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中共浙江地方组织早期创建中的若干特点
游海华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浙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浙籍知识分子为中共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今天的行政区划看,1927年国共分裂前,浙江所有的地级区市都建立了中共地方组织,大约有一半的县市建立了中共地方组织。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浙江地方党组织无论是建党时间,还是党员发展数量,大概居于全国第二行列或中游水平。若从省内分析,浙江地方党组织创建中的特点有:除金华、武义以外,沿海各地党组织的建立明显早于内地各县市;早期党组织是从多方面发展而来的,党组织的上下隶属关系和今天的行政区划完全不等同;从党员人数看,各地党组织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其中杭州、宁波、金华、绍兴等地党组织发展相对较快,衢州、台州、舟山、丽水等地市的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各地党、团组织创建时间不一,并无固定规律。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地方党组织;早期建党;特点
浙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也是较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省份之一。多年以来,学界在梳理清楚浙江地方党组织创建基本史实[1][2][3]的基础上,主要集中在浙江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建党的突出贡献①[4][5][6][7][8]等讨论上面,还无专文讨论中共浙江地方组织早期(1927年国共分裂前)创建中的特点。本文对此做一论述。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会议的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举行。用一句比较形象但可能不十分准确的话来形容,中共一大是“花开上海,果结浙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浙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其中,浙籍知识分子为中共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2](P4~5)尽管如此,浙江并不是全国最早而只是全国较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省份之一。
众所周知,在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国内外已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其建立地点分别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6个城市,以及东京、巴黎等地(旅日、旅法的华人中)。到党的二大召开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建立了上海、湖南、广东、北京、武汉等6个地方执行委员会、地方委员会或区执行委员会,12个支部和两个党小组。[9](P57~63、101)清楚的是,在上述中共最早的党组织创建进程中,找不到浙江地方党组织的身影。
中共浙江最早的地方组织,是1922年9月初在杭州皮市巷3号正式成立的中共杭州小组。于树德任组长,成员有金佛庄、沈干城。浙江不但落后于一大前就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上海、北京、湖北、湖南、广东、山东6个省,而且落后于二大前已建党的江西、河北、河南、江苏、四川等省。在周边各省中,浙江仅领先于安徽和福建(如表1所示)。
因此,若以第一个地方党组织建立时间的早晚来衡量,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浙江省建党时间大概居于全国第二行列或中游水平。
表1 中共浙江及周边各省地方党、团创建时间概况表
中共杭州小组的建立,开启了中共浙江地方组织创建的先河。此后直至1927年4月,浙江的中共党组织不断地向全省其他各县市展拓,党员数量年年翻番,甚至一年翻几番(如表2所示)。但是,以党员数量论,与其他省区相比,浙江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大概处于第二行列。
第一行列当属上海、湖南、湖北、广东等省市。表2显示,与浙江相比,这几个省市绝大部分年份的党员数量是浙江的数倍。例如,以最高数据相比,1925年,上海、湖南、湖北、广东4省市党员人数分别是浙江的8.8、6.1、0.85、8倍;1926年,上述4省市党员人数分别是浙江的5.3、9.2、8.6、12.5倍;1927年4月,分别是浙江的2、3.25、3.25、2.3倍。
这4省市党组织发展快,党员数量增长迅猛,远远超过浙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共同的原因,也有各省独特的因素。共同的原因就是,这几个省市是全国最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地方,党员深入基层工作时间较长,群众基础相对较好。独特的因素如广东,她是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发源地,党组织拓展的环境自然远比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其他省份要好。如上海,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不受中国政府管控的公共租界、数量最多的工人阶级队伍和众多的知识分子等,远非浙江可比。再如湖南、湖北,是北伐发动以后的首批“解放”地区。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12日,北伐军攻占长沙;10月,攻占武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以后,两省党员人数得以迅猛攀升。相对而言,浙江“解放”较晚,1926年底,北伐军进抵浙境;直到1927年3月,北伐军才克复全境。此间,杭州地委书记贺威圣为响应北伐,策动浙江省长“夏超独立”和浙军起义,结果兵败,导致党组织遭受重大损失,其中两名中共党员被杀,30余名革命者被镇压。[2](P166~168)
第二行列包括浙江、江苏、江西、山东等省份。表2显示,在1926年底北伐军攻占浙江全境前,山东省的中共党员数量和浙江省大抵处于同一水平;1922年至1926年,山东省的中共党员数量每年均稍多于浙江;1927年4月,浙江省的中共党员数量是山东省的近4倍。类似的变化也发生在江苏、浙江两省之间。1924年前,江苏省的中共党员每年也比浙江省的稍多一点;之后,因北伐军进抵浙江,浙江中共党员数量大增,1927年初,被北伐军“解放”后的浙江党员人数大大超过仍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江苏省党员人数。北伐发动以后,浙江中共党员人数甚至一度落后于江西;1927年4月,稍稍领先于江西。
当然,和安徽、福建区区“两三百”中共党员相比,1927年4月份的浙江省,有中共党员4000人,无疑是中共党组织大力拓展的活跃省份。
表2 全国及部分省区中共党员人数统计表
以今天的行政区划看,1927年国共分裂前,浙江所有的地级区市都建立了中共地方组织,大约有一半的县份(市)建立了中共地方组织(41个,见表3所示)。仅从省内分析,浙江地方党组织创建中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表现在:
一是除金华、武义以外,浙江沿海各地党组织的建立明显早于内地各县市。表3显示,除金华、武义以外,1926年底以前,浙江地方党组织均建立于沿海各地,分别是:杭州、绍兴、海门、温州、宁波、嘉兴、上虞、奉化、余姚、象山、鄞县、嘉善、海宁、慈溪、镇海、瑞安、定海、临海、温岭、乐清、诸暨等21个县市。
沿海各地为何早于内地各县市?细究起来,显然与沿海交通便捷、人员(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商人)跨地域流动频繁、信息传播方便、经济(工商产业)相对发达、人们观念开放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近代以来,浙江是最早对国外开放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开放)的省份之一;到清末民初,浙江开放了宁波、温州、杭州等3个沿海通商口岸。再如,1895~1900年,全国投资万元以上的105家厂矿中,浙江占了7家,资本额在全国各省中位居第一位;1895~1913年,全国投资万元以上的549家厂矿中,浙江有29家、资本额6729千元,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3位。[10](P870~920)这些厂矿大部分创办于沿海的杭嘉湖地区和温台地区。另外,1872~1875年间,清政府派遣的4批120名留美学生中,浙江省有8名,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3位;20世纪初的第一、二批庚款117名留美学生中,浙江省有23名,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2位。[11](P34、303~305)清末民初的浙江,其人口在全国排名第9位,1912年其新式学校(高等学堂、工农商实业学堂、师范学堂)数量和学生数均排名全国第3位。[12](P33)有学者指出,作为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都市的上海,为中共成立提供了最适宜的地理环境,中共在上海的成立是上海近代化的结果。[13](P130)相对全国来讲,上海是如此;而在浙江省,经济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文化多元化等先行启动、走在全省前列的沿海各县市又何尝不是如此。
金华、武义党组织建立较早,和千家驹密切相关。千家驹为武义县人,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七中学(今金华一中前身);1922年转入浙江省立第七中学师范部。1925年,经义乌籍同学季达才介绍,千家驹和中共杭州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络,后经中共浙江地方领导人宣中华等介绍,千家驹加入中国共产党。千家驹由此成为金华地区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他的组织下,随后创建了金华、武义等地方党组织。
二是早期党组织是从多方面发展而来的,党组织的上下隶属关系和今天的行政区划完全不等同。有的是外地外籍党员来浙各地活动,发展党员建立组织的。例如,台州的第一个党组织,是时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地委秘书的宣侠父(诸暨人),到海门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创立的,当时发展了金辅华、江潭(江雄风)、章尚友等人入党;随后,金辅华在海门、温岭两地开展建党活动。[14](P11)衢州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衢县支部,是1927年1月创立的,支部书记为吕雄(杭州人)。其创立渊源要追溯到1926年12月,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中共党团书记宣中华委派张寅仲(杭州人)带领一批中共党员来衢州活动,秘密发展共产党员,策应北伐军入浙,吕雄即为这批党员中的一员。[15](P1、3)有的是在外省外地入党后,受党的指派回乡建党的。例如,绍兴最早的党组织——中共绍兴(党、团)地方支部,是诸暨人何赤华受上海党组织委派,1923年7月来绍组建的。[16](P9)温州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是永嘉人谢文锦受中央指派,1924年底回温筹建的。[17](P1~2)
表3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各县(市)最早党组织建立概况表
说明:1.本表据下列资料编制而成。2.因资料不同,同一地建党时间可能记载不同,本表采用最早的记载。3.嘉善最早建党地点为枫泾,现属上海金山。4.嵊县和黄岩为党的通信员组织。资料来源: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组织史资料(1922.4~1987.12)》第1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第19~46页;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杭州市组织史资料》,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6页;中共湖州市委组织部、中共湖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湖州市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湖州市组织史资料(1927.4~1987.12)》,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2~4页;中共嘉兴市委组织部、中共嘉兴市委党史研究室、嘉兴市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嘉兴市组织史资料(1925~1987)》,新华出版社,1992年,第1~3页;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金华市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金华市组织史资料(1927·秋~1987·12)》,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第12~16页;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中共宁波市委党史委员会、宁波市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宁波市组织史资料(1925.2~1987.12)》,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18、27~36页;中共衢州市委组织部、中共衢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衢州市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衢州市组织史资料(1927.1~1987.12)》,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3~5页;中共绍兴市委组织部、中共绍兴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绍兴市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绍兴市组织史资料(1923.7~1987.12)》,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11、20~22页;中共台州市委组织部、中共台州地委党史研究室、台州地区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台州地区组织史资料(1924.3~1987.12)》,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13~16页;中共温州市委组织部、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温州市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温州市组织史资料(1924.10~1987.12)》,新华出版社,1992年,第1~3、7页。
有的中共党员参与了多地党组织的创建。表3显示,张寅仲、屠仰慈创建了海宁、湖州、德清的第一个党组织,张寅仲也是衢州地区最早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金辅华是海门、温岭党组织的创始人,赵济猛是定海、东阳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也有的是多地党员同时来一地创建党组织。例如杭州,1922年8、9月间,中共北京、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和党中央几乎同时委派徐梅坤、于树德、庄文恭等来杭州开展建党活动。[2](P104)
正因为浙江各地早期党组织是从多方面发展而来的,这决定了各地党组织的上下隶属关系非常复杂,和今天的行政区划完全不等同。表3显示,杭州、绍兴最早的党组织隶属于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领导;海门、金华、武义、衢县、兰溪、龙游、江山、湖州、德清、永康最早的党组织分别隶属于中共杭州支部或独支、中共杭州地委领导;甚至温州、瑞安、乐清最早的党组织隶属于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直到党的五大后,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上海区委,浙江、江苏分别建立省委;1927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建立。[18](P47)自此,浙江地方党组织才有了统一的领导机关。
三是从党员人数看,早期浙江各地党组织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表4显示,杭州、宁波、金华、绍兴等地的党组织发展相对较快。尤其是北伐军入浙以后的1927年上半年,杭州、宁波和金华的中共党员人数均在千人以上,绍兴也有250人。上述各地党组织发展相对较快,除前述沿海(如杭州、宁波、绍兴等)党组织创建因素(条件)优于内地各县市外,另一重要因素是这4地党组织建立较早、基础显然比其他各地要好有关。相对而言,衢州、台州、舟山、丽水等地市的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
表4 中共浙江省各市、地区早期党员人数统计表
四是各地党、团组织创建时间不一,有的地方党组织创建时间早,有的地方团组织创建时间早,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表1所统计的7省市中,除上海、江西两地外,其他5省共青团组织的创建均早于党组织。以此看来,在省市一级,团组织早于党组织成立似乎是一般规律。不过,这一规律并不适合用来描述浙江各地党、团组织的创建情况。表5有统计数据的9个地市中,只有杭州、宁波、绍兴、舟山4个市的团组织创建早于党组织,温州、衢州市是党、团组织同时建立,湖州、嘉兴、金华、台州4个地市的党组织早于团组织建立。值得注意的是,丽水地区在大革命时期没有成立共青团组织,可能是其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由此导致相对封闭的结果。
表5 中共浙江各地市地方党、团创建时间概况表
[注释]
①主要表现在: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和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有许多首创之功;浙籍先进分子俞秀松最早深入工厂,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上海最早的共产党组织5名成员中,浙籍占了2名,后来该组织发展到15人,浙籍占了7名,施存统在旅日华侨中创建了共产党,浙籍党员为上海共产党和全国建党做了大量工作;浙籍先进分子参加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其中,俞秀松出任第一任书记。
②具体说来,包括:以上海工人为主体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阶级觉悟的提高,为共产党的创建奠定阶级基础;上海发达的媒介网络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提供便利条件;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上海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集聚与活动中心,以陈独秀为核心的《新青年》编辑部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则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提供基本成员,上海发起组实际担当了组建中共的“临时中央”。
[1]浙江省档案馆编研科.浙江早期建党概况[J].浙江档案工作.1984(6).
[2]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浙江党史(1921~1949)[M].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3]本书编辑委员会.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邓明以,张骏.陈望道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5]王光银,陈坚毅.浙江籍先进知识分子对建党的贡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4).
[6][日]石川祯浩著,王士花译.青年时期的施存统——“日本小组”与中共建党的过程[J].中共党史研究.1995(3).
[7]杨福茂,俞秀松对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贡献[J].中共党史研究.2000(5).
[8]许黎英,朱顺佐.简论陈望道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建党活动[J].浙江社会科学.2011(6).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M].第1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0]历年设立的厂矿名录[Z].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95~1914)》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1]李喜所.近代留美学生与中外文化[M].天津:天津人[12]温锐,游海华等.百年巨变与振兴之梦——20世纪江西经济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民出版社,1992.
[13]苏智良,江文君.中共建党与近代上海社会[J].历史研究.2011,(3).
[14]中共台州市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台州地区组织史资料(1924.3~1987.12))[Z].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15]中共衢州市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衢州市组织史资料(1927.1~1987.12))[Z].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16]中共绍兴市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绍兴市组织史资料(1923.7~1987.12))[Z].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
[17]中共温州市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温州市组织史资料(1924.10~1987.12))[Z].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18]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组织史资料(1922.4~1987.12)[Z].第1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梁一群
G221
A
1008-4479(2015)02-0058-07
2014-09-30
游海华(1972-),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区域社会(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