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宋代明州与高丽海外贸易发展因素分析研究
刘莉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两宋是明州(宁波古称明州)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江南经济持续开发和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南区域经济、贸易和文化的重心。明州是宋廷指定的通往高丽的唯一官方往来口岸,成为宋、丽双方官方贸易的唯一通道和商品集散地。本文主要基于历史学视角研究明州成为宋、丽官方政治及贸易往来的诸因素分析;宋与高丽官方、民间贸易实现的形式和种类;海外贸易对宋代明州政治、经济的影响,对宁波当代国际贸易的作用。
明州与高丽;海外贸易;因素分析研究
宁波(古称明州)地处中国大陆东海之滨,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海外交通,以及四通八达的内河航道和广阔的腹地,使其发展成为两宋时期中国东南区域经济、贸易和文化的重心,海外贸易是其主要特征。研究分析明州宋、丽官方政治及贸易往来诸因素;宋与高丽官方、民间贸易实现的形式和种类;海外贸易对宋代明州政治、经济的影响,可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浙江沿海港口转型升级,发挥港口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带动作用很有意义。
南宋建都临安,明州成为距离国都最近、水运交通最为便捷的海港城市。明州自北宋神宗熙宁(1068年)之后,成为宋、丽官方及贸易往来的唯一港口,其原因有五: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传统的海上航路是其选择的客观条件
明州地处中国大陆东海之滨,“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观舆地图则僻在一偶,虽非都会,乃海道辐凑之地,故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东出定海,有蛟门、虎蹲天设之险,亦东南之要会也。”又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段,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海外交通,以及四通八达的内河航道和广阔的腹地,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并无法比拟,明州成为选择的必然,与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至迟在唐代,来往于中国江南与朝鲜半岛的海上航线,即通过浙江等地海港直接越东海、黄海,途经黑山岛到达朝鲜半岛南部的所谓“南方海路”就已开通。由明州北上航路的目的地是海陵(今江苏泰州)和扬州,而南下的寄泊地点则主要是台州和温州。此时宁波三江地区由小溪——三江口——甬江河口3个地点连接起来的内河航路,已经与外海航路一起构成该地区与其他地域的联系网络,唐代明州越窑青瓷的外销为该网络的运转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
五代时的吴越国钱氏将杭州、明州等濒海港口,作为招财进宝,富民强国之外贸基地,在与朝鲜、日本传统海上交往方面较之唐代有增无减。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先生研究,当时“开到日本的中国商船,似乎大都从吴越出发,横渡东中国海,经过肥前松浦郡的值嘉岛,进入博多律港。而这种航海似乎大都利用季节风,一般是夏季开往日本,过了台风期后的八、九月之交返航”。不仅对东亚贸易如此,“由于唐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广州,使广州的对外贸易一度中断,明州港一时极为兴盛,大有独领风骚之势”,于是形成了新的明州商帮。这一时期主要是吴越商人蒋承勋、蒋衮、盛德言等活跃在东海海域。当时的杭州湾“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由朝鲜半岛到明州的海上航路到了北宋时期,发展成为一条成熟的传统海路。
海外贡舶越洋而来靠泊定海招宝山下的甬江口,到明州内港三江口一带仅10余海里。再由明州沿浙东运河至杭州,过杭州,走江淮运河到洪泽湖,经淮南东路的泗州转汴河,船舶可直达京城开封。明州各县之间以及各军事要地和设施之间,都建立了政府管理的水陆驿道和驿站,不仅成为区域内的主要交通干线,也是当时全国交通网络的重要一环。便捷、安全畅通的水上交通网,也是明州被选择的重要条件。
(二)发达的区域经济为繁盛的海外贸易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浙东宁绍平原经过秦代以来的持续开发,特别是江南地区在唐末五代时期相对北方地区较为和平的政治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北宋时期封建的租佃契约关系得到较大的发展,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海内外贸易的发展,促使南方经济呈现出新的繁荣。
农业已由粗放变为集约,精耕细作的经营,变广种薄收为提高田亩的单位面积产量,江南高产作物的水稻,其增产也就更加得到保证。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廷自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在江淮、两浙种植,这种优良品种,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单位亩产量。《宋会要》记载,政和七年(1117年),明州粮食单产亩产六、七硕,每硕约为今46.2公斤,亩产在277.2~323.4公斤。这在当时单季稻的种植中属于全国最高的产量。水利设施大量兴建与完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南北农作物品种得到广泛交流,两宋明州农业生产技术明显提高。
除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外,明州地区还广泛种植桑、麻、茶、棉花、席草、水果等多种经济作物。如王安石《天童山》诗描述当时的鄞县云:“村村桑柘绿浮空,春日莺鸣谷口风”,反映了当时植桑的情况。桑、麻的种植,不仅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必需,也是生产流通商品绢帛的原材料。浙东地区多丘陵、山地,气候温和湿润,自古以来盛产茶叶,河姆渡文化的余姚田螺山遗址发掘时,在距今6000年前地层中出土了一批茶树根,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表明明州的农业经济由单一的粮食种植走向了多种经营的道路,这对促进农业经济商品化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意义重大”。
江浙还是原始瓷的故乡,至唐、五代,明州制瓷业步入辉煌。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商品,由于国内外需求量的大增,明州上林湖、东钱湖地区是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地。青瓷生产与贸易,推进了区域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三)建造荷载坚固的远洋舟船和先进的航海技术是促进海外贸易前提
古代宁波人弄舟水上的历史十分悠久,发现于河姆渡文化时期的船桨、陶船形器等文物,直接反映了距今7000年前四明先民的舟楫水平。浙东地区的航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吴越时代,甚或更早。越国的疆域主要分布于钱塘江和杭州湾两岸,可以说是濒海临江之国,水上交通应该是其域内往来联系的主要方式。《越绝书》说: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这是对越人善操舟楫的说明。
从北宋前期开始,明州就设有官营造船场,所造船只主要用于国家漕运、出使以及海防所需。据《宋会要》载: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明州造船只有177艘,到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明州官营作坊所造船只额定年产量已达600艘,跃居全国第一。造船业成为明州最发达的手工产业。沈括说:“国初,两浙献龙船,长二十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派安焘、陈睦出使高丽,“造两舰于明州,一曰凌虚致远安济,次曰灵飞顺济,皆名为神舟。自定海绝洋而东,既至,国人欢呼出迎”。这是可以装载二万石以上的大船,排水量应能达到1500吨,并且结构复杂,吃水深,抗风浪能力很强,在当时,不仅往来于明州的中国人使用,且有海外官方使用者,元丰二年,因高丽贡使遭遇海难,宋廷还将停泊在明州的神舟“灵飞顺济”借与高丽贡使使用。
宋代在航海技术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航海地理视野开阔,地文定位技术的深化,叙述性航路指南的成熟,船用海图的应用,海洋知识的丰富,气象预测的采用,船板操纵技艺的娴熟等均是,但最重要的则是全天候的磁罗导航与量天尺为测天工具的大样天文定位技术。”所有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均为远航提供了安全保证。
经济的繁荣与航海水平的提高,为明州成为宋、丽官方往来的主要港口,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四)辽契丹的政治、军事压力,迫使宋、丽抛弃传统便捷的“北方海路”
对高丽、日本的海上通道,北宋初年仍沿袭隋唐以来的主要航路,即以山东等地为始发港的“北方海路”。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宋廷遣秘书丞直史馆陈靖、秘书丞刘式出使高丽,以及元丰六年(1083年)任赴高丽国信使冯景奉诏“察视近便道”,走的就是这条横渡黄海的“北方海路”,较之远道江南之明州,实在近捷。因而,熙宁(1068年)之前,宋与高丽的海上交往多取此道。
北宋建立,由于诸多原因,一直未能拥有如唐王朝般辽阔的疆域。在北方,渤海北岸都属于辽国的势力范围,辽东半岛至鸭绿江口也属辽国,宋辽两国一直处于高度的敌对状态,宋与高丽之间的陆路交通被完全断绝,高丽人往来大陆只能假舟楫于海道。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是岁,高丽、占城、邛部川都蛮来贡。”此后高丽国在辽国强大压力下,基本中断了与宋的官方往来。宋神宗时,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断40余年的外交关系得以恢复,因北路航线为辽国所阻,双方的往来受到诸多限制,因而必须选择远离北方、更加安全的航道,这是政治、军事的必然。熙宁七年(1074年),高丽“遣其臣金良鉴来言,欲远契丹乞改途由明州诣阙”,北宋政府答应了高丽的请求,允许高丽使节改由明州登岸,同时严禁舶商自海道往登、莱州并取北路航线往返高丽。凡“诸非广州市舶司,辄发过南番纲船舶,非明州市舶司,而发过日本、高丽者,以违制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丙子,诏立高丽交易法”,宋政府规定,商人赴高丽贸易,“赀及五千缗者,明州籍其名,岁责保给引发船。无引者如盗贩法。先是,禁人私贩,然不能绝;至是,复通中国,故明立是法。”规定去高丽船舶必须由明州签证,否则以盗贩论处。明州成为赴高丽、日本等国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港口。
(五)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海外贸易
明州地方政府实行宽商、惠商政策的内容有:
1.对外商和船舶采取保护措施。南宋淳熙、嘉泰年间,一些日本商船遇台风漂流至明州(庆元),受到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淳熙年间(1176年),日本商人泛海漂至明州,无口食,“诏给之。又有百人行乞至临安(今杭州),诏守臣张津遣往明州养赡,俟有便船发回本国”。
2.对外商的权益予以保护。市舶官员如果徇私舞弊,强行征收外商税收和收买货物,允许外商向宋政府当局控告、上诉。同时,对一些有困难的外商予以优惠和照顾。比如,宋孝宗时,赵伯圭担任明州知州。当时,真里富(今柬埔寨)的一位商人病死于元庆。知州赵伯圭按规定对真里富商人的财产加以保护并发回给家属,命其随从将商人的棺木护送回国。明州当局的这一举动,得到了真里富人的赞许。传闻之下,远近“无不感悦”。次年,真里富国王派人答谢,同时转告死者家属的意见,把在明州的一大笔财产全部奉献给中国,修建三座浮屠,以志纪念。
3.实行招邀奖励政策。为扩大对外贸易,鼓励和招诱外商来明州贸易,明州当局实施奖励措施。奖励分为两项,一是奖实物,二是授官爵。比如,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就明确规定:“诸市舶首能招诱舶船,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者,补官有差。”当时有一番舶纲首蔡景芒,他从建炎元年(1127年)开始到绍兴四年(1134年),由于招揽商人贩来货物净利收入达98万余贯。
4.对进出口货物规定征收一定商税。为使封建国家的权益不受损失,海外贸易中,南宋政府还颁布了一些法规,对一些进出口货物按规定征收商税。市舶之利是重要税源,“本府僻处海滨,全靠海舶住泊,有司资问税利之利,居民有贸易之饶”
官方贸易,即“贡赐贸易”,是建立在华夏宗藩体系下的贸易形式。为了维护政治上居高临下的地位,中国古代王朝总是以较高的经济代价保持着与其它国家的贡赐关系。宋与高丽的官方贸易是通过官方使节实现的。
(一)宋与高丽的外交关系
宋太宗建隆三年(962年)高丽“遣广评侍郎李兴祐等如宋献方物”。宋、丽双方开始互通使节,标志着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据不完全统计,北宋时期,高丽遣使入宋达50余次,宋使至高丽也有20余次。伴随着以后每一次的使节往来,都有以“贡、赐”名义进行大批礼物的交换。随着神宗熙宁以后高丽政策的改变,贡赐双方“礼物”的品种之多、数量之大、质量之高,都是前此任何朝代无法比拟的。
熙宁以前,宋、丽双方的往来处于时断时续状态,由于宋初与辽争霸失利,迫使宋朝收敛了收复北方失地、统一天下的决心。高丽在辽契丹三次大规模武装侵略下,求和屈服,开始朝贡于辽,并以二元朝贡制的形式,周旋在宋、辽之间。高丽由自认的华夏藩属国,成为辽契丹的藩属国,与宋的朝贡体系开始支离破碎,政治、外交上显得较为松散。宋廷对于高丽的态度也比较平和,厚待高丽使节却不采取实质性的行动,丰厚馈赠却不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当感觉有可能自身利益受损时,即将高丽拒之门外,危险解除双方欢好如初。高丽愿来则热情相迎,高丽不至也不主动相招。甚至连“宗主国”的责任和义务也并不履行,不介入高丽内政,始终置身高丽内政事外,两国外交关系的一切基点都落在宋辽关系上。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只要能维持宋辽和平,对高丽的外交均可便宜事之。
熙宁之后,宋朝改变了对高丽的外交政策,宋廷希望通过厚待高丽以示恩宠,促成高丽重新靠拢宋朝,以达到宋人奢望的“联丽制辽”的目的。高丽也是看到这点,只是更多地将所谓的朝贡当做获取经济利益的有效途径。
(二)宋与高丽官方贸易的数量、种类
宋、丽贡赐贸易的具体物品,由于文献缺乏,已很难全部考出。应该就是围绕着宋朝皇室需要,满足皇室贵戚奢靡生活消费需求而进献的高丽土特产和珍贵手工艺品。
这里有两份长长的礼物清单,开列于此可略知宋、丽赐贡贸易的数量、种类。
熙宁四年(1071年),高丽遣民官侍郎金悌奉表出使宋朝,高丽朝贡使节进奉的礼物有:
御衣二领、黄罽衫一领销金红罗夹複、红罽便服一领销金红罗夹複、共用银钑镂装乌漆箱盛,金镀银锁钥封全,红梅花罗夹帕外幂;金腰带一条重四十两,红罗绣夹袋,银钑镂匣重八十两,红罗绣夹複封全,红梅花罗夹帕外幂;金束带一条重三十两,红罗绣夹袋,银钑镂匣重六十两,红罗绣夹複封全,红梅花罗夹帕外幂;金盒二副共重六十两,各副盛罽勒帛二条,罽夹袋子二枚,销金红梅花罗夹複封全,共用红梅花罗夹帕外幂;金盘盏二副共重四十两,红梅花罗夹複封全,共用红梅花罗夹帕外幂;金注子一副重六十五两,红梅花罗夹複封全,红梅花罗夹帕外幂;红罽倚背六支红梅花罗夹複、黄罽褥四支红梅花罗夹複,共用银钑装乌漆箱二副盛,银锁钥封全,红梅花罗夹帕外幂;细弓四张,共用红梅花罗夹袋盛,哮子箭二十四支、细镞箭八十支、金镀银装罽器仗二副,红锦夹袋封全,白银装黑皮器仗一副,红锦夹袋封全,金镀银装白皮器仗一副,红锦夹袋封全,共用红梅花罗夹帕外幂;银装长刀二十支,银钑镂装乌漆鞘,彩条全白锦外袋十个封全,青锦外袋十个封全,共用红梅花罗夹帕外幂;细马四匹,鞍两副、金镀银桥瓦铰具、罽大小韂鞔、红罗鞍褥等全,红罗绣夹帕外幂;鞍二副、银钑镂桥瓦铰具、黑皮大韂、红罗小韂、红罗鞍褥等全,红罗绣夹帕外幂;香油二十缸;松子二千二百斤;人参一千斤;生中布二千匹;生平布二千匹。
这其中包括了御用服装、金银器皿、依仗礼器、兵器、马匹及马具等,均以珍贵手工织绣品包装。另外还有香油、松子、人参和布匹等生活必需品。
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派安焘出使时“赐予”高丽文宗的礼物清单:
国王衣二对,各金银叶装,七匣盛一对:紫花罗夹公服一领,浅色花罗汗衫一领,红花罗绣夹三襜一条,红花罗绣夹包肚一条,红花罗绣勒帛一条,白锦绫夹裤一腰,靴一緉红透背袋盛,红罗绣夹複二条,腰带二条各红透背袋盛,罗绣覆一条,金镀银匣盛一条。玉一十六稻镂尘百戏孩儿头尾共十七事、玳瑁衬金鑻红鞓成钉一条,透犀十七稻头共一十事、玳瑁衬金鑻红鞓成钉一条。马四匹:一匹闹装金缕银起突钑曼陀罗花铰具、紫罗绣鞍、韂鞔缨袋複全;一匹闹装金镀银起突钑宝相花鉸具、艾碧绣鞍、韂鞔缨袋複全;一匹散促结金镀银起突钑曼陀罗花铰具、缨辔紫罗屉事件全;一匹散促结金镀银起突钑宝相花铰具、缨辔艾碧罗屉事件全。鞭二条各紫罗绣袋盛,一条玳瑁,一条碌牙。金花银器二千两。盆一十面。盖碗一十副,每副二件。杂色川锦一百匹:列仙紬五匹,天下乐晕文五匹,杂花晕文五匹,合罗云雁紬五匹,盘球云雁紬一十匹,欑雁云地紬一十匹,簇四金鵰大一十匹,翠毛狮子大一十匹,黄狮子大二十匹,宝昭大二十匹。色花罗一百匹:明黄一十匹,蓝黄一十匹,浅粉红一十匹,杏黄一十匹,栀黄一十匹,浅色一十匹,梅红一十匹,紫一十匹,云碧一十匹。色大绫一百匹:明黄一十匹,蓝黄一十匹,浅粉红一十匹,深粉红一十匹,杏黄一十匹,栀黄一十匹,浅色一十匹,梅红一十匹,紫一十匹,云碧一十匹。色小绫二百匹:明黄二十匹,蓝黄二十匹,浅粉红二十匹,深粉红二十匹,杏黄二十匹,栀黄二十匹,浅色二十匹,梅红二十匹,紫二十匹,云碧二十匹。色花纱五百匹:明黄五十匹,蓝黄五十匹,浅粉红五十匹,深粉红五十匹,杏黄五十匹,栀黄五十匹,浅色五十匹,梅红五十匹,紫五十匹,云碧五十匹。白绡二千匹。别赐龙凤茶一十斤,每斤用金镀银竹节盒子、明金五彩装腰花板朱漆匣盛,红花罗夹帕覆;龙五斤,凤五斤。供御杏仁煮法酒一十瓶,各用金镀银钑花瓶、明金五彩装腰花板朱漆簏子盛,红花罗夹帕覆。镂金红黄碌牙拍板一十串,各梅红茸条结金镀银铎子生色销金袋、明金五彩装腰花板朱漆匣二具盛。红黄牙笛一十管,各金镀银丝扎缠生色销金袋、明金五彩装腰花板朱漆匣二具盛。黄牙筚篥二十管,各金镀银丝扎缠生色销金袋、明金五彩装腰花板朱漆匣二具盛。龙凤烛二十对:龙一十对,凤一十对,以上各用红锦袋、明金五彩装腰花板朱漆匣四具盛。
这其中有高丽王室御用的高档衣饰、金银器、玉器、瓷器、马匹及马具、乐器以及大量的绫罗绸缎和珍贵的茶叶、酒、蜡烛等物。
两张单子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宋廷所“赐”都远远高出高丽进奉的礼物。对此,即便是宋朝士大夫们也颇有微词。苏轼曾批评道:“所得贡献,皆是玩好无用之物,而所费皆是帑廪之实,民之膏血”,“朝廷无丝毫之益,而夷虏获不赀之利”。高丽进奉礼物中,确实有许多非生活必需品,因而说是“玩好无用之物”也都属实。不过如松子、香油以及人参等大量的生活用品、药品,则并非完全无用之物。
贡赐礼物数量、质量上的差距,正好也说明了宋、丽之间官方贸易的一大特点,即以政治诉求为核心,宗主国用经济上的优待弥补朝奉国政治上的不平等,这种贸易无需追求等价交换,甚至后来不再计算价值,以一个定数估价高丽所贡“方物”予以回赐。
唐末五代以来,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东移,以及对江南的持续开发,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日趋繁荣,各个时期政府对于海舶贸易的重视和政策支持,给明州的民间贸易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唐代中晚期以来主要活跃在东海的明州商帮,也是明州地区对外进行海上贸易的主要力量。
为了保护海商的合法权益,以希获得丰厚的财政收入,宋朝政府创法立制,从法制层面为海外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也得益于宋廷以法律形式所做的特别安排,与高丽的民间贸易往来达到顶峰。
(一)明州市舶司的设置促进海外民间贸易
两浙市舶司、明州市舶司,是宋廷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海外民间贸易发展需要而建立的。当时商人出海,必须于市舶司办理相关手续,“商人出海外蕃国贩易者,令并诣两浙司市舶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因此,“商人……行贩必先至明州而后再发,或曰泉之水势渐低,故必经由四明”。因而,自神宗熙丰以后前往高丽贸易的商人,大多是将明州作为启舶港的。
高丽政府对于民间贸易也相当重视,尽管明知献“土物”的宋商只是一些冒牌的官商,仍于宋商入境以后,“遣官迎劳”,安排馆舍,然后国王亲“受其献,计所直,以方物数倍偿之”,甚或常常于节庆日邀宋商宴饮。德宗三年(1034年)十一月,“设八关会,御神凤楼,赐百官酺……宋客商、东西蕃、耽罗国亦献方物,赐坐观礼,后以为常”。这些措施,招致更多的宋商前往贸易,以致“商舶络绎,珍宝日至”。
关于高丽商人来宋贸易的情况,文献记载较少,但并不是说当时高丽商人原本就少,这可能与中国史籍记载传统有一定关系。高丽商人不仅来明州经商,即使去泉州、广州甚至去东南亚,也都先在明州停舶。《诸蕃志》卷上《新罗国》说:“商人……行贩必先至明州而后再发,或曰泉之水势渐低,故必经由四明”。
(二)民间贸易的数量、种类
与官方贸易不同的是明州与高丽的贸易货物种类有很大的不同,民生类的实用商品是双方贸易的主流。
1.高丽输入明州的商品种类有:
细色:银子、人参、麝香、红花、茯苓、蜡。粗色:大布、小布、毛丝布、绸、松子、松花、栗、枣肉、榛子、椎子、杏仁、细辛、山茱萸、白附子、芜夷、甘草、防风、牛膝、白术、远志、茯苓、姜黄、香油、紫菜、螺头、螺钿、皮角、翎毛、虎皮、漆、青器、铜器、双瞰刀、席、合蕈。
高丽输入明州的商品主要是产于朝鲜半岛的土特产,如人参、松子、新罗漆等深受宋人喜爱,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的物品交易数量较大,比如松子,动辄上千斤。
元祐五年(1090年)八月,准明州申报,高丽人使李资义等二百六十九人,相次到州,仍是客人李球于去年六月内,请杭州市舶司公凭往高丽国经纪,因此与高丽国先带到实封文字一角,及寄搭松子四十余布袋前来。
高丽使者每来多鬻松子,有数等:玉角香,重堂枣,御家长,龙牙子。惟玉角香最奇,使者亦自珍之。
另外还有漆、高丽青器等也深受明州人喜爱。
高丽黄漆生岛上,六月刺取,沈色若金,日曝则干。本出百济,今浙人号新罗漆。
宋代开始,朝鲜半岛陶瓷贸易已经由以前的输入国渐变成为陶瓷的输出国。《宝庆四明志》所说的“青器”,实际指的就是高丽青瓷器。
2.明州输入高丽的商品种类有:
由于宋朝手工业水平高,幅员辽阔,物产丰富,除药材为原材料型商品外,其余大宗商品主要还是宋人的手工业产品,其质量、档次明显高于高丽输入品。
(1)丝织、纺织品是向高丽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包括浙绢、川锦、花纱、绫、罗等,种类达数十种,而且数量巨大。
(2)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也就是这一时期,高丽青瓷通过海上贸易渐次流入中国,宋、丽陶瓷贸易呈现双向交流的趋势。
(3)酒、茶、米等食品类也是经明州输往高丽的商品。
宋代明州酿酒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产出了如“双鱼”、“十洲春”、“玉醅”等多种好酒。
高丽“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自赐賚之外,商贾亦通贩,故迩来颇喜饮茶,益治茶具”。明州自古产茶,出产的雨前茶由于品质上乘而为商人大量收购,并行销到全国,远销至日本和朝鲜半岛。
(4)书籍类是高丽最为渴求的商品之一。宋代是历史上传入朝鲜半岛汉籍最多的时期,其书籍囊括了佛学、历史、刑律、文学、医学、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地理等等多个学科。大量的乐谱和字画等艺术品也输入到高丽。如宋廷将《大藏经》、《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御览》等大型类书赐赠高丽。高丽历代国王均对汉文典籍拥有浓厚的兴趣,对汉学尊崇有加。据文献记载高丽宣宗王运“运仁贤好文,内行饬备,每贾客市书至,则洁服焚香对之。”不仅如此,高丽还以重金利诱商人违禁贩运汉文书籍,元祐二年(1087年),被苏轼追罪的徐戬就因利欲盈盈,私自雕刻《华严经》书版2900余片献与高丽宣宗,得银3000两。因有利可图,商人多有贩书入高丽者。两宋时期,明州的造纸业与刻印业蓬勃发展。本地生产的纸张质好量大,特殊用途的盐钞纸属“朝廷窠名”之一,每年太府寺交引库要收买79300幅之多。明州造纸业的发展为印刷出版奠定了基础,官私刻书遍及各县,作为商品被贩运高丽亦是常事。
浙东是宋代刻书业和文具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是与高丽书籍交流的主要地区,当时不仅高丽贡使通过贸易,从明州民间书坊购得大量文化典籍携带回国,一些宋商也从中看到商机,不断将书籍作为商品运往彼岸,献予高丽王室谋取高额利润。
(5)药材也是明州口岸运往高丽的珍贵商品。如高丽文宗因患“风痹”,屡向宋廷请医,元丰二年(1079年)宋廷不仅派出医官,还随船携带了100种中国各地出产的名贵药材,其中有80余种,如阶州雄黄、郓州天麻、阿胶、怀州牛膝、益州羌活、东京远志、蜀州天雄等,都是出自原产地的地道药材。其余的10余种,如广州木香、血竭、没药,琼州沉香等,是当时中国本身尚须从海外进口的药物。此外,还“别赐牛黄五十两、龙脑八十两、朱砂三百两、麝香五十脐。已上各用间金镀银钑花盒一具盛,共重四百两。朱漆外匣全。下药供御杏仁煮法酒一十甁,用间金镀银钑花甁十一只盛,重一千两,朱红漆明金雕花外匣全。”伴随着药材的交流,宋廷亦应高丽请求,多次派遣医生前往,也有医官在高丽为其培训医生之举,中医学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朝鲜半岛。
通过各种形式、途径进行的贸易增进了宋、丽双方的友谊,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促进了文化的双向交流。明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港口,更多地起到物流中心的作用,为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友好交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发达的船舶制造业、航运业及商品流通,推动了农业结构的改革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专业分工的扩大、市镇经济的发展、纸币的推广、引铺的出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明州市舶机构的建立,管理舶商、征收舶税、收买舶货、迎送外商、处理抽解舶卖所得。使明州成为北宋时期所设立的广州、杭州、泉州、密州5个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促进了明州经济特别是作为港城的海外贸易的发展。
(三)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改变了视经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北宋庆历年间活跃在明州的“庆历五先生”,是当时明州社会的思想先导,在注重对经学义理阐发的同时,重视学以致用的实践,开启了甬上“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开创了“田家有子皆习书,士儒无人不织麻”的社会氛围,从思想上使得社会精英逐渐抛弃耻于言商的认知,开始形成宁波士人亦重商贸的传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众多的农副和手工业产品投入流通领域,海道与内河转运港的独特地位,使得明州成为当时中国东南最重要的物流中心。
(四)开启日本列岛、朝鲜半岛饮茶之风。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僧人最澄(767~822年)随遣唐使入唐,从浙东天台山习天台教义,在明州开元寺受戒。公元806年,最澄回国,在京都比睿山创建了延历寺,大兴天台教义,正式创立日本佛教天台宗。他从浙东带去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成为日本最早的茶园。有资料表明,从公元7世纪开始,茶叶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并流行于僧侣、贵族之间,10世纪以后的高丽王朝时期,饮茶之风盛行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此,在古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上,还有一条茶文化的传播交流之路。到了宋代,由于寺院和士大夫阶层饮茶之风盛行,明州茶叶种植不仅面积扩大,制茶工艺也有了长足进步,名茶频出,行销海内外。
[注释]
责任编辑:钱亚仙
F752
A
1008-4479(2015)02-0115-08
2015-01-12
刘莉,女,宁波大红鹰学院经管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和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