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江(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人民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21)
中西医结合交锁髓内针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观察
陈春江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人民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21)
目的 分析交锁髓内针联合中医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医交锁髓内针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疗效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交锁髓内针联合中医对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胫腓骨;骨折;交锁髓内针;中西医结合
目前临床对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多采取交锁髓内针术式,本方案符合生物学固定原理,适用于对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治疗[1]。但观察显示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骨折愈合速度缓慢或延迟愈合的问题,有待通过联合中医治疗的方式提高疗效,加速恢复[2]。为分析胫腓骨中下段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针联合中医治疗的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分组处理后对比常规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1月收治的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编号奇偶性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女12例,男16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6.2±0.9)岁;观察组,女13例,男15例,年龄26~60周岁,平均年龄(45.3±1.5)岁。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2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方案。即用交锁髓内针术式对患者骨折创面进行复位固定。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之上联合进行中医干预:骨伤后连续用药自拟组方,组方内容为:丹参20 g,三七20 g,怀牛膝20 g,生地黄15g,茯苓15 g,猪苓15 g,陈皮15 g,红花10 g,赤芍10 g,土鳖虫6 g。水煎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用药2周~3周;后期组方调整为:怀牛膝20 g,自然铜20 g,黄芪20 g,党参15 g,赤芍15 g,茯苓15 g,熟地黄15 g,泽泻15 g,山药12 g,白术12 g,山茱萸12.0 g,骨碎补10 g,补骨脂10 g,续断10 g,赤芍10 g。水煎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用药至患者手术结束后9周。患者创面拆线后用自拟外敷膏剂进行治疗,将姜黄、乳香、羌活研磨为细粉状,加白凡士林调制为外敷膏剂,外敷于患者创面,更换1次/d。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在疗效方面的差异。疗效按照如下标准评价:①显效,胫腓骨骨折复位达到满意状态,骨折基本愈合,无疼痛感,膝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未见感染或其他并发症;②有效,胫腓骨骨折复位达到满意状态,骨折基本愈合,有轻微疼痛感,膝关节活动功能轻微受限,可见感染或其他轻度并发症;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录入SPSS 15.0版本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表(n,%)
大量报道中均证实[3]:应用交锁髓内针术式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由于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因此治疗效果确切。但也有研究中指出:由于胫腓骨中下段骨折骨折部位特殊,临床表现复杂,术后骨折愈合速度缓慢,容易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症状。为了避免对患者术后正常功能活动产生影响,需在交锁髓内针治疗基础之上联合中医干预。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联合中医内服组方与术后外敷组方对患者进行干预,数据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联合中医内服与外敷的条件下,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肿解毒、消炎止痛、通经活络、补气血、强筋骨的功效,在避免外部伤口感染的同时可起到加速骨折创面愈合的效果。
参考本研究数据及上述分析总结结论为:应用交锁髓内针联合中医对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王淑梅,王 冠,程 慧,等.中医对胫腓骨骨折的认识及外固定架治疗近况[J].中医药信息,2013,30(4)∶145-147.
[2]丁为民.中医正骨手法在胫腓骨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8)∶151-152.
[3]项旭军.中西结合微创手术治疗严重移位幼儿胫腓骨骨折[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6)∶38-39.
本文编辑:徐 陌
R687.3
B
ISSN.2095-6681.2015.035.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