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与发扬社会主义精神

2015-10-25 07:38马建辉
中华魂 2015年10期
关键词:精神

文/马建辉

文/张永明

实现中国梦与发扬社会主义精神

文/马建辉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一论断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正确方向,同时,也为我们各项建设事业的科学发展确定了航向。对于思想文化建设来说,我觉得,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于培育和发扬社会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反映中国道路,体现中国精神,汇成中国力量,是中国梦的精神内核和精神实质所在。思想文化建设围绕和着力于培育、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要求。

中国梦的核心要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各项建设事业的指南;在实践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当代亿万中国人民建设祖国的伟大创建活动;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它具有崇高的品质,也体现着坚定的价值理性。从精神向度上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找出新的生长点和着力点。我们知道,美国梦走的是美国道路,其背后演绎的那些成功故事,所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伦理和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资本主义精神支撑起了美国梦。中国梦与美国梦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精神力量的不同,支撑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为中国梦确立起精神上的自觉和自信。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精神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其确切内涵也需要一个不断凝聚和提炼的过程。就我现在的理解而言,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优先,一是人民本位。这区别于资本主义精神的资本优先和个人本位。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优先和人民本位,是在伦理层面和价值取向上的规定或原则,这种社会主义精神是生活化的,贴近现实的,它往往诉诸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强调注重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文化生产社会效益优先于经济效益,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下基层,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和发扬。

社会优先是指我们的实践活动、思想判断、情感倾向要首先有利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完善和发展,在价值倾向上,始终坚持社会价值、社会意义、社会效益为上、为重、为先。严格地说,社会优先只有在社会主义才可以真正地、完全地实现;在资本控制下的社会,以资本为优先,资本排斥甚至颠覆社会价值的现象层出不穷,不可能真正地、完全地实现社会优先。人民本位是指人民主体地位(包括历史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特别是指价值主体地位)在社会现实中的真正确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利为民所享、情为民所系、心为民所向。它要求政府在经济、社会及管理活动中,首先要确保人民意志,特别是基层民众意志在整个社会公共管理中的决定性地位;要确保人民,特别是基层民众的利益,追求基层民众利益的最大化。社会优先与人民本位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优先是人民本位的必要前提和具体体现,社会效益与人民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民本位是社会优先的内在规定和要求,社会的本质在于人民,社会优先必然内涵着人民本位之义。

社会主义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伦理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基本体现,同时,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回响,是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跟新时代、新实践、新主体、新需要、新思想的结合。马克思1881年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借用摩尔根著作中的话说:“现代社会所趋向的‘新制度’,将是‘古代类型社会在一种高级的形式下(in a superior form)的复活(a revival)’。因此,不应该过分地害怕‘古代’一词。” 马克思这里讨论的是当时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我觉得,对于古代思想的现代命运来说,马克思的论断可以同样适用。当然,这种“复活”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再现,而是要在当代现实语境中,经过发展之后的“复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要求和价值取向,比如,天下为公、以民为本、民胞物与、义以为质、见利思义等,在当代语境中,经过科学理论对其内涵的阐释和发展,就会“在一种高级的形势下复活”,并体现出一种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社会主义精神。

那么,社会主义精神对于我们的人生伦理有什么规定呢?或者说它将以怎样的内在驱动力注入给人生的发展呢?首先,社会优先原则,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生发展的动力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于利己主义,而是来自于社会公共利益、人民集体利益的诉求。其次,人民本位原则,表明在社会主义精神的支配下,人生发展是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的,即始终把自己作为人民群体中的一员,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自己的利益所在。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发展视为人民群众事业的一部分,视为人民利益结构中的要素。

可以说,培育、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那么,怎样才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呢?我想,这里面既有可以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那些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指标,也有体现于各种“意识形态的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指标。只有有了强大的、科学的、先进的精神内核,才会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以说,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以崇高的社会主义精神的发达和高扬为前提、为支撑、为基本内涵。伟大的梦想不可能植根于一个孱弱的民族,物质上的孱弱、精神上的孱弱都不可能构筑起通往伟大梦想的坦途。

培育、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都是社会主义精神的体现,并且,也只有从社会优先、人民本位的社会主义精神出发,这“三个倡导”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因为,很明显,从资本优先和个人本位出发的自由与平等,不同于从社会优先和人民本位出发的自由与平等。

培育、发扬社会主义精神,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仅是文化走出去的数据堆积,也不单是某些中国文化符号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我们以社会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讲述体现社会主义精神的成功故事,这样的具有精神影响的文化产品才会具有真正的软实力。如果只是以汉语的形式讲述了资本主义精神支配的成功故事,那么这样的产品即便获得某些西方学者的赞许和认同,也发挥不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功能。

应该说,资本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它所支配下的民主、人权、自由、法治,等等,也都发挥过历史性的正能量。但资本主义精神正在走向衰落也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民主、人权、自由、法治,这些概念,由底层社会解放的武器,变成资本社会奴役的工具,当其意义日益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由大众收缩至小众,由实践抽离为理念,它所发挥的作用就走向了其反面。当资本处于被奴役地位的时候,它所支撑的民主、人权、自由、法治的含义,与它当上主人之后,开始奴役大众及其他弱势民族国家时所支撑的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含义,是截然相反的。就像持枪权,其早前作为人民革命的权利,与它现在作为军火资本追逐利润的工具,其含义截然不同。从培育和发扬社会主义精神的视角来看,我们所主张和实行的民主、人权、自由、法治等,其内容、原则和实质与资本控制的国家是根本不同的。所以,在这样的精神层面是不应也不能取法西方的。

那么,我们该怎样培育和发扬社会主义精神呢?首先,应坚持科学理论,即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精神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石,只有坚持科学的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才更有底蕴和说服力。当然,社会主义精神本身也是一种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伦理层面和价值取向上的体现或具体化。

当前,我国有学者主张要重视中间原理的构建。比如,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直接去解释现实实践,常常会觉得贯通不起来,或有些生硬。这时就需要一些中间原理来发挥脉理连接的作用。社会主义精神就是这样的中间原理之一,这也是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大致定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通过社会主义精神理论等这样的伦理学、社会学层面实现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具体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会实现对社会主义精神这一中间原理的正确把握。

其次,应加强研究宣传。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现代史、当代史,我们的人民群众生活,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我们的国有企业、我们的主流文化产品,都蕴涵着社会主义精神,但这种精神某种程度上还只是自在地存在着,还没有走向自觉。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从历史和现实中提炼社会主义精神,使之由自在走向自觉。

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精神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社会主义精神跟基层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只有在基层群众中,才能找到社会主义精神的要旨、精髓和真义。文化建设跟经济建设一样,在扩大“外需”的同时,更需要努力扩大“内需”,首先在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中站住脚。这样才不会外国人一肯定,我们就多了虚荣;外国人一摇头,我们就失了自信。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赞许是我们自信的源泉。当然,走群众路线还是一个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过程,由于社会主义精神的生活化品质,更由于它跟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在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更容易被接受,并转化为一种实践力量。

再次,应着重历史建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是历史地形成的,滥觞于新文化运动,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其后其内涵逐步走向丰富、完善和成熟。培育和发扬社会主义精神必须以史为鉴、以史为证,回归历史,找回社会主义精神的历史感和历史内容。以文学为例,革命文学和十七年文学,可以说促成并见证了社会主义精神的孕育和发展。在文学史写作上如果忽略或歪曲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只从个人的审美立场出发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没有审美意义或没有文学性、艺术性,用所谓的“审美的筛子”将这些作品筛出文学史去,这显然就是对那段文学史所采取的虚无主义的态度,这对社会主义精神的历史建构显然是一种损害和拆解。

着重于历史建构,应充分尊重历史、尊重客观。就我国革命文艺和十七年文学来说,它们所发挥的启蒙大众、鼓舞精神、改造现实、构建人民美学的历史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从政治美学、社会美学和历史美学的视角看,从人类精神和思想发展史来看,我觉得,它们确乎达到了一个高峰——是艺术的高峰,也是精神和思想境界的高峰。研究历史需设身处地,如果离开当时当地的语境,戴着有色眼镜看历史,就只能是割裂历史发展,难免得出歪曲事实的结论。显然,在社会主义精神的构建中,这些现象与倾向是我们应当加以注意和避免的,那些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史虚无化的意识形态叙事都将掏空社会主义精神的历史意蕴,削弱社会主义精神存在的合理性。

把提振中国精神提高到国家战略

文/张永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精神决定着他的前途,一个国家的精神,决定着民族的未来!让我们扪心自省:当前,我国有多少人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关联?什么样的中国精神,才能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伟大的国家精神是民族自强的不竭动力

评价一个国家是否强大,是否有国际影响力,首要因素是什么?国土面积与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择其一而笃信,一定是不正确的、不全面的!纵观中外历史,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首要的因素就是全民上下是否具有强大的国家精神。

什么是国家精神?国家精神是在传承历史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新时代进步文化思想,并获得大多数国民的认同,从而使其自觉成为指导全民行为准则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传承性、民族性、趋同性和进步性。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耻辱,神州大地满目疮痍。在那个思想混乱的年代,炎黄子孙在内忧外患的苦苦挣扎中,探寻民族自尊、自强的真理。然而,戊戌维新没能拯救中国,三民主义在军阀割据中折戟沉沙。归根结底,它们失败的原因是:变革只是为了谋求少数人的利益,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的理解与支持,没能形成全民共识,也就是没能成为国家精神。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成为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大事。从那一刻起,共产主义思想如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全国传播。诞生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精神,以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理念,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延安精神成为边区政府精神;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以共产党领导下的所有劳苦大众最热切的期盼。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凭借着这种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与开放,并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是审时度势的道路创新,它抛开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之举,国际上没有先例。然而,当这种创新的时代精神溶入全民血液时,中国的经济建设迎来了黄金发展时代。这是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提振国家精神的结果。 裹足不前,因循守旧不符合唯物辩证法。

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精神是民族的动力之源。拥有强大的国家精神,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不协调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来就是礼仪之邦。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有令世界景仰的灿烂文化。如今,国力上去了,何以会出现各种与之不协调的声音?尽管没有谁说过精神文明建设不重要,但是,与高歌猛进的物质文明建设相比,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力度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加之,受国内外不同文化交融、撞击的影响,当前,一些人的核心价值观出现了混沌现象: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滋生,道德滑坡、信仰丢失、媚俗媚外,让悠悠华夏文明蒙羞。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国精神的提升。有的思潮的出现,甚至让我们对前进的道路充满了忧虑。

为了加快经济建设,我们一度提出“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并赢得了社会共识。地方政绩考核、官员升迁、表彰,惟GDP论。精神文明建设在有些部门和官员眼中,被摆在了无足轻重的位置。今天的学生听不到当年那些听着浅显,但内心尊崇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口号,“五好家庭”的门楣也不见了踪影。尽管中央在不同时期以不同主题进行了各种教育活动,但有些活动多停留在公职人员层面,很少引起普通老百姓的关心,对大多数民众缺乏凝聚力,对中国精神的提振影响甚微。

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公仆意识淡漠,“老虎”猖獗、“苍蝇”肆虐,衙门作风泛滥,极大地败坏了党的形象,其后果是直接导致了一些民众的爱党、爱国热情削弱,甚至是信仰的背叛。有的官员子弟那句“我爸是李刚”以及“你是代表党,还是代表老百姓”等雷人语言,更是一次次刺痛着人们敏感的神经。随着财富收入的两极分化,社会上仇官、仇富意识出现了,有些人的信仰追求也开始走向多元。

受益于改革开放壮大起来的很多民间资本企业,逐利忘义,企业公民意识淡漠。改革的初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令人遗憾的是,部分民营企业家受益于改革的政策,有的钻了国家政策空子,甚至打造“官商会”,一夜暴富后,利己主义思想爆棚,为追逐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惜破坏环境,偷逃税款,造假贩假,丧失诚信。他们不仅没能拿出一定财富回馈社会,却为富不仁,生活极度奢靡,子女炫富。当子女践踏法律尊严时,还想方设法包庇、纵容。财富的提升,没能洗礼其德行,反成了其精神腐朽的助推器……已经移民和正考虑移民的富豪比例以惊人的速度上升,由于富人移民而带来的财富流失让人惊叹。为什么中国人越富越移民,越不爱国?

部分媒体忽略了传媒的公众性属性,出于商业利益考虑,为吸引眼球,追求收视率,走泛娱乐化路线,媚官羡富追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标准低下,严重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个别公众人物,丧失民族自豪感,戏谑伟人,诋毁英雄,扭曲历史。更有被“西化”公众人物成为西方利益集团代言人,大肆炒作我们在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把工作上的失误上升为体制缺陷,蛊惑民心、误导民意,一幅对西方顶礼膜拜丑图。

西方反华势力无孔不入的渗透,让意识形态“防洪堤”承受着巨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特别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国家、稳定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道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性、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西方各种反华势力和国内“异见分子”“维权分子”利用合法外衣通过所谓学术报告会、研讨会、高校讲坛、出版物进行思想渗透,其手段也从传统领域向互联网、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的传播途径拓展。

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固守本色,无 “杂音”,专注于正确舆论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媒体,除了靠国家财政支持的媒体,可谓凤毛麟角。部分无国家资金支持的文史类媒体,因严格把控稿源的思想政治性,曲高和寡,甘愿清贫、不屑拿版面换赞助,虽然不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但得不到企业的资助,在整个社会追金逐利的大潮中,其生存状况堪忧,多数也已岌岌可危。

提振中国精神已经到紧迫时期

纵观世界风云变幻,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霸权主义思想,仍无处不在。中国周边暗流汹涌,如果我们自身没有强大的中国精神,再高的GDP,甚至再强的军事实力,也难以战胜内忧外患。

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硬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优秀的国家精神,这个国家,就不会真正强大。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们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没有凝神聚气的国家精神。如果公民丢失了理想信仰,是非标准混淆,内心没有约束,就会冲破道德底线,行为就没有了明确准则,后果是万分可怕的!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失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群,已涉及到社会各阶层,看到老人在路上跌倒,引发的扶与不扶的争论,折射出了人们对道德滑坡,人情冷漠的焦虑;大量富豪、裸官的子女移民海外,反映了部分身处上位者缺乏对祖国的忠诚;因不能参加异地高考而含泪离开一线城市,到国外读书的莘莘学子,留下的是眼泪,带走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失望;部分国人的旅行引发的不文明行为经常见诸媒体,更让中华文明蒙羞。伴随着腰包鼓起的却是精神的干瘪,难道我们告别了贫穷的羞涩,迎来的却只能是土豪的尴尬?

没有坚定信仰的头脑是最廉价的容器,没有优秀的思想充实进来,就会有腐朽的内容乘虚而入。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如果有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现实影响,我们还可以发现,可以弥补修正。然而,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欠缺雾里辨花的能力。如今,他们接触的是什么?有钱的、有权的,先是想尽办法为子女择校,然后是送出国外留学。然而,国外没有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有的是对他们的诱惑、腐蚀和拉拢!留在国内的学生看惯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能使人变鬼”的丑陋现象,从而滋生拜金主义。加之偶尔听闻高尚情操蒙冤,势必扭曲真、善、美的判别能力,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失去青年,等于失去了未来,国家将被置于危险境地。曾有西方敌对势力预言:不用一兵一卒,将可以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因为,中国的有相当比例的公职人员不做公仆当老爷,爱钱不爱国!崇洋媚外,认为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大又圆的人不在少数!

正如发展经济不能牺牲环境一样,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没有同样发达的精神文明做支撑,是非常危险的。如今,全国时常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让我们会集体反思:昔日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而罔顾环境恶化,会有惨痛教训。经济与环境问题,痛定思痛,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然而,如果放任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的错位发展,当思想的雾霾迷漫全国时,我们恐怕只能被打回到冰川时代。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物质文明建设,战鼓犹酣!精神文明建设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呢?“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的天平早已倾斜。金钱不仅买不来精神,相反,在一定情况下,会对精神文明产生反作用力。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只有每个炎黄子孙都拥有很强民族自豪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振中国精神,才能为中国赢得更广袤的空间。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对中国精神的高度提纯,而要让中国精神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诠释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中国精神不能舶来,更不是靠一些专家学者划几个框,填几个字进去就可以规划出来,它一定是植根神州大地并与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血脉相连。

中国精神一定具有华夏文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烙印。国家精神以其独特的民族特性,无可复制,无可超越。中华民族有取之不尽的强大精神源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些早在封建时期就已成为华夏文明的处世箴言,批判地继承诸如《三字经》《弟子规》《菜根谭》《呻吟语》等古籍中所包涵的一些对今天人们立身处世有益的道理,对于树立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判断是非,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言行,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精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中国精神要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相比其他很多发达国家那苍白的历史,我们的先贤古人有很多博大精深的思想著述传世。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拘囿于古人思想。国家精神,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史在进步,社会在变革,全盘否定与照单全收其思想观念,不是唯物辩证法。

中国精神也要吸收世界进步的思想文化。当今世界,政治体制多样,经济与文化合作交流日益广泛。历史教育了我们,不同文明之间,只有相互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与时俱进。当然,“拿来主义”也需适应中国的水土,进行中国化改造,才能洋为中用,才能使中国精神以更加包容的姿态,焕发出时代光芒。

提振中国精神任重道远

提振国家精神,要让国家精神成为全民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家园,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这个过程任重道远。

提振中国精神,需中央统一部署,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负责全盘规划,有序推动工作进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改变亿万人的思想,不会一蹴而就!没有中央强力持续地推动,这种不直接产生GDP,不易看到成绩的工作,就很难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纸上谈兵,一阵风,难见实效。

提振中国精神需要有相关部委联动协同。为了广泛、迅速形成影响力,同时提高活动的执行力、权威性,中国精神建设应得到各部门的支持,中央党校、教育部、文联、团中央、全总、广电总局等相关单位更是分内之事,义不容辞。进行声势浩大的推进,让中国精神建设工作从点到面,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

提振中国精神,需坚持群众路线。让中国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条有效的工作途径。国家精神没有群众性,没有民族性,就不具独特性。百姓听不明白,看不懂,就只是束之高阁的理论,没有意义。正如中小学生有自己的学生守则,社区有社区公约一样。要让中国精神成为指导人民的行为准则,还需进一步细化。不管一个人身处哪里,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时刻有一个清晰正确的是非评判标准,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什么才是令人敬佩。一旦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行为标准,中国精神如空气一样,激荡在神州大地,中国将无往不胜!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具有强大中国精神的中华民族,必将斗志昂扬,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都精神
“精神长相”需要呵护——“精神美丽”才是真美
拿出精神
奥运精神
我们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