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伟 周德刚
[摘 要] 革命根据地是革命事业的根基,根据地经济的好坏决定着革命能否站得稳脚。可以说根据地的经济就是整个革命事业的命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张闻天非常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曾提出了要善于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新式资本主义、保护民族工商业等思想来发展根据地经济。这些思想对发展根据地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进一步解读张闻天的根据地经济思想精髓,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都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 张闻天 根据地经济 现实启示
张闻天是我党历史上优秀的革命家、理论家,曾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他十分关心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曾多次赴基层调研,并取得了丰富的调研成果;曾在东北主抓地方经济工作,提出了许多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方针政策。对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张闻天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的内容
张闻天提出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集中在三个时期:在中央苏区时期,他提出要学会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并要制定适宜的政策;在抗战时期,他认为要利用新式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提出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来繁荣根据地经济。
(一)善于利用资本主义,繁荣根据地经济
1.充分认识国情,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1933年初,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进入中央苏区,先后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和党报委员会主任等。1934年1月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在“二苏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开始负责苏维埃政府工作。1933年5月1日,张闻天在《五一节与〈劳动法〉执行的检阅》一文中提出,“要发展苏维埃的经济,在目前不尽量利用私人资本是不可能的。私人资本主义的部分的发展,对于我们并不是可怕的。这种发展,可以增加我们苏区的生产,流通我们的商品,而这对于苏维埃现在最极端重要的”[1]p61。他是党内最早提出此类思想的领导人。5月10日,他又写成了《论苏维埃经济发展的前途》,对根据地的经济构成、经济方针政策进行了论述。第一,他具体分析了苏区各种经济成分,并指出他们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成分的划分为他提出不同的经济方针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第二,他还明确提出了发展生产、鼓励流通的方针,他指出,要想争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尽量扩大苏维埃生产,提高土地生产力”。随着生产发展带来产品剩余,必然带来商品的流通,他指出政府应“不但不禁止贸易的自由,而且鼓励商品的流通”。为打破敌人封锁,他特意强调“特别鼓励对外贸易的发展”,“要尽量利用苏区内外的商人,给他们以特别的好处”[2]p112。第三,张闻天还在该文中明确提出了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一是“利用”,即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发展苏区经济,利用商人、老板、富农的社会关系、经济实力、经营经验来发展苏维埃经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繁荣苏区经济。二是“限制”,即苏维埃政府通过《劳动法》等法律来限制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行工人监督生产,监控资本家的反革命活动。三是“竞争”,即支持国营企业和合作社同私人资本主义竞争。四是“斗争”,即对资本家恶意抬高物价,扰乱苏维埃经济的行为,致使群众生活恶化,政府通过“用武装恐吓、压迫、没收与征发”等手段予以处理。同年6-8月间,他又继续阐发了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批评“想用强迫、命令、枪决以致没收财产”[2]p113的极左手段,并指出那是在政治上犯错误。他提出对那些守规矩的资本家,政府要同他们订协议,给予特别权利,鼓励他们扩大生产。
2.发展新式资本主义经济,增加社会财富。1942年,为响应和落实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整风的号召,张闻天决定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他对晋西北地区兴县调查后,整理出了《发展新式资本主义》的论文,文章指出,“封建剥削制度是落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现时比较进步的,可使社会进化”,因为在农村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很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力是低下的,农民生活是痛苦的,社会也是贫穷的”[1]p65。所以很有必要发展新式资本主义,不要担心资本家和富农多起来,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来求民生之改善,才是比较妥当的”,“将来社会主义,又要靠新式资本主义”[1]p65。他还分析了这种新式资本主义与欧美资本主义的不同,这种新式资本主义(毛泽东后来称其为新民主主义经济)能把“操纵国民生计的工商业均握在国家手中”[1]p66。可见,张闻天非常重视利用新式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他认识到只有总体财富增加,才能谈得上分配财富,否则,再好的分配政策也是纸上谈兵。各阶级劳动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最后只能导致人民越来越穷。
(二)发动群众搞生产,尊重农民意愿
1.开展大生产运动。1945年末到1946年初,组织上考虑到安全问题,张闻天未能到合江省上任,他决定在牡丹江宁安县蹲点搞调查。在宁安的4个多月时间里,他提出要大胆发动群众,进行剿匪斗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发起了大生产运动,提出区乡干部必须参加生产、巩固根据地经济的主张。
在合江省担任省委书记期间,张闻天十分重视农业生产,“1948年春,在张闻天为书记的合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合江大地蓬勃开展起来”[2]p338,兴修水利基础设施,发展互助组,树立先进典型,总结生产经验,为支援东北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得到东北局的赞扬。
2.尊重农民意愿。1948年7月,时任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的张闻天在各区县组织部长和宣传部长联席会议上指出:“搞插犋换工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组织互助换工的基本问题,是要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不愿意组织换工,自己去搞也是可以把地种好的。强迫命令不但对生产没好处,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p74不要过早、过快地搞农村集体化,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endprint
1949年4月,张闻天调任辽东省省委书记,他到辽东后,深入农村调研,不久就对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发现了在发展劳动互助中,有些地方存在强迫命令农民参加互助组的现象,他明确指出搞强迫命令“其结果必然使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障碍,使党脱离群众”。他还指出,劳动互助组织“是不能主观地任意提高的”[3]p450。这些观点在当时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
1.繁荣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为进一步发展生产,繁荣根据地经济,张闻天积极总结保护和发展工商业的经验。1933年张闻天在《五一节与〈劳动法〉执行的检阅》中对《劳动法》实施一年多来进行了总结,他列举了不少例子,对劳动法中一些脱离实际的举措、各单位机械执行劳动法的现象进行了批评,他指出,“机械的执行《劳动法》的结果,必然是工商业的凋零”。“《劳动法》的修改与订立不但是为了工农联合的巩固,为了发展苏维埃经济,而且也是为了工人阶级本身生活的改善。只有苏维埃经济的发展,才能使工人生活得到更大的改善,才能使工人免于失业,才能在生产中容纳更多的工人。在目前‘把资本吃完了再说的政策,结果必然使苏维埃经济凋零,使工人失业,使工人的生活恶化”[1]p63。随后,他迅速会同有关领导调整了《劳动法》中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方针政策,避免了工商业主的破产和工人失业,保证了苏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946年11月,张闻天为省委起草了《发展工商业的若干政策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今后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工商业政策,则人民经济生活的真正改善是不可能的,因而根据地的真正巩固也是不可能的”,“为繁荣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支持长期战争,必须承认,大量的吸收私人资本,是非常重要的任务”[1]p67。
2.繁荣工商业的政策措施。《发展工商业的若干政策问题》的决议从贸易、物价、税收、工资及工业等方面规定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工商业的具体政策。比如:在贸易政策方面,鼓励公平交易,杜绝机关单位依靠军政特权进行贸易,其采购由省贸易公司统一管理。在物价政策方面,“政府方面必须及时使用政权力量同投机操纵、囤积居奇者作斗争”。在税收政策方面,取消各种不合理苛捐杂税。在工资政策方面,支持适度提高工资,改善工人生活,反对不顾一切地提高工资。在工业政策方面,鼓励发展重工业,“政府对工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企图,应给予特殊的保护和帮助。一切妨碍生产的不法行动(如占领厂房、低价强买、买货不给钱)应一律禁止”[1]p70。此后,合江全省工商业得到了迅速恢复,据统计到1948年5月,佳木斯市(合江省政府驻地)工商业达3383户,合江全省工商业达12369户。
二、张闻天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张闻天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中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张闻天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不仅对于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破旧政权建立新中国发挥了积极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当前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提高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也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一)大胆吸收现代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p256这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强大旺盛的生命力,有的地方还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尤其是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依旧没能冲破“左”的束缚,直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中国才大踏步走上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才对资本主义有了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代表团时就说:“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5]p149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5]p373
今天,我们同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有差距,我们应继续吸收有益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管理手段和发展方式,以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扬弃。同时不能忽视资本主义给我们带来的消极方面,可以借鉴张闻天的“利用、限制、竞争、斗争”的政策,为我所用,积累社会财富。改革开放后,当有人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了,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些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5]p373。多年的实践证明担心是多余的。
(二)重视“三农”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经历了30多年的伟大改革实践,农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但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讲话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就会比较主动”[6]p658。当前必须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时刻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要装中国粮。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但是也存在粮食需求增长过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占用了大量优质耕地,农田水利仍然欠账较多,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还需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积极性,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务必要重视“三农”的问题。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产业。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的第三产业增速较快,对经济贡献率也不断上升,但是,与世界发达水平仍有差距,发展的层次还较低。可以说,我国第三产业仍有较大发展前景和提升空间。今后我国加速经济战略转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就是关键的突破口。因此,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成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极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首先,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对第三产业的要求,推动经济增长由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变为二、三产业双轮驱动,促进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其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适应服务型经济的转型。再次,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与互联网、电子商务有关的新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将成为未来经济的新的增长极。最后,第三产业有很好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对保障百姓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地方经济有积极意义。
张闻天的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又结合了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进一步解读张闻天的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挖掘其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价值,对于我们辩证看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力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努力将第三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2]程中原.张闻天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3]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吴自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