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

2015-10-24 09:55万强
党史文苑 2015年20期
关键词:反腐倡廉邓小平新时期

万强

[摘 要]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形成的,是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当时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而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 新时期 反腐倡廉

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它自成立以来就一贯提倡廉洁政治,坚持反腐败斗争,并把反腐倡廉和党的建设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他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但同时又使党的执政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严峻考验。面对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邓小平一面强调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抓经济建设,一面反复告诫全党要防止新形势下出现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举措,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反腐倡廉思想。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于正确分析反腐败斗争形势,有效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今天正在开展的反腐倡廉建设、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时代背景

1.党的执政地位和改革开放新形势,要求必须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由于我国处在社会大变革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就更加严重地摆在人们面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对内改革具有巨大而深刻的社会进步意义,已经而且还将继续为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注入崭新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同时,由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新体制是在旧体制内部孕育,而且是通过渐进过渡的方式,从旧体制的缝隙和边缘生长出来,并逐步向其核心部位渗透发展的,所以整个过渡的过程呈现出各种心态、观念交织的状况。社会生活也由此难以避免地出现了种种碰撞、摩擦、错位和空档,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以及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某种程度的混乱和矛盾。邓小平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在改革开放新情况下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党风廉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的性质。邓小平认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p143这就鲜明地指出了社会主义应当体现的优越性之所在。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在谈到广东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时,指出:我们“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p378。邓小平又一次从比较中强调了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有关能否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大问题。邓小平的这些论述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我们既要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争取和利用一切条件来加快发展自己,又要保持自己的政治优势和民族特点,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决不能走许多西方国家走过的经济繁荣、道德沦丧的老路。如果党风和廉政建设搞不好,就不可能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保证。邓小平指出,“开放、搞活,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对付它,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所以,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的正确执行”[1]p164。“这件事抓好了,就可以真正促进改革和建设。”[1]p153邓小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概括起来,就是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改革和经济建设起着一种“保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二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遵循正确的轨道和方向;三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向前发展。如果党风廉政建设搞不好,让贪污贿赂之风盛行,改革开放就要失败,经济建设最终也将被破坏。

(3)党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要端正社会风气就必然要首先端正党风,这是邓小平经常强调的一个问题。他认为,在执政的条件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搞好社会风气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只要广大党员干部廉洁奉公、清正无私,起表率作用,就一定能够带出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和好的思想风貌。邓小平曾引用毛泽东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2]p812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既重申了中国共产党人要起先锋模范作用的一贯要求,也是对中国文化中“政者,正也”传统理论精神的弘扬。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政权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多次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他说他赞成陈云同志关于“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观点。邓小平认为:“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1]p313

总之,腐败不仅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涣散了党心民心,腐败之风已成为人民心头之恨、改革开放之大敌。如果不采取坚决措施加以克服,任其发展,就会葬送改革开放大业,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无产阶级政权。因此,反腐败的成与败已经成为决定改革开放大业和社会主义江山兴与衰的关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反腐败提出了新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运行,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市场经济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文明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经济领域来讲,它有利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更好更快地发展。从精神领域来讲,它有利于消除封建特权思想,完善民主政治,推动思想、文化建设;有利于克服现行政治体制上的某些缺陷;有利于促进对外开放和树立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新风尚。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商品经济的一般属性,它不可能完全消除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消除盲目性和自发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不很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行为的法制化尚不健全的条件下,商品经济所固有的特征极易诱发某些消极现象,成为产生社会经济生活中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endprint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党风廉政建设的环境更趋复杂。所谓开放性,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打破地域界限,敞开山门、寨门、县门、国门,向市场、社会乃至世界开放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使得从事和参与经济活动的党员、干部同社会接触的范围急剧扩大,交流的渠道急剧增多,相互影响的程度急剧增大。社会上某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也因此更加直接地影响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作风,增加了党员干部遭受腐蚀的可能性。

市场经济的等价性,极易侵蚀党内政治生活。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原则不能不对政治领域产生影响。如果疏于防范,就会使党内政治生活带上功利化、商品化的色彩。例如:一些党员干部做了点工作,或在工作中做出了点成绩,就向党讨价还价,伸手要官、要地位、要待遇等;一些党员干部在处理同志间关系时丧失原则,不是在政治、思想、生活上真诚地互相帮助,而是互相利用,彼此谋利;一些掌权的党员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走上犯罪道路。

市场经济的营利性,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价值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企业化”和“个人化”,使一些党员干部片面追求和强调局部与个人利益,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思想,陷入“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泥沼中,把赚钱谋利、发财致富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来追求,从而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党的宗旨、党性原则和党员、干部应有的形象统统抛到一边,对政治失去兴趣,这是一种很不正确、很危险的思想倾向。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容易诱发违法乱纪行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商品生产经营者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法人和竞争主体,具有各自的经济利益。一些人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赢利,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不择手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搞歪门邪道、弄虚作假、损人利己。此外,请客送礼、金钱开路等各种“搞活经济”的现象也会出现,滋长不正之风。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客观上为无政府主义、小团体主义的滋长提供土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其计划性一面而言,是自觉的;但就市场调节一面而言,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在经济活动中,一些生产经营者,往往只顾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执行政策上,往往借口特殊情况而搞所谓“通权达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往往随着形势的变化时起时伏,有时还很严重,甚至纠而复生、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热切希望我们党消除腐败,端正党风。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党群关系不仅是党风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腐败问题,任其滋生蔓延,就会破坏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会动摇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已成为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成败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反腐败斗争要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反腐败斗争要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全过程之中,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邓小平称“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1]p141。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在论述各项工作任务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关系时指出: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毫无疑问,反腐败和党的其他工作一样,也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是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要求,也是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邓小平深刻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1]p141。我们党吸取历史教训,科学确定和把握各项任务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避免了重犯历史错误。在反腐败问题上,正确确定了它在党的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邓小平多次指出的,反腐败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搞好改革开放的保证。按照这样的思路,就是要把反腐败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全过程,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的中心。

反腐败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对经济建设具有能动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这集中表现为“保证”作用,即邓小平一再强调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腐败是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概括地讲,反腐败关系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方向问题、本质问题。邓小平曾经讲过一段寓意深刻、发人深思的话:“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p154由此可见,反腐败服务于经济建设,不是狭义的服务,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服务,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反腐败斗争对我国的经济基础起着促进的作用。反腐败斗争与改革和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反腐败斗争的状况最终不能脱离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要保持我国的经济建设以至于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就必须反对腐败。

2.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邓小平认为,对于新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仅要作为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事来看待,而且在工作上必须作为大事来抓,作为大事处理和安排。“两手抓”方针的提出和坚持,就是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工作中心是领导经济建设,党的其他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如果不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较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实力,就不能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有失败的危险。但是,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让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和腐败现象到处泛滥,这同样不能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而且还会使党和政府脱离人民,也有失败的危险。正是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1]p28。党风廉政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以非常形象、简洁的语言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这个方针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的,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坚持“两手抓”方针的实践中,往往出现抓精神文明及廉政建设这一手比较软的情况,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重大危害。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指出,“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1]p306,从而提出了“两手都要硬”的命题,形成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这里,邓小平把惩治腐败、打击经济犯罪同坚持改革开放并提,要求这两手都要硬,这就把惩治腐败提到战略高度加以强调,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方针。endprint

3.反腐败斗争要坚持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反腐败斗争要坚持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的思路,是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关于反腐败斗争长期性的思想是很深刻的,他多次强调打击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纠正不正之风和惩治腐败是长期的经常斗争,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当中。同时,邓小平也强调不能因为反腐败是长期的斗争而稍有松懈,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在一定的情况下,为了刹住一个时期的势头,可采取一些比较紧迫的办法,在非常状态必须依法从重从快集中打击。他还提出可以组织几次打击经济犯罪的战役,狠抓两年,抓出成效。他的这些论述,对形成反腐败斗争要坚持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所谓长期性,就是指反腐败斗争贯穿于整个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1]p164。唯有如此,才能把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从而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政府的廉洁,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所谓阶段性,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反腐败斗争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和成果。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是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战略和策略,符合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规律,也是邓小平反腐败思想的体现和发挥。坚持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既有总体目标和规划,又分阶段部署实施,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滚动或发展,由浅入深,由治标到标本兼治,由量变到质变,由小胜到大胜,由局部成果到整体成果。这样就能掌握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权,取得反腐败斗争的最终胜利。

4.依靠法制反腐败。运用法制手段反对腐败,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他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突出强调了法制在惩治腐败中的作用:廉政建设“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p379。邓小平强调依靠法制反对腐败,是基于他对法制的性质、特点以及对我国传统和现实形势的深刻认识。

首先,依靠法制反腐败是由法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第一,邓小平强调反腐败要依靠法制,这是由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这一性质决定的。腐败的本质是没有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从而违背了人民意志的行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就必须保证权力按照人民的意志来行使,根本出路就在于提高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水平,把宪法规定的公民各项民主权利通过各种具体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第二,邓小平强调依靠法制反腐败,是由法制的特点决定的。他明确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它既能从根本上规范人们的行为,防止和减少人们行为的随意性,堵住产生腐败现象的漏洞,有效减少腐败滋生的条件,起到防范于前的作用,又能惩治腐败,达到惩戒于后的作用。

其次,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反腐败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我们党执政后,一度曾习惯于用群众运动解决社会政治问题,结果酿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不能采取过去搞政治运动的办法,而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反腐败斗争稳妥、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有力地推动了反腐败斗争在法制轨道上不断深入。

最后,依靠法制反腐败是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规范化、法制化的经济,它不仅要求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而且要求政府管理行为也必须法制化。这就决定了不管是市场主体还是其他管理部门,都必须接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市场经济法制化的特点和依靠法制反腐败是一致的。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为反腐败创造更加有利的法制条件;另一方面,把反腐败纳入法制的轨道,在全社会各个方面建立起严格的行为规范和有效的监督、惩戒机制,必将促进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使任何权力的行使都有章可循,使反腐败工作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邓小平反腐倡廉的伟大成就

1.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反腐败,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我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将它形容为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从此,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如果仅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以致于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和腐败现象四处泛滥,这样就会使我们党和政府脱离人民,面临失败的危险。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又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他说,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两手都要硬,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这是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改革开放,是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们党在确定改革开放的同时,明确地提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的问题。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邓小平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既精心指导改革开放,又十分关注反对腐败,始终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从时代的高度、从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来观察反腐败问题,告诫全党同志对端正党风、反对腐败的认识要提得更高一点,看得更深一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把反腐败斗争提到党和国家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高度,及时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此后,在我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邓小平又多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从不同的侧面阐述反对腐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一是把反对腐败作为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他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除了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同腐败现象作斗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题中应有之义。二是把反对腐败作为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形势很好,但在社会风气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1986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p154。因此,要以反对腐败来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三是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上升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指出,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就是两点论。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鲜明、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邓小平在号召全党同志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建设步伐的同时,再一次强调了反对腐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并明确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endprint

正是由于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在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同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才使得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以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迈进。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结合,解决了人们对反腐败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形成了党在新时期领导现代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战略方针,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加强了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邓小平不仅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而且对如何才能有效地反腐败提出了治本之策,这就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以及各种监督制度。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并非一开始就是完善的,在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他认为,政治中广泛存在的“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3]p327行为,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的主要弊端——官僚主义造成的。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的官僚主义现象,除了同历史上的官僚主义有共同点以外,还有自己的特点,既不同于旧中国的官僚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官僚主义。它同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3]p327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之所以会发生,固然有思想上的原因,但更有具体制度上的原因。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并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3]p333

因此,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腐败不仅要解决思想问题,尤其要解决制度问题。要从根本上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对党员、干部的行为施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例如,为了克服特权现象,对各级干部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中的地位、作用和内容等。早在1980年8月,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3]p328。他提出,反腐倡廉要从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上解决问题。邓小平特别强调法制建设,他认为打击犯罪活动中属于法律范围的问题,要用法制来解决。这里讲的“法制”,不仅包括构成整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在内的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制度,而且指立法、执法、司法、法制监督、法制教育等整个活动过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p14716字方针。1992年初他在视察深圳、珠海等地时又重申,解决社会上各种丑恶问题“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p379。法律建设具有思想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才能彻底解决搞特权和违法乱纪等问题。

由于邓小平一贯重视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强调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轨道,从而为我们新时期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步入良性循环奠定扎实的基础,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

3.端正了党风,改善了社会风气,密切了党群关系。我们党是处于执政地位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同志能否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因此,从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一直告诫全党同志,要高度重视党风和廉政建设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然而,当时我们党内的状况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党内还存在着不少没来得及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一些在“文化大革命”内乱中遗留下来的消极现象,也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理想淡漠、纪律松弛、一切向钱看等等消极现象。特别是有的党员干部还存在以权谋私、化公为私等腐败行为,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针对这些情况,邓小平及时指出,我们要提醒人们,尤其是共产党员们,不能这样做。共产党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党风好坏决定人心向背,人心向背决定党的命运。

作为一个置身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环境中的执政党,最容易产生的、同时也是最危险的问题,就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如果一个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失去了最可靠的政治基础,就会被瓦解,甚至失掉政权。正是由于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队伍现状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及时向全党敲响了警钟,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才使得我们的党风得到进一步端正,党群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得我们无产阶级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彭月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腐倡廉邓小平新时期
反腐倡廉大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策略研究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积极运用“黄绿红”三色管控保廉工作法,助力电力企业打造反腐倡廉生态机制建设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